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杨 华 刘永昌 田 园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会展旅游是一项专项产品,它比观光旅游层面更高,拥有更多的文化、科技、商贸含量,参与会展旅游的客人一般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士或领导,在素养和消费上比大众观光游客高出很多。由此,会展旅游给主办地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是观光旅游所难以比拟的,它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当前,通过举办各类大型会议、展览会、交易会等形式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新趋势。
哈尔滨会展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发展于90年代以“哈洽会”、“冰雪节”、“雪博会”为代表的一批节庆展会。以2003年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落成为标志,哈尔滨会展旅游业开始作为一个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从2010年会展活动统计来看:全年共举办会展活动百余项。其中:节庆、会议活动30余项,占30%;展会活动60余项,占60%,总展出面积50余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在全部定期会展活动中,国际性、国家级总共占10%左右,总展出面积约18万平方米,约占全年展出面积的30%。全年会展活动接待国内外参会参展客商和专业观众共近80万人次,其中境外客商、嘉宾、知名人士3万余人次。
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会展城市,其会展业发展较快。展览项目由少到多,展览规模从小到大,展览主题由单一到多样,展览类型由综合到专业,哈尔滨的会展业已经逐渐成熟起来。近年来更是在上规模、上档次,提升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方面下工夫,自主举办的重点展会的区域和全国性品牌程度都有了新的提高。“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哈尔滨国际汽车展”、“哈尔滨种业博览会”、“哈尔滨美容美发展”、“哈尔滨家具展”的规模和区域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正在成为国内同业中名列前茅的专业展会。“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哈尔滨动漫周”、“哈尔滨冰洽会”以及“俄罗斯中国哈尔滨商品进出口交易会”等活动项目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和规模档次也有了新的提升。哈尔滨会展活动频频举办,形成了连带的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会展产业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首批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2008中国最具影响力节庆城市,哈尔滨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支撑,所以,哈尔滨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上的一颗明珠,是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和交通要道,有明显的东北亚区域中心优势;同时,哈尔滨也是东北亚与太平洋之间全程最短的大陆桥枢纽,有5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经黑龙江直达俄罗斯;对外是日本、韩国等进入俄罗斯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内是各省入俄的重要桥梁,是黑河、绥芬河、珲春和满洲里4个沿边开放城市的连接点。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心,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城市。
“一五”、“二五”时期,哈尔滨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当时,主要产品达3000多个品种,覆盖全国,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站设备、工具量具、飞机和发动机、亚麻纺织、铝镁加工、精密仪表、轴承、电缆、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医药、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的目标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4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环保、焊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5个优势产业,积极调整改造机械、纺织、冶金、建材、石化、轻工6个传统产业,构筑工业经济新格局。
改革开放促进了哈尔滨市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十五”期间,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将继续围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重点发展对外经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城市交通、旅游观光,以及科技教育、信息咨询、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构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初步测算,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2.7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84.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68.6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2.6:36.2:51.2调整为11.3:37.8:50.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44.2%和4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961元,比上年增长13.9%。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哈尔滨的交通事业也迅速发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成为中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哈尔滨铁路主要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5条铁路连通国内。公路运输发展到具有高速公路、专用公路、高等级公路为骨干架的干线公路网络。哈尔滨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进出港旅客达到443.7万人次/年,已有23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哈尔滨机场投入运营,开通国内、国际航线82条,通航城市47个。已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国内重要城市,连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已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空港。
2010年,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0128.9万吨,比上年增长8.1%。其中,铁路2033.0万吨,增长6.0%;公路7682.0万吨,增长8.4%;水运412.0万吨,增长13.5%;航空1.9万吨,增长18.8%。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3068.0万人次,增长3.0%。其中,铁路3839.0万人次,增长5.2%;公路8864.0万人次,增长1.7%;航空365.0万人次,增长10.6%。
哈尔滨邮政局是中国东北部重要的邮件集散中心和通信枢纽,可以办理全国各地的邮政通信,以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信函、包裹及特快专递业务,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联结全国,通达世界各地的邮政通信网络。
哈尔滨的电信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六五”以来,经过30年的快速建设,哈尔滨市已经形成了立体化、高效能的通信格局。哈尔滨市通信分公司是经过改组之后的中国网通集团黑龙江省通信公司所属大型通信骨干企业,网络覆盖8区10县(市)5.31万平方公里。
2010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1.2亿元,比上年增长 19.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 7.8亿元,增长7.3%;电信业务总量253.4亿元,增长19.4%。
哈尔滨地处富庶的松辽平原,松花江沿岸,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同时也是一座风光旖旎、独具特色、充满欧陆风情的国际旅游城市。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族风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灯游园会、冰雪大世界等大型活动显示了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哈尔滨极地馆、防洪纪念塔、文庙、极乐寺、圣索非亚教堂、俄罗斯风情的中央大街、萧红故居等文物古迹和东北林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原始森林等500余处人文自然景观,与哈尔滨周边的镜泊湖、五大连池、扎龙自然保护区一起构成了中国北方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地,凭借这些优势,哈尔滨市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名。市内建筑中西合壁,格调鲜明。人文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歌特式楼宇,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雅洁明快的建筑色调,灯红酒绿、繁华如锦的都市风貌,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节”国际冰雕雪塑比赛,以及“国际经贸洽谈会”,处处折射出“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魅力。
2009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77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国内旅游者3748.8万人次,增长25.4%;入境旅游者24.0万人次,下降19.2%。旅游业务总收入310.2亿元,增长26.2%。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300.3亿元,增长28.8%;国际旅游创汇1.5亿美元,下降19.4%。
1.会展、会议场所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总占地面积63公顷,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坐落在哈尔滨最具现代城市风范和魅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人文环境优雅,经济辐射力巨大。是全国惟一将展览、体育合二为一;会议、酒店互为一体;休闲、购物相辅相成;展览、洽谈有机结合、互补生辉的超大型综合性场馆,以其宏伟的气势、完美的设计和精良的设施成为哈尔滨市的城市标志,开创哈尔滨城市经济新时代,为哈尔滨市乃至东北亚经济圈进行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哈尔滨国际会议文化中心是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国际会议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为4.2万平方米,拥有风格迥异的大中小型会议室27个,可同时满足5000人规模的会议要求。环球剧场,计算机网络中心,新闻制作中心,新闻发布中心和多功能签约厅,一应俱全,所有会议室及演出场所均采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音响、声控系统及配套设施,可提供语音扩声、视频会议、同声传译、电视直播、多媒体演示、宽带网络、会议表决、新闻发布、舞台演出、影视放映、宴会客房等服务,可满足宾客的各种会议需求。
2.配套服务设施
哈尔滨星级宾馆酒店众多。目前有哈尔滨福顺天天大酒店、哈尔滨万达索菲特大酒店、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饭店3家五星级酒店及哈尔滨新巴黎大酒店、哈尔滨勃莱梅大酒店、哈尔滨华旗饭店、哈尔滨华融饭店、松花江凯莱花园酒店5家准五星级酒店。另有十余家四星级酒店和众多家三星、二星级的宾馆。其规模、设施、装修、设备具有国际水平,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档次齐全的旅游接待网络。有旅行社近300家。
[1]张英.大连会展旅游发展策略分析[J].企业经济,2007(3):12-13.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3-57.
[3]梁文慧,马勇.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论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2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