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析

时间:2024-04-25

翟立强+姚岚+杨明

[摘 要]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增长处于动能转换期,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经济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机遇期。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转型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大学职能,培养合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阐释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含义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黑龙江省;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7-0132-03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的经济增长遭遇瓶颈。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结构偏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进入调整期,市场活力不足,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黑龙江省新兴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撑。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其职能,通过转型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通过规模扩张式的外延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也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培养精英式人才的目标逐渐转向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转变。这种外延式发展给高校带来内部治理结构、培养学生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与矛盾。高校为解决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办学理念上从重视规模扩张式的外延发展向注重质量的內涵式发展转变,即实现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效益,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校内涵式发展是以培养合格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手段,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关注点,强调合理配置校内资源,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优化顶层设计,明晰办学定位等调动各方面力量,实现高校自身协调发展与快速发展。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办学导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凝练办学特色、重视顶层设计、注重学校制度建设与注重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教学实践一体化基地,拓宽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其办学定位为培养更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实际来看,其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

二、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清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多是从专科升格或多校合并而来,自成为本科院校以后,办学定位多是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将申报硕士点与博士点作为主要阶段性目标,将教学与科研重心放在建设研究型大学需要满足的各项指标,学校的各项工作围绕各项指标落实进行,进而尽快升格为大学,而对大学的重要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则重视不够。虽然,建设研究型大学注重科学研究的前沿性、理论的基础性,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并不一定产生较为显著的直接经济社会效益,而黑龙江省各地区发展中最亟需的是各行各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放在首位。

(二)专业设置参差不齐,迷失办学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历来热衷于申报新专业,尤其是所谓的“热门”专业,这种做法看似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通过新专业建设培养相关人才,但现实操作中出现诸多问题。新专业多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相应的师资,多是停留在有什么样的教师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或相近课程,由于缺乏事先的师资储备,新专业课程设置并不一定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与培养人才的核心专业能力。新专业设置盲目攀比,高校专业设置重叠、雷同现象严重,资源浪费严重,导致高校办学方向不明确,缺乏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在短期内新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限,新专业经过一段时间建设慢慢走向正轨时,新专业也早已变成了传统专业。

(三)课程建设流于形式,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难以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课程体系与建设尤为重要,课程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难以支撑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建设之中,受限于师资主要为理论型教师为主体,课程设置理论课居多,讲授内容理论性偏强,而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则较为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体系较为陈旧,课程内容很难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四)教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缺少活力

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主要思考学生应学什么,该怎样学,学习这门课以后应掌握哪几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学生喜欢怎样的授课方式等。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应以传统授课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注重课堂教学的传授知识,疏于引导,形式过于单一与刻板。很多教师讲授循环课最大的改变就是课件内容有更新,加入新的内容,但形式并未改变,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欠缺,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时产生抵触情绪,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三、促进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建议

(一)明晰办学定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多是从专科升格或多校合并而来,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办学理念与高水平高校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师资整体水平与高水平大学有明显的差距。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中不断思考着办学定位,只有办学定位准确,符合自身禀赋优势,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也能够履行大学的多重职能。在明晰办学定位中,地方本科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办学实力、地缘优势,尤其是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定位中的重中之重,地方本科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自身的特色与社会价值,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与企业才会逐渐认识到地方本科高校的真正价值所在,才会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地方本科高校更多的支持,两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相互服务中共同发展。

(二)专业设置科学论证,明确办学方向

专业设置应根据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而不是申报所谓的“热门”专业。专业设置要请校内外相关领域内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要与地方本科高校的职能相结合,与自身发展的经验与基础相结合,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相结合,与办学方向、办学定位相结合等多重考虑之下,进行专业设置的科学论证,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看社会亟需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属于紧缺专业,但并不意味着三、四年以后还是紧缺专业,有可能因为高校专业的重复设置,紧缺专业就会变为“过剩”专业,造成高校稀缺资源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将会造成个别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本科高校应不断深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强化课程过程考核,加大實践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课程设置与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构建与现代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快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整体能力的提升,是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转型源于师资队伍的转型,而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将对师资队伍转型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作用不容忽视。

(四)鼓励教师授课模式多元化,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地方本科高校通过建立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翻转课堂、项目驱动、案例讨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要变被动为主动,推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教学转变。传统授课模式只是在传授知识,学生参与度低,重视学生获得知识,而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获得知识只是能力提升的一个方面,还有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是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重要能力,不能忽略。因此,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之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职业素养,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正权.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价值反思与路径探寻[J].教育与职业,2017(9).

[2]田雷.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10).

[3]孙士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教学内涵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

[4]王国平,项怡.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

[5]姚岚,翟立强,杨明.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J].对外经贸,2017(4).

(责任编辑:顾晓滨 马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