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4-04-25

张 华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利率的水平、结构和波动幅度,央行只根据国民经济运行实际和经济发展要求,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市场利率。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并使许多国家从中获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目前运行的仍是利率管制下的双轨利率体系,利率价格失真,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分析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制约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发挥市场功能作用,现实意义重大。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6月1日,首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随之在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贷款利率种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2002年3月21日,中央银行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内蒙古和四川等地的农村信用社展开了对存贷款利率改革的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利率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5年1月31日,央行又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5年3月16日,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并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2007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步实现了以完善市场化产品利率形成机制为重点的近期目标。在完善短期融资券和金融债等市场化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基础上,改革了贴现、企业债券利率形成机制,建立了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始推进存贷款方面的利率改革。

目前,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利率都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但是还有一部分金融资产的利率还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二、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1.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个充分竞争、交易活跃、结构合理和信息通畅的金融市场。而我国金融市场建立时间不长,许多方面与成熟金融市场相比有较大差距。一是我国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比重相对较低,规模太小,且基本上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交易,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不能充分反映货币市场供求状况。二是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存在,市场的流动性较低,不同金融资产之间缺乏替代性和竞争性,因而导致各种利率关联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真正市场化的利率体系。目前我国构成货币市场的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彼此分割,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三是我国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种类少,数量小,性能差,质量低。

2.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建设滞后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市场化,是各家商业银行逐步适应自行掌握金融产品定价权的过程。从目前来看,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且步履艰难。一是尚未形成科学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商业银行贷款决策主要凭历史记录、定性分析和主观判断,决策的重点是贷与不贷,很少使用量化分析工具计算贷款的收益、成本和风险。二是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库。银行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客户诚信关键信息缺失,不利于针对不同特征的客户进行差异化贷款定价。三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我国商业银行熟悉金融产品定价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3.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

资金在我国仍是一种稀缺的金融资源。利率要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杠杆,贷款企业必须对利率有一定的敏感性。一是我国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其独立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到位,国企产权依然界定不清,处于模糊状态。主要表现为国企所有者形同虚设,监控不力,主管部门和控股公司交叉干预,侵害企业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产权缺乏市场流动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预算约束机制软化,在资金成本与贷款可得性上作权衡时,首选可得性,其次才是成本大小,国企资金需求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二是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失效。企业对利率不敏感,已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障碍。

4.社会信用缺失

利率市场化是一种市场化行为,市场又有其自身的缺陷,而社会信用缺失会放大市场机制的缺陷。目前我国的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信用基础十分脆弱,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非常淡薄。一是从银行的角度看,表现为银行利率定价中出现“人情利率”。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有“贷”与“不贷”的权利,而且有以什么样的利率价格贷出去的权利,这种权利很容易导致银行出现“人情利率”。二是从企业的角度看,社会信用的缺失使银行对企业在贷款前出现“逆向选择”和企业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使利率的传导效应大打折扣。

5.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管制利率能否顺利转变成市场利率,并将利率放开后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适应市场利率的有效的监管机制。一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而不是风险性监管,不能确保利率水平不出现大范围、大幅度波动。二是监管标准、方式、手段和技术不能确保金融机构之间有序竞争,现行监管体制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高强度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需求。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利率是整个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基础,发达成熟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一是使金融资产的融资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利率市场化及各个市场主体不同筹资、投资和保值的要求,达到引导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为央行以基准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创造条件。二是将全国一些区域性、松散性、零星的资金拆借市场由中央银行组织起来向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转轨。三是将不规范的、无形的票据贴现市场向正规的、有形的票据市场转轨。四是加快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最终在货币市场上形成基准利率,为利率机制改革提供“信号源”。

2.提高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是利率定价的主体,应该逐步增强其利率定价能力,推进利率市场化。一是商业银行要改变以法定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一定幅度的利率定价方法,应借鉴利率市场化国家的成功经验,选择科学的利率定价方法,如成本加成定价法、价格领导定价法和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法等。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市场利率预测模型,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供利率定价参考。三是完善贷款对象内部评级制度,量化和评估贷款风险,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异化的利率。四是吸收并且不断培养熟悉利率定价的专业人员。

3.增强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

企业既是资金需求者,也是利率调整的对象。目前我国企业尚不能完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与企业改革同步进行,以打造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基础。一是推进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在经营层、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目标一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三是建立和健全企业投融资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增强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

4.加强金融监管

采取措施加强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一是维护金融秩序和控制风险并重,并逐步过渡到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多元监管目标体系。二是建立高效、快速的金融监管反应体制。及时汇总、处理银行各机构上报的监管信息,同时根据工作性质交由相关部门处理。三是加强银行内部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合力监管,以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整体效益。将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明确分工,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监管,发挥整体优势,避免多头检查,重复劳动。四是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监管工作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业务知识的培训,应该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

[1]cnbidding.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BE/OL].中国招标信息网,2005-02-01.

[2]金永红.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上海投资,2007(5).

[3]景学成,沈炳熙等.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

[4]李小秋,关向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策略[N].金融时报,2007-02-26.

[5]张红梅,杨明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07(3).

[6]徐明亮.可持续发展中的微小企业融资创新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7]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