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尔代夫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研究

时间:2024-04-25

袁方值

(1.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马尔代夫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研究

袁方值

(1.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在提供大量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增长。但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旅游资源浪费、外来人口挤占当地资源、品牌建设缺失等问题。以世界级旅游胜地马尔代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马尔代夫旅游开发历史的梳理和对马尔代夫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总结其开发过程中的经验,可对我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马尔代夫;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马尔代夫是位于印度洋阿拉伯海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它由两串南北朝向的26组自然环礁组成,首都马累位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西南方向,与印属米尼科伊岛相隔600公里,与斯里兰卡相隔750公里。地理位置决定了马尔代夫的热带季风性气候,它的总面积约有90000平方公里,其中99.67%为内水和泄湖,剩下的0.33%面积处于海平面以上,陆地面积大约为298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西方城镇;官方公布珊瑚岛为1192个,其中有常住居民的岛屿为199个,其它993个岛屿无人居住。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曾发表了一项调查结论认为马尔代夫不适合开发旅游产业。但自从1972年马尔代夫第一座度假村落成起,马尔代夫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马尔代夫拥有度假村110家、旅馆19家、民宿135家、游轮163艘,日接待能力从1972年的280人/次提升到2013年的29949人/次,游客数量从最初的1097人增至每年100多万人,2013年旅游业收入约合4.0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27.9%,旅游业成为马尔代夫的支柱产业。

一、 马尔代夫旅游业发展的概况

马尔代夫的旅游业全球知名,从印度洋上少有人知的岛国到如今的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在发展旅游业上不遗余力地投入了40多年的努力,其旅游业发展总体来说可以分为4个阶段。

(一)私人开发阶段(1972—1983年)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整个阶段大约历时12年,结束于马尔代夫政府开始实施一个旅游计划(Maldives First Tourism Master Plan)的1983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私人主导旅游开发,政府采取的是不干涉的自由策略。首先是一名意大利的旅游组织者George Corbin在印度洋上搜寻新的旅游点时发现了马尔代夫并为之带来了第一批乘客——坐着锡兰航空包机来的22名意大利游客。

此后,马尔代夫的旅游业开始起步,1972年,马尔代夫仅有2个度假村和280个床位,全年接待旅客约1000人次。随着欧洲人对这个小岛的兴趣不断增加,马尔代夫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截至1982年,马尔代夫的度假村发展到44个,床位增加到4000个。但由于唯一进入马尔代夫的通道是位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的瑚湖尔岛国际机场,所以度假村只能选择建在机场附近的岛屿上。

这一时期马尔代夫旅游业的主要成就是打破了与斯里兰卡的打包式文化型旅游方式,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第一次使用马尔代夫名称作为单独的旅游点提供给旅游者。除此之外,为了迎合主流旅游市场,马尔代夫摘掉了以往潜水胜地的旅游标签,主打阳光、海滩和度假旅游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政府主导阶段(1983—1992年)

这一阶段是政府开始介入旅游开发的一个标志性阶段。马尔代夫政府旅游与外国投资局在1980年11月委托著名的丹麦咨询公司Dan Group为马尔代夫的旅游发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该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制定了马尔代夫第一个旅游计划,该计划从1983年开始实施,旨在最大程度上合理开发利用马尔代夫的旅游资源。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政府对于出租岛礁进行严格的管控,一旦出租,配套的监管程序将同时启动,以确保岛屿的开发是严格按照旅游部的规章进行。这些规章包括:被出租岛礁上建筑面积被限制在了整岛面积的20%以内、游客人数的限制、岛上建筑物高度限制在两层以下并不得超过岛上树木的平均高度、任何从岛上挖掘沙子和珊瑚的行为都是绝对禁止的等。直到今天这些措施仍然在沿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限制了旅游业的盲目扩大发展。

除此之外,该计划还提出了一岛一村旅游区的理念,意即每个岛都要有完整的内部交通和交流系统、专门用来储存补给的中央仓库、排污系统和淡水供给。这一阶段,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掌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旅游与外国投资局也在这一时期改为旅游部,马尔代夫第一次核算了国内可用的基础设施,并将发展旅游作为马尔代夫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10年时间里,马尔代夫兴建了36个新的度假村,床位数量约8500个,比之前翻了一倍。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6—2005年)

这一阶段前期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开始收取回报,政府开始放宽对于旅游开发的具体掌控,但对于第二阶段所规定的生态问题仍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1999年,马尔代夫政府为了不违反旅游规章中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岛礁总面积20%的规定,出台了禁止在首都马累增加新床位的禁令,这个举措也是将旅游产业发展到全部岛礁的行动之一。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均衡发展,公私结合。

均衡发展指的是政府将马尔代夫所有地区划分为中心区、副中心区和拓展区。中心区包括马累及其周边人口稠密的区域,副中心区包括马累和阿里(Ari Atoll)及其附近的环礁,拓展区包括马尔代夫南面和北面的区域。在这一阶段,马尔代夫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拓展区的开发上,并提出了在马尔代夫南面建一个机场的想法,然而直到不久前,位于南面阿杜环礁(Addu Atoll)的甘岛(Gan)机场才升级为国际机场。不过在这一阶段,马尔代夫政府批准了两个国内机场的建设,一个位于Alifu Dhaalu Atoll,另一个位于Laviyani Atoll。

马尔代夫政府为了增强本地投资颁布了一系列立法和决定,如1998年通过的旅游法允许度假村通过吸纳当地投资的方式获得更长的租期。2006年,由马尔代夫政府牵头成立了马尔代夫旅游发展公司(Maldives Touris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目的是为了给马尔代夫人提供投资旅游业的平台,政府也能够利用这笔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公开募集100万股,其中政府占股45%,每股价值100马尔代夫拉菲亚(约7.78美元),马尔代夫公民最高可购买1000股。旅游发展公司计划发展30000名注册股东,目前该公司已有19000名个人股东。

(四)稳中上升阶段(2008—2012年)

这一阶段是马尔代夫启动第三个旅游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稳中求增,一方面保持各类设施以及投资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将马尔代夫打造成为有创新的全球顶级度假品牌。在这5年当中,马尔代夫细化了上一阶段所提出的旅游产业南北扩散的策略,并明确了将旅游产业发展到全国所有岛礁,同时加强了对马尔代夫民间投资资本的扶持力度。根据这一阶段的调研,马尔代夫政府认为,度假村的建设更适合在无人岛上进行,在有居民居住的岛礁上建设度假村会对马尔代夫的旅游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马尔代夫将本地的文化产业重新包装作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开发了独特的巡岛游、帆板、冲浪、拖曳伞等娱乐项目,并引入了生态旅游的理念。这一阶段的旅客人数从680000人每年增加到了约940000人每年,床位从23000个增加到了26000个。

二、马尔代夫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马尔代夫始终在其旅游开发中贯彻着这样一种思想:马尔代夫的美是建立在马尔代夫人和自然风光之上的,保护马尔代夫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文化才是保护马尔代夫的唯一法则。基于这样一个原则,马尔代夫的旅游模式呈现出权责分明、政府分红以及旅游高端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一岛一村”“人力资源升级”以及“高端旅游”的开发模式上。

(一)一岛一村模式

马尔代夫旅游业的住宿方式主要分为度假村、酒店、民居和观光游轮四类。其中度假村是马尔代夫旅游业中最大的吸引点,超过80%的游客在马尔代夫旅游时选择入住度假村,这得益于马尔代夫实施的一岛一村开发模式。

一岛一村的开发模式起源于外资大量涌入的历史背景之下,第一批马尔代夫旅游业开发者主要由当地农民组成,政府直接将农民手中的土地耕种租约改为了旅游开发租约,这样的发展散乱而没有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的商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些岛礁的旅游价值,外来资本大量涌入马尔代夫,大大刺激了马尔代夫旅游业的发展。出于保护脆弱的当地生态以及独特穆斯林文化的目的,马尔代夫政府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一岛一村”(one island one resort)的开发模式,该模式的主题思想是由政府划出一定数量的无人岛作为旅游岛屿建设,每个旅游岛只能建设一座度假村,突出一种旅游风格,建设期间不收取租金。然后政府将岛礁的使用权向企业公开招标,中标企业按年支付租金并在固定期限内负责运营这些岛礁。根据1979年旅游法案第5部分的规定,每个岛礁租约期限是21年,21年后政府具有优先购买权。第一批岛礁租期到期后,马尔代夫于1999年出台了新旅游法案及其修正案,对1979年颁布的旅游业法案进行修正,将租赁期限延长至25年,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租约最长可以延长到35年。而最新的2010年生效的一项新规章规定,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租期可以延长至50年,若本地公众持有度假村超过51%的股份则租期最多可以延长至99年。

除此之外,一岛一村的最大特点是每座岛屿只能由一个企业运营,每座度假村都必须建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这包括一座发电站、一座废物处理中心、一套淡水供给系统、完整的通讯、急救中心、员工的住宿和供员工祷告用的清真寺。开发商在对旅游岛进行规划后必须将规划图纸交由马尔代夫旅游部审查,马尔代夫旅游部在考虑到岛礁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载力后对度假村建设和运营出台了严格的规定,其中包括:岛上最大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岛屿总面积的20%;岛上建筑物间间隔不得少于2米,且必须与植被线相距至少5米;度假村的高度不得超过两层楼高,也就是岛上的植被的平均高度能够遮住的高度范围内;不得砍树,如果必须要砍树则必须先申请,然后在岛礁其他地方补种两棵棕榈树或椰子树;在建造度假村时,所有的住房都应该面向沙滩,沙滩的内线应该与度假村的住房保持5米的距离。

根据马尔代夫旅游部的数据,2012年登记在册的度假村已经有105个,这种严格限定的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开发商承担较大的开发成本,但在同时也迫使开发商不能仅仅依赖岛屿本身的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还需要在客房服务、餐饮、娱乐设施等方面下功夫以打造自身的特色,现在的马尔代夫每个旅游岛都有自身独特的吸引点,避免了一家独大的现象。事实证明,一岛一村的开发模式非常成功,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了马尔代夫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同一规模的其他海岛相比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鲜明的旅游特色,从而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

(二)人力资源升级模式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创造就业机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常常会出现外来资本挤占原住民生存空间和经济利益的情况。这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提高了爆发社会冲突的风险。马尔代夫作为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国家,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升级人力资源的方式,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短缺与原住民就业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将旅游经济的红利与民众进行分享。

马尔代夫拥有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其中2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5%,20—35岁之间的人口占了26%,这使得马尔代夫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未来提供工作机会的重要途径。目前,马尔代夫旅游业提供的就业机会集中在以度假村为基础的产业链上,其中包括7%的管理型岗位、12%的监督型岗位和81%的基础岗位。然而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如经理、厨师、潜水教练、会计等大多被外籍员工所占据,外籍员工的数量由2000年的27750人增加到2006年的53901人,平均年增长率大约15%,与此同时,基本上所有的低收入职业如客房服务生和餐厅服务生的工作都由马尔代夫本地人承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点:首先,马尔代夫旅游业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本地人员的供给增长速度。马尔代夫总人口30万,其中只有8万人是潜在的旅游行业从业者,面对马尔代夫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这些劳动力缺口只能由外籍劳工填补;其次,马尔代夫劳动人口素质无法满足高端岗位的需求,作为一个曾经以渔业为主的岛国,马尔代夫人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难以满足旅游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第三,马尔代夫作为穆斯林国家,其文化较为保守,度假村都选择无人岛进行开发,马尔代夫人不愿意长期在与家人分开的旅游岛工作。

针对这个问题,马尔代夫政府的主要对策包括:1.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荣誉感。马尔代夫政府在1996—2005年的第二个旅游计划期间启动了数个针对马尔代夫家庭的教育项目,向马尔代夫家庭宣传旅游从业的优势,增加女性从业者的待遇,并且在旅游岛上建造清真寺解决原住民的宗教信仰问题;2.提高就业人口素质。马尔代夫在1987年4月成立了第一所酒店和餐饮培训学校,如今已经是马尔代夫国立大学(The Maldives National College)下属的一个院系,教授的课程包括:烹饪、甜点制作、酒店管理和管家学等。除此之外,马尔代夫教育部还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于2004年共同投资750万美元用于培训本国的半熟练技术人员,旨在2009年前将主要经济部门中本地人的雇佣比例提高到57%;3.出台法规保护本地人利益。马尔代夫政府出台了相关法规在竞标中倾向于那些能够雇佣更多本地雇员的企业,并且设置了最高50%外籍雇员的上限。除此之外,本地人占股超过51%的企业可以将旅游岛的租约延长至99年。

(三)旅游市场高端化模式

每个地区的旅游生命都有周期性,根据苏格兰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巴特勒教授(R.W.Butler)的旅游业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的发展周期与产品的周期类似,可分为: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当旅游地进入巩固阶段后,游客数量保持持续上涨,但增长率下降,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该地旅游业就会陷入停滞,最后走向衰落或复苏。根据表1中马尔代夫近6年游客入境数据,除去2012年由于马尔代夫发生的政变而导致的增长率快速下滑外,马尔代夫入境游客的总体增长速度有明显的放缓趋势,已经进入了巴特勒旅游业周期中的巩固阶段。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马尔代夫的旅游资源承载力达到上限,马尔代夫由一连串岛礁组成,其中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的岛礁并不多。2014年旅游人数达到120万人,人均在岛上停留6.1天,而同期度假村总数达到111个,平均每个度假村每年需要接待游客6.59万人次。根据表2,2014年马尔代夫度假村的年均入住率达到了79.7%,对于季节性极强的旅游业来说,在保持现有物价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入住率的边际成本已经超过收益。面对这一问题,马尔代夫旅游业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利用有限的旅游资源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躲开经济停滞陷阱。

对此,马尔代夫的策略是发展游轮旅游和定制旅游,向高端旅游转型升级。其中,游轮旅游的优势在于签证手续简捷、全程食宿都在游船上进行,同时可以环游马尔代夫各个环礁,大大减轻了旅游岛的负担。马尔代夫政府从2008年开始在马累和甘岛的国际机场附近扩建港口、修建辅助设施,帮助发展游船旅游;定制旅游是国际旅游业的新趋势,马尔代夫开始鼓励发展精品度假村、提供旅游岛定制、私人管家、租车等服务,增加单个游客在岛上的消费和停留时间。并且针对游客群体主力由欧洲转向亚太的趋势,积极开拓新市场,如在2007年开始针对中国游客开放落地签证。2014年,马尔代夫中国游客数量达到了马尔代夫全年游客人数的30.2%,远超第二名的德国(8.2%)。

表1 2009—2014年马尔代夫游客人数

数据来源::根据马尔代夫旅游局数据整理。

表2 2009—2014年马尔代夫度假村

数据来源::根据马尔代夫旅游局数据整理。

三、对中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4年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3.3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0.6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4.33%,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本地劳动力的供给、文化品牌的建设成为制约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的瓶颈。马尔代夫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国家,在旅游业长期规划、法律制度建设以及转型升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一)对旅游业要有长期规划

从1972年开始发展本国的旅游产业,在长达45年的发展当中,马尔代夫由政府主导,大约以10年为期进行了四次长期的规划,首先以首都马累为中心进行开发,以交通运输发展为重点,逐渐扩散到全国。初期由政府主导,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创新管理和开发模式,通过立法机构将相关的税收、投资、劳动法体系建成后再将权利让渡给私人,政府的职责转为规则的维护者和服务提供者。

(二)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马尔代夫前总统穆罕穆德·纳希德阁下在2011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上宣布马尔代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国都是海洋保护区的国家。在马尔代夫,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优先于对旅游岛的建设,砍伐树木、采摘珊瑚、抽取地下水的行为都是绝对禁止的,游客在登岛前也必须接受环境保护等相关的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马尔代夫的旅游业才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在分配公共利益中注重保护本国国民的利益,积极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

马尔代夫几乎所有青年都至少接受了初中教育。在交通运输、渔业等附加行业对本国企业实施政策优惠,要求外资企业雇佣相当比例的本地人,同时成立了马尔代夫旅游发展公司,允许国民购买公司股份,从中分红。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旅游市场的开发仍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此,我国应借鉴马尔代夫的经验,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制定长期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完善法制建设,以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ishath Shakeela.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Small Island Setting: The Case of the Maldivia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09, 34(1):67-78.

[2]Manfred Domroes.Conceptualising State-Controlled Resort Island for an Environ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Maldivian Experience[J],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2001,22(2):122-137.

(责任编辑:郭丽春梁宏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3-0051-04

[作者简介]袁方值(1993-),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法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