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王 菁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9年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268814.7亿元。同时,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2008年这一比重升至66.25%,提高了约6倍。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且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之一。因此,我国的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活动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早在15世纪,重商主义学派就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作用。他们提出了财富观与增长观,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是积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但是他们认为进口商品不但不能推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反而会使其降低,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进口也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分工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又受到本国市场范围的制约,而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可以扩大市场的范围,进而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得经济的增长加速。这些理论包含了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
“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则着眼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前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存在闲置资源或剩余产品,但由于封闭转向开放以后,便可以出口其剩余产品或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因此外贸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的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只要各国之间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各国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因此,按这个原则来进行生产分工和交换,双方都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并增加一国和世界的经济总量。
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除了能够使世界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直接得益外,还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动态效应。对外通商的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赫克歇尔与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绝对差;一国出口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按这一分工自由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各国根据要素供给的状况进行分工,并相互间进行自由贸易,结果将使各种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罗伯特逊在总结前人的观点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指出贸易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他认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是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它较全面地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但它过高地强调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没有论及生产对外贸的决定性作用,这使得该学说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受到了批判。
克拉维斯提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他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源泉还是国内因素,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而这种刺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要性。但是他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在什么样的机制和条件下外贸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一些拉美经济学家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外围论”,他们认为,中心体系由发达国家构成,外围体系由发展中国家构成,两个体系的技术构成完全不同。在国际分工中,前者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而后者则生产初级产品。中心体系处于主导、独立的地位,而外围体系则处于从属、依赖的地位。两者极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国际贸易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想要打破贸易不平等的格局,就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摆脱只出口初级产品的从属地位。
巴格瓦蒂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分析得出,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国出口的增长反而会导致该国福利水平低于出口增长前的水平,这种情况被他称为“贫困化增长”,后来又被称为巴格瓦蒂效应。造成恶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差,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产品却只能换回更少的产品,由此使其福利水平下降。
在回顾了经济增长与贸易理论之后,从实证角度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下面以我国1990—2008年的数据为例来研究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现有的理论作一个定性与定量的实证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现状体现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和GDP数据。
我国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18667.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长了15倍。对外贸易额也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199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5560.1亿元、2574.3亿元和2985.8亿元,2008年分别上升到 196372.3亿元、86842.3亿元和109530亿元。分别增长了34.3倍、32.7倍和35.6倍。而外贸依存度也从1990年的29.8%上升到2008年的65.3%。这些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依存程度也不断地加深。图1反映了我国外贸与GDP发展的趋势:
图1 中国外贸与GDP趋势(1990—2008年)单位:亿元
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进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动态一致性,随着进出口额的波动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也呈现出方向和步调上的一致变化趋势。这显示了GDP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图2 中国外贸依存度(1990—2008年)单位:%
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1990—2008年外贸依存度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并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我国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曲线走势的趋势基本一致。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与外贸进出口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以上的图文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外贸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下面用计量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
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出口额(EX)、进口额(IM)和进出口总额(T)之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的结果如表1:
表1 GDP与对外贸易额的线性回归结果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相关系数也都在0.95以上,并且方程的F检验也很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此模型的线性相关性比较强,拟合优度也比较好。下面就每个方程进行分析:
1.GDP与出口额(EX)之间的回归分析
出口(EX)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34395.6614+2.433279737*EX,即出口额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2.433279737亿元。
2.GDP与进口额(IM)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口(IM)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29529.59734+3.042905776*IM,即进口额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3.042905776亿元。
3.GDP与进出口总额(T)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出口总额(T)对GDP的贡献也是显著的,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32099.34108+1.354387113*T,即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1.354387113亿元。
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我国在强调出口的同时还要注意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综合考虑以制定政策。
[1]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2]赵陵,宋少华,宋汉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8).
[3]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26 -30.
[4]沈利生,吴振宇.出口对中国 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11).
[5]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2003,10(4),779 -794.
[6]唐志,沈利生.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7).
[7]于香.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8.
[8]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1.
[9]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