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将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教学,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以达到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专业人才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从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入手,阐述该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在确立寻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9-0152-04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Macroeconomics, is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s with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Starting from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Macroeconom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and seeks to reform the ideas, objectives, methods and means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and provide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of the curriculum.
Keywords: Talents Cultiv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Course;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章丽群(1971-),女,汉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产业经济学、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基金编号:A3A-0100-00-191-内涵建设-课程体系平台-课程思政建设);2017年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项目编号:17)。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宏观经济学(英)是以一国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揭示一国经济水平变化的根源、一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经济政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等,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教学,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核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达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的目的。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学生能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宏觀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学生个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贡献,掌握宏观经济理论所运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宏观经济现象做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并形成判断决策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英)课程采用全英文原版教材和全英文授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中,加入中国元素和课程思政。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注重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并放眼全球,使学生逐步具备判断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具体见表1)。
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思政在学生的知识培养方面,要实现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充分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为基础,注重拓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合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素质培养方面,以培养学生以马列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和付出,勇于将个人的力量拓展成集体的力量,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二、课程思政的德育内涵和元素
课程是教育学中的重要术语,是基于教学计划的教学进程和安排。对高校而言,课程是保障专业教学的关键载体和支撑。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概括和集中阐释。可以说,课程思政,就是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展现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宏观经济学在财经类和管理类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其内容不断演变,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认识和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入。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也随之发展更新,以体现其时代性和发展性,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立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根基。
宏观经济学(英)课程思政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为重点,加强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现实经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致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着重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等的综合能力。其德育元素包括: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达到教学体系完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网络化等目标,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注重经贸类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特别在课程评价体系、教师课堂竞赛的评分标准中设置人文内涵评价指标,系统地引导教师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细化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
如,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宏观经济学(英)是针对国际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为体现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元素,本课程在教材上选用国际通用一流本科教材和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西方经济学》;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加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充分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和对应于各部分理论的中国经济内容,并以中国宏观案例为主,展现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重要原理;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成才”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课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教学理念
第一,学以致用。学习,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了大学生走入社会后能利用所学知识,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在宏观经济学(英)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判断和决策,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中坚力量。
第二,换位思考。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使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在一张“白纸”上能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第三,全局观念。如何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系统培养成为社会专业人才,教学中传导给学生的全局观念不可缺少。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从个体行为的分析到国家乃至全球经济问题的分析,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考虑问题的视角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全局观念的形成将有助于學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使其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四,国际化。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实现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能为学生国际学术交流潜能和研究能力的发挥提供支持,具体开放性的国际视野和拓展能力。
2.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英)理论体系完善,全英语原版教材、课程资料、课程习题等已经相当完备。本课程采用的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R. Glenn Hubbard, Anthony Patrick OBrien编著的Macroeconomics和国家统编教材《西方经济学》两本教材,以通俗的事例、故事、新闻、政策介绍分析深奥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使学生读起来感觉轻松和愉快。与其他同类经济学教科书相比,教材具有简明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特色。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热情。
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导言、宏观经济指标与国民收入核算、长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短期经济波动理论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相互交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中文教材,在讲解宏观经济指标与国民收入核算、长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短期经济波动理论与政策这三大部分内容时,充分运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案例,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宏观经济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教学设计
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对于初涉经济学的学生,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经济学理论,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扎实掌握和运用。以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章的讲解为例,在讲解正式内容之前,对学生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进行引导,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以经济现实中的实际例子进行通俗易懂地解说,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大学生所负有的责任和大学生如何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推进社会进步。如在讲到GDP和RGDP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中国实际经济运行中的具体数据说明中国宏观经济总量的决定和变化,做到学为所用。讲到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说明为什么中国是出口依赖性国家,比较中国的消费和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阐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观看视频“大国崛起”,理解世界经济大国兴衰的历史,以及中国经济要实现大国经济的地位,作为大学生需要努力实现的方面,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作出贡献。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基于课程性质和课程思政的特殊涵义,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小组讨论、个别交流发言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作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课前备课、课上讲解并组织讨论、课后答疑指导都需投入大量精力。梳理适合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体而言,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提供课程习题,学生在预习阶段通过自主学习提炼核心内容和问题;课上: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Teaching, PBT)——边提问边教学、案例教学(包括教材案例和中国案例)——具体理论结合教材案例和中国案例、情境教学——利用视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等等教学方法注重内容讲解的透彻度,充分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经济学理论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积累知识和能力,通过布置书后习题,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课后:在原有习题集基础上,加上课程思政问题,促使同学们查找资料和后续课程讨论,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学习。
1.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Teaching,PBT)
在讲授长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这一部分内容过程中,提问“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在讲到“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时,提问“中国是否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相互交替关系?”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考和课堂的积极参与。
2.案例教学涵盖教材案例和中国案例
宏观经济学(英)要实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教学内容与经济现实的密切结合,在讲到国民经济衡量、经济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及政策等,除了丰富的教材案例之外,中国案例都要顺手拈来。这为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极大的支撑。比如讲到 “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中的案例“Mr. Index Goes to Hollywood”说明通货膨胀对长期以来的世界10部顶级电影的实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同样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以中国具体商品,比如牛奶、苹果等物价的变动为案例分析长期货币价值变动的趋势。这样,学生能逐步学会数据资料的收集和运用分析,逐步形成经济学分析思维。
3.情境教学
宏观经济学(英)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具体场景展现给同学们,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讲到宏观经济理论之前,向同学们展示《大国崛起》纪录片,理解世界历史近150年以来大国的兴起和衰落,理解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增长所需的动力。在讲到宏观经济短期经济波动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建议同学们观看电影《奔腾年代》,形象化地理解经济萧条的原因和对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情境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動性和对经济事务的感知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除此之外,普遍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有:
(1)网络辅助教学。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为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课堂学习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把教案、阅读参考资料、最新专业资讯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外自习,并在讨论板上挂出问题,供同学们研究探讨。
(2)第二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借助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微信等媒介,通过预习、听讲、课后复习、课堂测试等多维课外学习模式,补充和延续课堂教学,达到知识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顾晓英.创新思政课程,培育合格人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23-24.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8):11-14.
[5]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4):98-104.
[6]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4-62.
[7]高晓霞,刘敏娟,李茜,彭楠.系统思维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8(5):152-153.
(责任编辑:张彤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