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时间:2024-04-25

王 潇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投资与合作】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王 潇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2001—2010年13个三位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新产品产值作为创新产出指标,测算跨国公司在华研发通过“示范和联系”、“竞争”、“人才流动”三个途径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各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身R&D资本投入、国内技术购买对该行业的技术创新存在促进作用,但是企业自身研发人员投入和引进技术对该行业的技术创新却存在着负效应。

跨国公司;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跨国公司纷纷加入到对中国投资的队伍当中。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逐渐增加在我国的研发活动,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既有促进作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挑战和一些负面影响。

现有相关文献研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戚笑雨(2009)认为跨国公司积极在华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可以分享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她的分析只涉及到积极影响,而忽略了由于跨国公司来华研发投资的目的与我国的科技战略并不一致,这种带动作用不但不会自动出现,而且还会产生挤出效应。

李晓娣等(2009)通过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运行机制和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她认为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不仅推动了自身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产生了巨大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我国相关企业的技术发展。并且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做了很全面的理论阐述,但缺乏实证分析。

吴延兵(2008)运用1996—2003年中国工业地区的面板数据,在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运用一阶拆分法和固定效应分析法,研究了自主研发、国内技术转移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折旧率的设定、研发重复计算问题的校正以及多种估计方法的运用,得出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引进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国内技术引进对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影响。

李均(2009)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中13个三位码行业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2006年的面板数据,具体测算了外资研发对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技术创新通过“示范和联系”、“竞争”、“人才流动”三个途径的影响情况。实证结果表明,竞争途径的正向作用比较显著。

结合以上文献,本文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对东道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述,详细介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现状,并运用中国高技术产业2001—2010年13个三位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新产品产值作为其创新产出指标,测算外资研发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通过“示范和联系”、“竞争”、“人才流动”三个途径的影响情况。

二、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的建立

创新过程本质上是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宏观产业环境下,利用各种资源(研发资本投入、科技人员投入等)创造出一种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新过程的生产函数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可以表示为:

Y表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即新产品产值;L为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K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下标i,t分别表示第i个产业和第t年,α、β分别表示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it代表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以外的所有其他影响产出的因素。根据Hu等(2005)、吴延兵(2008)的相关研究,在开放经济系统中,高技术产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创新产出效率不仅受自身研发投入影响,而且受整个行业的研发溢出效应的影响,即该行业国内技术购买、技术引进以及外资企业本土化研发投入水平也将通过行业总体研发溢出机制效应影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产出水平,因此本文将影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创新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A进一步定义为:

A是指外资研发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才流动效应以及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其中DT表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代表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TI表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FL为三资企业研发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代表人才流动效应;FK为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代表示范效应;E代表三资企业的产品出口率,代表竞争效应。根据蒋殿春(2005)的研究,计算三资企业的产品出口率,取第i个行业中第t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和销售收入的比值,产品的出口比率越小,说明其更多的是注重国内市场,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说明外资看重的是我国国内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其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因此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就较小,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三资企业对国内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

通过对变量的具体设定,本文建立的检验模型为:

(二)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1—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3个三位码行业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包含17个三位码行业,考虑到某些行业的军事行业特性以及数据的完备性,选取其中13个行业进行分析,数据处理过程中有极少数缺失情况,将其作为零值处理。所选取13个三位码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中的化学药品制造、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和生物制品制造;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中的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中的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和办公设备制造。

(三)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中国高技术产业2001—2010年13个三位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P值大于0.05,应接受原假设,所以本文最终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三资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FK)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Y)存在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可见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存在着示范溢出效应。三资企业的产品出口率(E)的系数为0.158533,t统计值为2.225126,可见其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创新(Y)也存在正向效应。而三资企业的研发活动人员(FL)的系数为负,说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员流动挤出效应。

第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K)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正向作用,其系数为0.978059,t值为9.549012,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言,自身研发经费的提高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首要力量。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研发活动人员(L)的系数却为负,这与预期结果不太一致,可能是由于高技术产业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我国的研发人员的总体研发创新能力并未达到相应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充分就业,研发人员供大于求,并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所以增加研发人员投入反而对创新产出产生负效应。

第三,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DT)的系数是0.012272,t值仅为0.385655,说明相比于其它影响因素而言,购买国内技术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的影响。技术引进经费(TI)的系数为-0.02444,t值偏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较弱的技术消化能力,也说明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身的技术安全,不会把本国的核心技术轻易转出。

第四,研发资本投入的弹性大于科研人员投入的弹性,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研发人员创新效率相对较低,也说明相对于当前中国相对充裕的人力资源来说,研发资本相对稀缺,增加其投入对该行业自主创新效率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注:各变量回归系数后的括号内为t检验统计量,Hausman检验值后面的括号内为p值,本文所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6

三、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着显著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另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动挤出效应。

2.中国高技术产业中,企业自身R&D资金投入对其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水平更多地依赖于科技队伍规模,而我国科研人员的研发创新能力还很欠缺,增加研发人员投入有时甚至会对创新产出产生负效应。

3.从国内购买技术有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但是从国外引进技术却不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产出。此外,发展中国家对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因而直接引进技术方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有时甚至对生产率的提高有负效应。

(二)对策建议

1.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该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技术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创建研发技术共享机制,共享知识产权,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局面。此外,努力引导跨国公司提高在华研发水平,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开展核心技术的高水平研发活动,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示范效应促进国内技术水平的升级。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理念和销售手段,优化自身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意识。

2.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应加大国内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和研发投入,并改革我国教育体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企业应切实落实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为优秀人才提供优厚的工作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国内研发人员和国外研发人员给与同等待遇,防止高科技研发人才流失。

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增强企业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

政府应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侵权的查处力度,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解除跨国公司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防止国内研发成果被跨国公司获取,减少技术逆向扩散的可能。

国内广大企业应不断增强对国外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要想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最终落脚点还在企业本身。我国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能力较弱,阻碍了技术引进步伐,进而影响了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要加强我国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从而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1]Hu,Albert,G.Z.,Jeffers,G.H.,Qian Jinchang.R&D and Technology Transfer: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J].Review of Economic s and Statistics,2005,87(4):780-786.

[2]Lall,S.Vertical Inter-Firm Linkages in LDCs:An Empirical Stud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0.

[3]李均.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与挤出效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9(5).

[4]戚笑雨.自主创新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J].今日南国,2009(11).

[5]李晓娣.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及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9(1).

[6]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8).

This paper uses China’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panel data of2001 to 2010 in 13 three yards industry for empirical analysis.And it uses new productoutput value of the state-owned and state holding enterprise as its innovation output indicator tomeasure themultinational company’s influence on high-tech industry’technology innovation by“demonstration and contact”,“competition”and“the flow of talent”.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te-owned and state holding enterprises’R&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technology purchase have positive effect,however,the labor investment of the stateowned and state holding enterprises has negative effect on the industry’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ultinational company;high-tech industry;technology innovation

F830

A

2095-3283(2014)06-0053-03

(责任编辑:张彤彤)

王潇(1991-),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