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朱珈萱 吕 萍 李 鑫
(哈尔滨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我国“双碳”目标的确定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指明方向。2021 年末,国务院出台《“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支持新时代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积极面对“资源诅咒”困境,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同时,亟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创化等途径,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奠定基础,也是为黑龙江省全面建成“生态强省”和“文化强省”奠定物质基础。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化产业为民众提供精神层面的文化产品同时,通过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产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共鸣,强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城市整体创造性。煤城双鸭山深入挖掘挹娄文化,发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释放文化产业对城市转型的促进作用。林城伊春传承新时代马永顺精神,争做转型发展的生力军。油城大庆通过践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既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提振民众参与城市转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展现实干担当新作为,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流出人口的归属感,引导外流人员回流。
资源型城市积极推动“文化+”,实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林业文化等与旅游、科技有效对接,加快文化产业与资源型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1]大庆的“石油之光”雕塑、陈家大院湖二号丛式井等石油文化标志群既起到让社会了解石油工业发展,宣传石油文化,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又为石油产业提供品牌建设、发展模式创新等文化创意,开拓了文化产业消费市场。伊春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以养生、医疗、保健、旅游为主题,打造九峰山养心谷旅游景区等文化康养旅游项目,“森林里的家”文旅嘉年华等30 余项文旅融合活动,彰显文化底蕴,加快城市发展接替产业。
资源型城市应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主线,深度培育绿色生产力新动能。[2]一是加快“老树发新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构建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为主导的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伊春运用PSP 大数据与网络直播等方式发展森林文化旅游,双鸭山以电子商务为引领,加快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等有益作法,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促进“无中生有”——培育壮大新经济。大兴安岭发挥森工城市林区绿色发展的天然优势,进一步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的优质森林生态资源潜力,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中药材及特种养殖等绿色产业提升发展新动能。[2]
资源型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城市森林、冰雪等自然资源、人才、科技等因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大众创业、转岗分流等人员安置提供平台。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点燃全世界人民参加冰雪运动的激情,也推动3.46 亿中国人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黑龙江省应把冬季体育项目产业化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培育,推动冰雪经济发展壮大。随着冰雪运动从小众走向大众,专业教练员、运动指导员、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等岗位有着大量的市场需求。伊春依托优美的林地风光,以梅华河旅游小镇画家村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汤旺河区冰雪书画文旅小镇,通过将游客“请进来”让文化“走出去”的经营理念,吸引众多画家和游客为森林食品加工与木艺品文化产业提供宣传、销售平台,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由于文化产业具有前期开发投入高,投资回报率起伏大等特点,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文化企业融资服务的中介服务及配套体系有待完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机构有待加强。
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应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结合特色文化,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做好“文化+”文章,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冰雪、制造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我省资源型城市长期依赖不可再生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固化,导致文化资源开发意识滞后,综合利用率不高,产业竞争力较弱。一是发挥石油文化优势。突出城市特色文化元素,深度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石油文化创意品牌,为文化产品和服务赋予人文色彩与情感,既具有科普教育意义,又能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发挥森林生态文化优势。林业资源型城市应将森林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与恐龙文化、抗联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金祖文化、新青松林小镇等具有林区特色的森林文化产业项目。三是发挥矿业文化优势。发展以煤炭等能源为主题的工业文化游,设计开发可供游客直接体验、感受,参观煤炭不可再生资源形成、开采、被利用后废弃的情景项目,建立以警示世人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普基地,实现由重工业区改造成向工业文化旅游区转型。四是发挥冰雪文化优势。依据《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在后冬奥时代,黑龙江省应大力培育体育项目产业化,推动冰雪经济发展壮大,深挖冰雪文化资源,凸显雪地温泉、雪地游乐项目等品牌示范效应,打造资源型城市冰雪文化旅游的“神州北极”“火山森林”等黄金路线,提升城市转型发展的竞争力。
我省资源型城市已积极探索了“文化+”发展模式,突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引导文化企业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产业横向拓展与纵向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文化产业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一是创新“文化+石墨”融合模式。充分利用四煤城丰富的石墨资源,通过增加石墨文化元素、建造石墨文化标志性建筑、开辟石墨文化长廊等途径,既宣传石墨文化,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又为石墨产业提供品牌建设、发展模式创新等文化创意,释放“黑金”后发优势,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二是创新“文化+互联网”融合模式。促进互联网在文化创意生产、渠道拓宽、经营管理、推广营销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电影、动漫游戏、视听新媒体等反映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型文化业态。利用资源型城市当地的民间传说、感人故事等,争取创造具有时代感的电子作品。三是创新“文化+旅游”融合模式。资源型城市应确立以界江界湖养生文化游、历史文化红色游、矿山文化体验游、中俄边境跨国文化游等多元化产业格局,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3]四是创新“文化+制造”融合模式。资源型城市应在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融入冰雪文化元素,为制造创造新优势,助推冰雪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培育专业人才。资源型城市应依据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增设相关专业,采取“订单式”的培育方案,重点培养一批领军人物、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尤其是一批既善经营又懂文化的企业家,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支持文化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带来新的创业与就业岗位。二是出台实施相关政策吸引复合型人才。积极出台一系列优惠的创业发展政策,营造宽松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提升资源型城市对文化产业等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依据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贯彻落实《黑龙江引才计划》《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等政策,通过“固巢留凤”“筑巢引凤”吸引接替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汇集城市经济转型所需的高端人才。
我省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不畅,缺少资金支持,发展规模较小。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文体旅集团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市场化运营能力。[4]二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在减免税费、土地征用、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重点文化企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强资源型城市与文化旅游企业合作对接,给予带动分流人员实现转岗的文化旅游企业扶持政策。[3]三是拓宽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借鉴阜新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民间资本发展玛瑙产业的经验,资源型城市应在政府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拓宽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5]
我省资源型城市应借助、融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注重文化产业发展与安全的前提下,丰富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容,为文化产业跨地区融合及走向世界提供新机遇。[6]一是促进文化优势互补,加快文化产品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在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培养人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扩大文化演艺、音像制品、动漫、网络游戏、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加快资源型城市文化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7]二是引进优秀文化理念,参与城市经济转型。吸收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的优点,重塑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依托大庆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鹤岗“龙江三峡”中俄犹文化旅游集合区等文化产业项目,通过签订文化交流计划等方式推动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高端专业人员参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