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高校学科评估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4-04-25

孙 鸽,王 鹏

(中国矿业大学a.管理学院b.学科建设处,江苏 徐州 221116)

0 前言

学科评估是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的阶段性的集中检阅,是每所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必经过程。学科评估作为国家对高等院校培养质量的外部监督的重要手段,影响着政府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和流向。学科评估应当最大可能地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否则会违背学科评估制度设计的初衷,使得政府的财政资源配置扭曲,制约一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由于目前学科评估体系的设计,使得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评估结果轻建设过程、重科研成果产出轻学科实际影响力、重学术水平轻经济社会推动力的现象。这种情况的持续,将会使学科评估沦为评估专家的数字游戏,仅仅成为政府官员和高校管理者看重的政绩。学科发展的真实状况、学科建设存在的真实问题并没有人感兴趣,评估的结果只影响了政府的资源投向,而公众、媒体关心的只是评估的结果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利益。

1 我国现行学科评估存在的问题

(1)学科评估的各项指标多以显性的定量化指标为主,建立在数理统计方法的基础上,评估结果只是反映了某个学科在某种特定评价指标体系下的表现,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现行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往往是将可量化的数据指标经过加权后算出得分。为了方便比较和排序,有时会出现将难以量化的东西量化,甚至把不可比的东西可比化,使得学科评估中重数量而轻质量的问题普遍存在。比如,学科评估中的常用指标——授予博士或者硕士学位数量仅反映办学规模,而并不区分培养的质量如何;人均发表论文以及人均收录论文数等规定,依然只关心数量而不在乎论文水平高低。没有引用率、影响因子等侧重质量的指标,使得学科评价带有数量至上的色彩。

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显性指标的过分侧重和机械计算,容易给高校的学科发展造成一种浮躁的风气。高校领导和学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争取对学科评价排名影响权重较大的指标上,如SCI论文数、博士点数、高级别项目等的资源获取上,而没有把精力放在如何整合资源、真正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上。反过来,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往往潜移默化,无法在短时间内带来亮眼的数据。现行的这种学科评价方法充满了急功近利的焦灼感,使得学科建设过程变成了一场资源争夺的大战和关键指标的数字竞赛,失去了学科评估的根本价值。

(2)评估主体单一,可信度不高,影响力一般。目前的重点学科评估主要是政府评价,主要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支持或者委托各省、市、部、委主持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活动是一种政府监督的特殊形式,其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的分配等对参评学校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政府对于学科评估的全程参与使得我国的学科评估带有垄断性、封闭性的显著特点。而与此同时,学科评价的结果通常只发布在一些专业刊物上,读者范围十分有限,公众难以了解到评估程序和评估标准,评估结果信服度和知晓率并不高。这种政府主导的学科评价模式弱化了其他评价主体的作用,评价既不客观,也不全面。而评估的实际结果不影响政府的教育经费流向,也不影响高校的分层和分类,因此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更不能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虽然在社会评价方面,近些年我国已经有了少数民间评估机构推出的关于大学及学科的评价,如广东省管理科学研究院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等推出的中国大学排名,但这些评价往往只能给考生择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对被评高校没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而国外的学术评价主体则呈现出多元化、中立性的特点。学术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民间机构、学术机构以及私人团体等,甚至新闻媒体也在学科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成熟,独立于政府、学校之外,不受他们的控制,但评价结果却对政府、学校都有重要的影响,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等机构的评估结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可信性也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可。媒体组织如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的“泰晤士报”等,均有每年一次或者每两年一次对本国高校进行排名评价,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社会影响力较大。多元化的学科评价主体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学科评价的积极性,使得学科评价体系更加完整,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学科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发挥对学科建设的导向作用。目前大多数的学科评估属于学科的绩效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以对学科人员队伍、科研经费数、论文发表数及成果数、培养人才数、科研设备等元素的简单罗列,来评价学科发展阶段性的成果,并以此结果来衡量学科的水平和配置战略资源的流向。这种以历史总量指标为依据的学科评价,只能衡量一个学科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一个水准,而无法说明该学科将来的发展走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且,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都是对学术产出效果的评价,而极少有对学科投入方面的指标,无法体现学科在不同水平的投入与产出之转化效率如何,对于规模较小但资源配置效率高的研究机构很不公平。

这种评价方法及其评价结果所能表示的仅仅是静态角度上已达到的学科水平,而学科活动则成为一个无法探究的“黑箱”,人们只关注这个黑箱的输入和输出,却无法评价它是如何进行转换的,以及转换的能力与水平如何。因此,学科评价的结果也只能流于现状的描述,而缺乏对学科优势的积累、学科水平成长机制等关键性研究,更谈不上以此来指导学科未来的战略发展。因而,学科评价的结果对学科建设的导向性不强。

2 完善我国学科评估的几点建议

(1)科学确定学科评估具体指标和权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合理结合。学科评估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是学科评估体系是否科学、是否真正能够反映学科真实水平的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从学科评估指标的选取来看,我国现行的学科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选取往往有很大的主观性。究竟哪些指标才能够真正代表和体现学科实力,怎样的指标体系才能弱化学科规模的影响,真正体现学科发展质量,怎样的指标体系设置才能摆脱学科评估成为科研论文、科研项目数字的单纯竞赛。因此,为体现科学性,学科评估指标的选取应当避免少数人的好恶和主观倾向,更广泛地体现学科质量,并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目前,我国现行研究学科评估的主要方法分为指标权重赋权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指标权重法操作简便,虽然可以囊括多种投入与多种产出的绩效评价,但权重的确定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结论的科学性受到影响;数据包络分析法能够对学科绩效评价,这种包含多种投入与多种产出、指标分级且是不同类型的数据的学科建设绩效能够进行很好的评价,然而数据包络分析法只解决了不同学科建设对象在结果绩效上是否有效,却无法考查缺乏学科建设过程绩效,而且从现有的有关研究成果来看,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时,由于所选取的样本量太少,使得求得的效益前沿面不够科学,必然会影响到对学科建设绩效是否有效的评价,所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能直接反映问题所在,缺乏实际意义。

而反观学科评估方法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其指标设计和权重的设计体现了其科学、严谨的特点,如权威性最高的美国博士学科评估,在评估指标、方法和技术等方面都有严密、客观的设计。美国博士学科评估在选择指标和权重时是基于大量调查问卷分析,是教师调查和基于回归等两部分权重的算术平均值,它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科的教师质量、博士生质量、学科质量等3组分指标体系,每组分指标体系包括7个具体指标。如教师调查要求每位调查的教师对学科质量指标做出重要性的判断,从给定的7个具体指标体系中选出最多4个代表学科质量的指标,并进一步再从4个指标中选出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并对选出的指标赋值。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整体学科评估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和每个指标的权重,这种方式既考虑到了指标选取的代表性,保证各指标的权重尽可能反映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又通过回归的方法保证了各指标与学科评估质量之间的合理联系,具有实际意义。

(2)加强学科建设中的过程管理。高校重点学科的管理重心大多数都在两头,即申请重点学科和学科评估验收之时。而实际上,一个重点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设立重点学科的目的并不在于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在于通过重点学科的发展,形成学科梯队,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而现实中往往是在申报学科和验收学科时,学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为了各类评估、报告填报表格,拼凑数据而疲于应付,对于科研成果是否真的有价值,能对学科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却鲜有人关心。学科建设的管理上忽视了“过程管理”,即在学科建设的中间没有进行动态的、能动性的主动管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学科建设过程本身是学科科研力量自然增长,与学科管理部门不断配合,激励与能动作用的过程。为加强学科建设团队的内部控制,日常管理中可采用定期召开学科建设与管理协调会,实现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时协调。会议由学科带头人召集全体学科梯队人员参加,同时应配备既懂学科建设又懂学科管理的专职人员。协调会通过组织学科团队成员之间及时沟通彼此的研究进度、碰到的问题和研究瓶颈等,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使得学科带头人能够及时调整和控制研究进度和研究方向。

为提高学科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学科建设还可以尝试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即学科建设的监理制度。学科监理的作用对学科带头人所进行的学科建设的投资、工期、质量和风险进行外部监督控制,使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指标,使学科建设的投资效果和学科建设水平得到保证和提高。学科监理以学科监理目标规划为依据,动态监控学科建设,实行社会监督和举报制度,规范学科实施。同时还要制订严格的奖惩制度,及时与学科质量检验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沟通,掌握学科实施过程的动态信息,督促学科的正常进行。学科监理机制以外部第三方监督为核心,达到动态监控的目的,以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提高重点学科的整体建设效益。

(3)加强学科评估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建设,使学科评估达到促使各参评单位明确自身的位置、明晰努力的方向,并促进学科的长远的健康发展。社会服务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三大职能之一。学科评估不应仅强调学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如培养多少硕博士,发表多少SCI、EI论文,承担多少科研项目等,还应当关注社会对学科水平的评价,如学科的国内外排名,研究生报考与录取比,毕业生就业率,社会团体赞助费,成果市场转化率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科的社会价值,这些指标也应当作为学科评估指标的组成部分予以考虑。

另外,应当逐步改变以政府主导的学科评估体系,由独立于政府、学校之外的学术自治团体掌握评估的主导权。通过周期性学科评估结果的过程和结果的及时向公众公开,一方面为各单位的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政策建议,了解自身所处的具体位置,明确下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社会公众通过学科评估对于各学科的发展水平能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为学生报考、高层次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3 结语

学科评估作为监督学科发展的有效手段,至今对于促进各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高校来说,参与学科评估不应当只成为一种获取资源、为评价而评价的活动,应当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结果客观公正的学科评估,使得高校明确自身学科的优劣势,对学科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都能有更深刻地认识,使得学科建设更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是一种与现实割裂、与社会脱节,公众无法了解的形式化过程。唯有如此,学科评估才能真正为培养人才、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供平台,以及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1]邹巅.论学科发展评价与学科水平评价[J].中国林业教育,2011(5):25-27.

[2]朱明,杨晓江.大学学科水平评价之辨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82-84.

[3]陈何芳,孙丽娟.中外高校学科评价现状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2(8):61-63.

[4]李明磊,王铭.美国博士学科评估特征分析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2(3):87-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