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王 哲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经济管理]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文化战略研究
王 哲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在新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生变量,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环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通过文化政策和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运动方兴未艾,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创新型城市;创新人才;文化战略
城市是创新能力的熔炉,是调动、聚集和导入创新能力的载体。城市把这些能力转化成技术与艺术创新、商业新形式和新产业,并带来了社会和文明范式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生产基地的地位,转而进入了新知识和信息经济阶段。而新知识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便是创新能力,特别从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国际上兴起了通过文化政策和规划建设创新城市、振兴城市的浪潮。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
创新城市的理论可以追溯到被称为“文化经济”理论的鼻祖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罗斯金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伟大的评论家和社会时事评论家,他反对当时以功利为目的的经济学,提出了“艺术经济学”,强调创新的人类活动和感受性。根据他的观点,不仅艺术作品,所有有价值的商品都有其功能作用和艺术内涵,这可以支持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人文精神。莫里斯是罗斯金思想的继承者,他继续协调罗斯金提出的旨在促进“劳动人性化”和“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工艺运动。P.Geddes与 L.Mumford是首先把罗斯金和莫里斯的思想应用到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特别是Mumford在其著作《城市文化》里对主导大城市的金钱经济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他提出了把人类生活和环境放在首位的“文化经济学”,强调“重建城市来实现人类的消费和创造活动。”
在当代创新城市理论的研究者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的城市研究者雅可布,后来的查尔斯·兰德利和边奇尼都深受她的影响,把创造力界定为介于智力与创新之间,也就是介于艺术与文化、工业与技术之间。
早期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劳动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和土地(李嘉图认为耕地在经济增长中也很重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在新古典经济的发展理论中,强调的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本以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人力资本的增长来源于知识,是劳动力身体上的技能积累,技术创新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新经济的条件下,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生变量,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是新经济中最重要的环节。
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者Howkins指出,“在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中,创意经济每年的增长率是服务业的2倍,是生产部门的4倍。”根据有关知识产权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的知识产品部门“每年的价值估计在3600亿美元,高于汽车、农业和航空业”。在消费支出方面,“英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在娱乐上的支出高于服饰和医疗上的支出”。这种对创意产品和创意产业的需求转移对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开发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理查德·佛罗里达(R.Florida)在其著作《创新阶级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中提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创新人们对地理位置的选择,这些人比较喜欢文化多样性、环境舒适、设施便利、对前卫群体和同性恋包容的地方。他尤其强调了创新阶级的作用。创新阶级是指那些“具有特别创新能力的核心人员”如艺术家和软件工程师,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专门职业人员如管理人员和法律专家”。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的观点,这些职业是吸引汽车、高科技以及高速发展的企业的“磁场”。反过来,吸引这些人的是宽容或自由的公共社区、工作环境以及能够接受前卫消费的空间。他认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与所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高科技产业对劳动力资源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人才聚集效应该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经济因素在发生作用:当人才聚集在某个地方后,由于人才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每个个体的创造力。其整体创造力不是简单的累加关系,而是呈倍数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文化资源已成为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并且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文化起决定性作用。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
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产、工业遗产和艺术遗产,体现在建筑、城市地标、地方本土生活传统、节日、语言、饮食、休闲活动、服装等。文化资源是城市的原材料和价值库,是取代煤、铁和黄金的资产,而创新能力就是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它们发展的方法。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就是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它是将所有可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文化资源潜在经济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化。通过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潜能,同时实现文化资源在要素市场上的资本化运作,以市场化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文化产品的生产需要文化资源为其提供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文化资源提供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因此,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也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并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九大领域。发展创意产业有利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强辐射、广融合的特性,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的产业升级。高增值主要表现在创意赋与商品的观念价值,这种观念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产品当中和服务当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创意产业应该向传统的制造业渗透,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创意产业还有很强的辐射性,这由创意产业的文化底蕴传播和影响力决定,因此它可以扩大城市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此外,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前文提到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其著作《创新阶级的兴起》中提到多元文化对创造性人才的吸引力。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接纳多元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对人才显现很高的开放度,那么,它就会吸引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创造性人才。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城市对移民开放,没有种族隔离,没有宗教偏见,接纳同性恋,热爱艺术,其吸引创造性科技人才的能力就越强,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也越强。一项盖洛普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最受全球各民族各阶层喜爱的城市是那些开放的城市,是民族融和的城市。除工作和收入外,一个城市能否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艺术享受,更多的精神食粮,更多的美感,对于激发新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5年,世界银行曾发表一份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包括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切实重视环保;社会多元,能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汇等。
文化是软实力,是城市的向心力,是城市发展的引擎。要想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培育多元文化,鼓励创新,打造创意城市,让普通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领域,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部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大力发展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想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品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需求,并使之与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做到: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准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四是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人力资源开发对打造创新型城市至关重要。2010年6月6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实施12项重大人才工程即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这说明我国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于人才的界定,不一定是专指那些海归或者博士等具有高学历的人,也应该包括那些在某个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级技工。
人才的培育不仅需要加大对一流大学的投资,还需要更加全面地提高各类学校的教学水平(包括专科学校)。根据麦肯锡的调查结果,我国大学毕业生仅有10%可以胜任在全球领先企业工作。而且相对于我国的总体经济规模,专业人士比例较低,甚至低于印度。这项调查提醒我们,应该把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但同时要避免短视行为,不能一窝蜂地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另外,重视职业学校特别是专科学校的课程建设。专科学校主要为高技能职业提供专业化培训和在职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所直接需要的能力。因此,这类学校是开发人力资本的关键组成部分。此外,大力倡导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让大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现金经验,比如,日本的横滨市采取了“艺术创意城市战略”,设置了专门负责推动“创意城市横滨”计划的机构,大阪在市立大学开设了“创意城市研究生院”,旨在制定解决问题的城市政策,为振兴城市培养人力资本。麦肯锡在2010年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城市应着手建立相关组织和机构开展跨领域的开发研究和成果应用。例如,美国加州“科学和创新研究所”联合当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共同研究对该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课题。世界一流的跨学科设计机构(例如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和东京的武藏野美术大学)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交叉培育平台。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而创新能力则源于创新性人才。政府要努力搭建平台,为吸引创新性人才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创建一个和谐、多元的城市环境,倡导并组织企业、高校协同合作,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此外,还要加大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组织等创新,鼓励大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只有社会的各个层面都积极参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1]张彤军.城市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代明.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11).
[3]蔡云辉.论城市文化的资源的资本转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7).
[4]谢植雄,叶妙君.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4(12).
[5]刘梅生.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3).
F127
B
1002-2880(2010)12-0090-03
王哲(1971-),女,辽宁兴城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马 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