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4-04-25

王雪莲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是指各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的变动而变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作为过去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

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国民经济已经保持了 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江苏省经济的增长奇迹,首先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其次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2009年,江苏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突破 3.4万亿元,比 2008年增长 12.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2.5%和 13.6%。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三次产业的GDP比重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全省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由 “二、一、三 ”向 “二、三 、一 ” 的转变。 1978—2009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由 1978年的 249.24亿元增加到 2009年的 34061.19亿元,增长了 136倍还多。经过 30多年的发展,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 430元增加到 44232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21.75亿元增加到 18751.6亿元,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4.5%,全省经济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本文从GDP的角度进行产业结构变动分析,考察江苏省三次产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而说明三次产业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一)江苏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较大。总体来看,江苏省第一产业比重日益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却逐年上升,这是一种显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表现。1978—2009年间,尤其是近 20年,江苏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江苏省各县(市)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从总需求上看,其并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加,故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也是正常的。近年来,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50%左右,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了近 20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到 200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达到 39.5%。

图1 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动(1952—2009)

图1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江苏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从 1952年到 2009年的变动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到,1978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份。在 1978年以前,第一产业比重急速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则处于迅速增长状态。在 1978年之后,第一产业比重也是逐年下降的,但速度略有缓和,到 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GDP的 6.4%,比 1952年下降了 46.3%;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近年来稍微有所波动;第三产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经历了一个先平稳增长后迅速增长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明显上升,从1952年的 17.6%增加到 2009年的 54.1%,年均增长速度为 2%左右,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也是随之增加的。

(二)江苏省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结构

一般而言,劳动力作为资源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一致,并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 30多年间的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的比较分析,来说明江苏省在 1995—2008年间的劳动力结构和产值结构的变动程度。

表1 1995—2008年江苏省劳动力结构与GDP结构 单位:%

由表 1中数据可知,江苏省劳动力结构分布呈现出以下规律: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中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保持在 30%~36%之间变动,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并且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幅度与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幅度基本相近。对照库兹涅茨模型,当人均GDP为 500美元时(1958年价格),三次产业结构的劳动力结构比为 31.4:36.2:32.4,江苏省在 2008年的劳动力结构比为 20.9:44.4:34.7。显然,江苏省劳动力结构较全国水平更为合理。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然偏高,需要继续调整,可进一步分配到第二、三产业中去。

(三)江苏省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析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结构弹性)。这一增加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量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它反映了各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图2 江苏省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图2是根据江苏省 1990—2008年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所作的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最小,从 1995年开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在 2003年出现负增长,这与该产业固定资本投入少,生产方式落后有关;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这与江苏省工业化发展层次联系密切;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处于第一、二产业之间,1994年以后,增长趋势明显,根据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投入情况可知,第三产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特点,需要在产业政策上及时调整和扶持。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生产函数来加以说明。设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为 Y=F(X1,X2,X3,……,Xk;A),其中 Y表示总产出,Xi(i=1,2,3,……,k)表示第 i产业的产出量,A表示技术水平及其他影响因素。按如下步骤构建模型:

1.对函数 Y=F(X1,X2,X3,……,Xk;A)求全微分

2.构筑回归方程

其中,u为残差项。该方程与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t)LαKβu)对数变形的形式一致。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分析

通过《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得到1978—2009年的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记为 Y、X1、X2、X3。

根据 1978—2009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各自的样本数据,运用Eviews 5.0软件采用模型④得到如下回归:

从上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可决系数与调整的可决系数都接近于 1,而且方程中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这说明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对其地区生产总值有整体的解释意义。但回归结果显示 DW统计量为1.146,表明回归方程中相邻的残差项之间存在正的自相关,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不可信的,故利用滞后一期的观测值再次建立回归模型,得到如下估计方程:

在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中,可决系数与调整的可决系数都接近于 1,且方程中各系数都通过了 T检验和F检验。同时,D W统计量为 1.978,这说明回归方程⑥中的残差项不再存在序列相关,表明方程显著,可以用来解释江苏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回归方程⑥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不仅受到现期的三次产业产出量的影响,还受到滞后一期的总产出量的影响。对江苏省而言,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弹性分别为 0.111、0.643、0.087,这说明第一、二、三产业产出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加 0.111、0.643、0.087个百分点,由此可明显看出,江苏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 1978—2009年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平均份额分别是 10.2%、54.1%、35.7%。由此可知,江苏省三次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值,会带动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加 1.09、1.19、0.24个单位。这说明江苏省在 1978—2009年之间,第二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

三、结论与启示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江苏省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江苏省第一、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逐渐降低的,而第二产业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它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64.3%,但第一、三产业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拉动偏低,其贡献率分别为11.1%、8.7%。由此可见,江苏省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过高,尤其是对工业的依赖性较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这表明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及产业结构变动的不合理已经影响了江苏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总量与结构的增长的整合,就目前而言,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由上述分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江苏经济进一步增长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江苏省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拉动,尤其是工业的拉动。江苏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培育离不开工业领域,工业发展要以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支柱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器”作用,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集约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江苏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应尽快转移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上来,加快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省第三产业受到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制约,基数较低,未能拉动全省经济明显提高(仅为 0.24个单位),但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二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我国第一、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已趋于饱和,而第三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就业创造空间。因此,江苏省应该在继续发展运输、邮电通讯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特别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要素市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江苏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优化劳动力的配置,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江苏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注意调整劳动力的结构,使之与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分流,并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作用,使劳动力在各产业中都能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1]李雯.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苏州大学,2006.

[2]李文臣,刘超阳.江苏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1):67-70.

[3]王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 16城市的统计数据[J].江淮论坛,2008(4):20-23.

[4]许缦.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7(3):109-111.

[5]曾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J].湖北社会科学,2008(3):83-86.

[6]翟静,高志红.江苏省 1978— 1999年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J].江苏统计,2001(9):30-31.

[7]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