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4-04-25

徐彬彬+李季刚

[摘要]基于新疆1978—2012年相关数据,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从普惠金融的角度对新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在扩大农村金融规模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农村金融资产外流;建立以小额信贷为核心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5-03

[作者简介]徐彬彬(1991-),男,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李秀刚(1973-),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金融与经济。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342106)阶段性成果。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因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性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农村金融仍然存在着网点少、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以新疆为例,2012年新疆农村平均每万人拥有金融网点数仅为106个。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在较高水平:1978年新疆的城乡收入比为268:1,1995年达到最高367:1,2008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有一定的缩小,但是2012年这一比值仍然处在281:1的高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新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二、文献回顾

普惠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国际上对普惠金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Seibel(2008)设计了两个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一是支持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网点;二是对乡村银行和合作社实行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来提供普惠金融服务。Mitra(2009)认为普惠金融在运营时利率较高,违背了普惠金融为穷人服务的初衷,因此普惠金融机构应该制定合适的贷款利率Battilana和Dorado(2010)认为可以通过雇佣和社会化政策的引导等途径为普惠金融机构建立一种广泛的社会认同感。

在我国,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由杜晓山和焦瑾璞引入。周孟亮、张国政(2009)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普惠金融形成的渊源,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新方法和思路。刘营军(2011)探讨了未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可行的改革思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普惠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胡秋灵(2012)介绍了国际上普惠金融发展的成功模式,并对比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提出适合在我国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且鲜有从普惠金融的角度出发。本文立足新疆农村金融的具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三、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与指标说明

1内在机理

张立军、湛泳(2006)通过分析和实证检验提出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即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降低贫穷效应和非均衡效应。1门槛效应。穷人由于自身资本积累水平低达不到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也就享受不到高收益的回报,富人则由于自身的资金优势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高收益回报,从而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差距。2降低贫穷效应。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给穷人带来实惠而导致贫穷降低,从而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差距。3非均衡效应。发展中国家由于总体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可能产生金融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城乡之间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也就是金融发展的非均衡,从而对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这三种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影响如何,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2指标构建与说明

本文构建以下指标:城乡收入差距指标(IR)、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RFS)、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RFE)。城乡收入差距可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来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记做IR,比值越高,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采用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哥德斯密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来表示。由于新疆农村经济主要为第一产业,所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可表示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总和/农业GDP总值。记做RFS,比值越高,说明金融发展规模越大。其中信贷总和=农业贷款+农村储蓄。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用农业贷款和农村储蓄的比值表示,记做RFE。RFE=农业贷款/农村储蓄。比值越大,表明农村储蓄转化成农业贷款的速度越快,金融发展效率就越高。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新疆统计年鉴》《新疆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数据的期限为1978—2012年,对所有数据都进行了对数处理。计量模型的检验通过Eviews60实现。

四、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按SIC的准则选取,检验结果见表1。

2协整检验

根据Eviews60的输出结果,在最大滞后阶数为2的情况下,得到回归模型为:

lnIR=0169lnRFS-0273lnRFE+1214+ui (1)

(2247)(-2044)(14665)endprint

R2=0867,Adjusted R2=0821,Prob(F-statistic)=000002,括号内为t统计量。

再对(1)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不含截距和趋势项,由SIC确定阶数,输出结果见表2。

表2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1ADF值110%临界值15%临界值11%临界值1P值ui1-2721-1611-1961-268100090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所以,可以确定lnIR、lnRFS、lnRF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式(1)回归方程就是协整方程。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城乡收入差距成正相关关系,且农村金融规模变动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同向变动0169个百分点;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成负相关关系,且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变动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反向变动0273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对新疆1978—2012年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可知,新疆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存在着相关关系。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比农村发展规模对城乡收入的影响要大。究其原因,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扩大反而拉大了收入差距是因为门槛效应,农村金融在数量上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降低,农村资金大部分流向了城市;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表示农村储蓄更多转化为了农业贷款,农业贷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在扩大农村金融规模的同时,要注意防范农村金融资产外流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如果只是一味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是由于农村金融资产外流所造成的。所以,政府应注意防范农村金融资产外流。可借鉴国外的“输血式”普惠金融模式,通过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服务成本,使得更多的农户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抑制农村金融资产外流。

2建立以小额信贷为核心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

现有的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除了农村信用社贴近农民生活之外,其他金融机构很难直接为农户提供贷款,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低效率。要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低效问题,一是要引导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金融市场适当倾斜,创新针对农村的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二是要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是一定要得到政府部门的规范管理,建立一个以小额信贷为核心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运行效率。

3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生态的基础,鉴于现今农村信用的缺失,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把农村资金转移出去,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缺乏抵押品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建立抵押品替代机制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放款模式,实行小组联保、零抵押。借此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周孟亮,张国政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方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6)

[2]刘营军,张龙耀,诸保金批发金融机制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研究——基于普惠金融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11(4)

[3]张立军,湛泳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效应分析及其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

[4]SEIBEL N DIslamic Microfinance in Indonesia:the Challenge of Institution Diversity,Regulation,and Supervision[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2008,23(1)

[5]MITRA K SExploitative Microfinance Interest Rates [J] Asian Social Science,2009,5(5)

(责任编辑:梁宏伟)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