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测度及其问题研究

时间:2024-04-25

白 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测度及其问题研究

白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现状,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对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并据此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的问题,即产品竞争力不强、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单一、管理与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不断提升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和提升管理与售后服务水平。

关键词:汽车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汽车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汽车产品出口量的迅速增长,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2013年为例,我国汽车产业整车出口87.24万辆,同比下降6.4%,其中乘用车出口48.60万辆,同比下降7.7%;商用车出口38.64 万辆,同比下降4.7%。汽车整车进口107.34万辆,同比增长1.8%,其中乘用车进口104.14万辆,同比增长3.8%;商用车进口3.20 万辆,同比下降37.5%。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1458.72亿美元,同比增长4.1%。其中,进口745.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出口713.09亿美元,同比增长5.2%。

虽然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起步较晚、国外零部件厂商进驻我国市场、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导致了品牌汽车企业销量增速降低、出口回落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出口的健康发展。面临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汽车产业作为一个规模经济十分明显的行业,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远远无法解决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只有不断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是决定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关于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Sardy和Fetscherin(2009)运用波特的双钻石模型对中国、韩国和印度三个国家汽车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和韩国在需求条件、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印度则具有产业竞争劣势[1];Ritter(2010)对韩国和德国汽车制造的崛起条件和竞争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持续竞争力、制造商的生存发展以及新的竞争者三个方面对韩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Kim(2011)在对中国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和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中国东北长春汽车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3];Manoj和Dixit(2011)利用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政府因素、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结构五个方面分析了印度汽车产业竞争力[4];陶忠元和帅爱玲(2012)以我国汽车产业1988—2010年的数据对标准化与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化有助于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5];周晔(2011)运用主要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指标对中国近年来汽车产业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座椅、电子电器零件等产品上的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代表汽车设计生产最高技术水平的整车及发动机上竞争力极弱[6];俞力黎(2007)分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五大竞争优势和制约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7];陈冰梅(2013)则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对我国汽车出口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8]。

三、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现状

(一)各类车型汽车产销量分析

从2008—2012年我国商用车和乘用车的产销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乘用车的产量和销量均远远大于商用车,说明我国汽车生产和销售以乘用车为主。从各年数量变化来看,商用车和乘用车的产销量均呈持续增长趋势,且乘用车的增长幅度大于商用车的增长幅度。从产量和销量的对比情况来看,乘用车的产量与销量大致相当,而商用车的销量略大于产量,这说明总体来看我国汽车的产量不足以满足我国居民对汽车的需求量(见表1)。

表1 2008—2012年我国各类车型汽车产销量 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汽车工业协会信息统计网。

(二)各类车型汽车出口情况分析

2007—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波动较为剧烈,整体呈现V型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降至低谷,但此后随着经济复苏我国汽车出口量有所回升,且增长幅度较大。2011年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50%,乘用车增长达89%,而商用车增长仅21%,表明乘用车在国外市场的认可度提高且其海外拓展能力提升(见表2)。

表2 2007—2011年我国各类车型汽车出口数量 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四、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指数测度

(一)显性优势比较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也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份额的比例。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RCAij表示j国i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值,Xtj表示j国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若RCA>1,表示该产品在国家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该国此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1,表示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其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利用2007—2011年世界汽车出口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汽车主要生产国RCA指数(见表3)。

表3 2007—2011年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RCA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3可知,2007—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RCA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当前我国汽车出口竞争力逐步提升,但RCA指数一直小于1,说明我国汽车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各国的竞争力指数比较结果来看,我国汽车产业出口RCA指数远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四大汽车生产国,说明我国同汽车强国相比,在汽车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

(二)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是反映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即指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IMSij是指j国i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Xij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总额;Xiw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总额。IMSij值越高,表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利用2007—2011年世界汽车出口相关数据计算出主要汽车生产国的IMS指数。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汽车出口增长较快。但和汽车强国相比,中国汽车出口在全球所占比重依然很低,这说明我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中明显处于弱势,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表4)。

表4  2007—2011年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IMS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三)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公式为:

TCij表示j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ij和Mij分别代表j国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若TCij>0,意味着j国i产品是净出口国或是净供给国,表明j国在i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TCij<0,意味着j国i产品是净进口国,表明j国在i产品上缺乏国际竞争力;若TCij=0,则称为中性竞争力。利用2002—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我国TC指数(见表5)。

表5 2002—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TC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整理计算。

由表5可知,2002—2011年我国汽车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始终小于0,这表明我国在汽车产业上是净进口国,汽车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国际竞争力弱。从变化趋势来看,我国汽车出口TC指数2008年以前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开始逐步回升,这说明我国汽车产业贸易竞争弱势程度在2008年以前呈逐渐减弱趋势,但近年来这种竞争弱势逐渐变得更加明显。

四、当前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竞争力较弱

当前我国汽车出口仍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且缺乏知名品牌,产品竞争优势不够明显。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由于产品的普遍同质化、技术相对落后以及汽车产业出口研发总体水平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我国汽车产业不管是整车产品,还是汽车零部件产品,在其质量以及技术含量上都无法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汽车强国相比,在产品的竞争能力上仍然具有绝对的竞争劣势。

(二)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企业约有500多家,但出口产品主要以商用车和乘用车等低端产品为主,中高端产品出口极度匮乏,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低,出口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依靠低价格战略,市场利润较低,无法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行业特征。从出口市场来看,整车产品出口主要以东南亚、非洲以及中东等发展中国家为主,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很低。零部件产品则大多是以原材料出口国和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市场地位。

(三)管理与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汽车出口企业大多仍采取低成本、低价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缺乏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缺乏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与国际化程度较低,导致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发展实力不强,管理效率低下。此外,我国大部分汽车企业出口仍然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未形成规模,缺乏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大多数汽车企业的售后服务主要依赖当地的代理商,配件供应紧张、维修周期过长、服务响应滞后等问题频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汽车出口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五、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出口发展的对策

(一)努力提升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

提升汽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决定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汽车出口企业应当以低端市场作为产品主要出口目标,根据出口市场上消费者的具体需求特征,结合产品的具体特色,生产能满足当地居民基本要求的汽车产品,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低端汽车产品需求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努力研发中高端汽车产品,积极开拓海外中高端消费市场,努力实现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结构的多元化,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二)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产品研究投入力度,提升汽车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并形成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积极进行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现出口产品的多元化效应。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汽车企业加强开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鼓励建立海外研究开发中心,不断开发和引导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应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增强产品生产的一致性,不断提升汽车产品的出口质量。

(三)提升管理与售后服务水平

企业管理经验和售后服务水平也是影响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应当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学习与引进汽车生产强国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提升其国际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专业化国际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建立与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海外售后服务机构和部门,这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出口市场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迎合本土化需求,还可以及时解决产品出口过程中遇到的贸易壁垒、产品维修、广告宣传等问题,从而保障产品营销渠道的畅通,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并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与产品品牌的建设。

[参考文献]

[1]Sardy M,Fetscherin M. A Double Diamond Comparison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of China,India,and South Korea[J]. Competition Forum,2009,7(1): 6-16.

[2]Ritter L. The Ris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outh Kore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German Auto Producers[D].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

[3]Kim H G. Research Analysis Regarding the Competivenes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Clust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Trade,2011,9(1): 3-25.

[4]Joshi M,Dixit S.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of Indian Automobile Industry: A Study Using Porters Diamond Model[J]. Management & Change,2011,15(1&2):23-38.

[5]陶忠元,帅爱玲. 标准化对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2(7): 29-35.

[6]周晔.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分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7): 13-17.

[7]俞力黎. 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现状、竞争力及问题分析[J]. 企业经济,2007(9): 78-80.

[8]陈冰梅. 技术创新与汽车出口竞争力研究[J]. 职业,2013 (14): 169-169.

(责任编辑:乔虹董博雯)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2-0011-04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BA248);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C0800)。

[作者简介]白勇(1981-),男,湖南常德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数量经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