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安徽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时间:2024-04-25

周春雷 武 旭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金融发展理论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我国金融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从国家或大区域范围的视角来研究的,因为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各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具体到各省市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国家积极推行中部崛起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安徽省为代表,重点研究安徽省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安徽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业发展不平衡

由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金融产业发展不平衡,银行业成为金融市场的绝对主导产业,而证券、保险、信托、风险投资等产业发展滞后或严重不足。

表1 2006—2009年安徽省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单位:万元

(二)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比例明显失调

由表2可以看出在安徽省金融市场上,企业直接融资严重不足,几乎全部依靠银行贷款。一方面反映出安徽省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健全,金融资产结构的失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安徽省企业总体素质不高,规模较小,多为中小企业,依靠上市筹资的大公司不多,其中2009年安徽省上市公司只有58个。

表2 2006—2009年安徽省企业融资额单位:万元

(三)金融市场流动性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安徽省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却存在着流动性过剩与中小企业贷款难并存的矛盾,由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逐年不断扩大。大量存款资金未能实现有效利用。大型企业更多的是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中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这种供需矛盾造成了闲置资金的不断增加,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这一方面表明安徽省金融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表明安徽省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有限,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投放渠道,解决金融供需矛盾,健全安徽省金融支持体系。

表3 2006—2009年安徽省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单位:万元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特殊的地理区位影响

安徽省地处中部,承东启西,但改革开放以来,却游离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沿海开放”三大经济发展政策之外。没有充分享受到投资、税收、重点建设项目等国家政策倾斜的好处。另外,安徽省的区位相对于其他中西部各省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呼应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安徽省通过成功举办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活动,给安徽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为安徽省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

(二)二元经济结构代表性强

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标志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减,但安徽省产值结构变化并没有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就业结构变动幅度滞后于产值结构。

表4显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就业比重下降幅度低于产值比重下降幅度。这说明,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下降没有充分引致就业比重下降,劳动力在社会各个产业之间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阻碍,同时表明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成为安徽省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直接原因。安徽省二元经济结构对立特征仍比较显著。

表4 2000—2009年安徽省农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程度单位:%

(三)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

从表5可以看出,安徽省三大产业发展趋势不合理,产业结构在演进中出现偏差,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即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特征显著,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效益低下。

首先,第一产业在安徽省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且增幅不高。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产值增长缓慢,反映出经济基础不牢固。

表5 2006—2009年安徽省三大产业产值单位:亿元

其次,安徽省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2007年已经达到44.66%,在所有产业中比重最高,其中又以工业最为突出。从工业化角度看,安徽省还处于工业扩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安徽省只重视了量的发展,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在政府制定颁布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一般只有GDP的数量指标和速度指标,偏好追求高速度。这种忽视结构问题的指导思想只会导致工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深工业内部的结构矛盾。

再者,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虽下降幅度不大,但这种趋势却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反映出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趋势不够合理。

四、加强对安徽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改进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如今,中小企业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发展不好,直接影响安徽省的经济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缺乏抵押担保资产的特点,金融业应拓宽业务思路,研究中小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和产业供应链,在此基础上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应开发出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如法人按揭贷款、商业抵押贷款,可以将房产、汽车、机器设备等纳入到可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范围,动产抵押业务则将企业的自有货物、动产纳入到抵押物范围。此外,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也可以降低银行风险集中度、实现收入多元化。

(二)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建立多元化信贷体系

首先,要积极推动安徽省金融机构改革,使各个金融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减少不良资产,对不能消化的不良贷款可由政府或私人注资来化解。其次,改善人事管理,完善内控机制,轮换重要岗位。建立部门与岗位之间相互核查制度,各部门相互监督。还需建立多元化的信贷金融机构,如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经营机制既不同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与以前的农村基金会也完全不同,它对引导农村金融创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民贷款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基于我国农村现实情况而进行的制度创新。

(三)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首先,有步骤地建立农村证券机构,加快农村资金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发展。对于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应重点发展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继续发展票据贴现业务,扩大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的范围,推动票据的进一步流通。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保险业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农村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健全农村保险机构,增加保险种类。可以考虑在农业银行集团内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机构,办理部分政策性保险业务和根据自愿原则办理农村商业保险业务。通过业务的多元化来化解和分散农村金融风险。

(四)促进安徽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安徽省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特点依然明显,因此加速安徽省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对促进安徽省金融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改善安徽省二元经济结构。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合理引导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和农业的开发;六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七是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还应大力促进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解决安徽省非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是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五)政府推动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相辅相成,金融问题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只有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形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尤其在信用环境建设问题上,如果政府不能有所作为,如企业逃废债务,政府若不能强力干预,就将破坏整个地区的信用环境,极大地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破坏安徽省的社会形象。因此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着力建设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诚信形象,为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增强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信心。

[1]杨德勇,吕素香,汪增群,张鹏.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杨兆,杨桔.对安徽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地方经济,2007(358):134-135.

[3]赵桂玲,周稳海.我国金融机构效率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4]项桂.基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安徽产业定位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08(6):40-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