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朱明君
【摘 要】研究中国对东盟产业转移对母国产业升级的逆向作用,有利于調整我国产业转移的对策,提高我国对东南亚投资的质量。对此,本文分析了中国对东盟产业转移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程度,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视角给出了提高我国对东盟投资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东盟;“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自21世纪以来开始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之间的联系。张远鹏、李玉杰(2014)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之间的关联性,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有限。杨英、刘彩霞(2015)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直接投资的尚未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足够的影响;王丽、张岩(2016)运用经合组织中34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增加1%,国内产业水平层次将上升0.02%,说明对外投资额的增长有利于国内产业升级;赵云鹏、叶娇(2018)通过面板回归方法研究得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仅仅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其邻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同样具有积极影响。
整体来看已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中国整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进行分析,其很少具体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学者们也集中于讨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南南合作”模式下的产业转移很少涉及到。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与母国的产业结构有哪些联系?之前很少有相关的文献研究过上述问题。为此,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讨论对外产业转移的质量。
二、中国对东南亚投资现状分析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对东盟进行较小规模的直接投资。2002年,中国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也逐年递增。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东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流量额从2003年的1.19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36.94亿美元,是2003年的115倍。总体来看,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态势。2006年之前是低增长态势,2006年开始出现迅速增长态势。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国别差异。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分布在东盟的第一梯队国家,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近年来我国对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投资额也不断增加。表1为2008~2018年东盟各国的吸收来自中国直接投资情况。2008年,新加坡占了主要的份额,高达62.42%,其次是缅甸和柬埔寨,其中缅甸占9.38%,柬埔寨占8.25%。到了2018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的流向出现了明显变化,其中新加坡仍居于首位,占对东盟投资流量的46.8%,其次为印度尼西亚,占13.6%,马来西亚位列第三,占12.1%。
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2010年,金融业、电力、采矿业、制造业、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是我国主要投资于东盟国家的行业。2018年,我国的投资领域包含了全部的17个行业。投资的第一目标是制造业,同比增长41.7%,占32.8%,主要流向了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第二是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41.8%,占25.4%,主要流向新加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列第三,同比下降29.9%,占11%,主要流向新加坡、老挝、印尼。与2010年相比,在电力、热力、采矿业、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份额下降明显。但是制造业尤为特殊,从2010年占比18%提高到2018年占比32.8%,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比例。
三、中国对东南亚产业转移对母国产业升级的机制分析
(一)正面影响
转移母国过剩产业和资源的再配置。产业升级可以表现为从传统、衰落的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因为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已经比较固定,资源如果能及时释放出来,投入到新兴行业,就能实现产业升级。很多国家都会把落后产业转移到周边欠发达的国家境内,一方面可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创造收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护母国生态环境。东南亚的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对这些国家直接投资一方面有效转移了过剩生产力,集中优势发展了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能利用东盟的生产资料,提高东盟的生产效率,反过来使中国升级本土产业结构,进而达到推动产业升级的目的。
反向技术外溢与促进母国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更好吸收与学习当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回馈给母国。这样的话,将这些技术与经验运用到本国的产品生产或管理之中,就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新加坡设立研发基地,从而利用新加坡完善的研发设施,实现共同开发新技术。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其他东盟国家中一直推动新技术的使用,提升了中国在东盟地区的影响力和产品销量。长期来看,这种投资会对中国产生反向技术溢出,从而促进母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
国内资本流失。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将原本在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海外,这就使得本土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对国内相关的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大势所趋,但由于东盟整体发展较为落后,中国在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时可能会受到东道国落后的基础设施等问题困扰。同时,结合中国本来中西部发展较落后的国情,再把大量资金投入东盟,可能会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较大不利的影响。
影响国内产业创新。一国若只重视将产业转移,而不注重国家内部产业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本土的“产业空心化”。在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公司在对外投资时会将本土的技术优势转移到别的国家,别的国家在学习该技术并运用到本国时,投资国就丧失了技术优势,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原来的合作关系就会变成竞争关系,最终导致投资国经营出现困难。中国与东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处于一个竞争关系,大笔的资金投入到东盟后反而忽视了本土技术的研发及创新。
四、结论与对策
结论:第一,中国对东盟的产业转移对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有积极影响的,并且是我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东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我国相对东盟大部分国家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帮助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双方取长补短,实现双赢。第二,中国对东南亚产业转移和母国产业升级之间一直都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未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但是并不是各个行业和母国产业间的关联程度相似,在制造业方面,其积极影响就很显著,而在其他行业影响则不明显。
对策:第一,对外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关注国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转移中国的过剩产能到其他国家之中,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对外投资,解放国内的剩余生产,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在中国企业投资扩张的同时,也要做好把控工作,监督企业切勿盲目跟风。国内市场也是特点鲜明的,面对中西部产业落后的现实,政府应在政策上向其倾斜,以帮助中西部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东部地区应进一步发掘其潜力,继续鼓励创新,全力实现产业升级。第二,企业应注重投资风险及区位选择。相对于国内的投资,对外投资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无论是文化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会使得风险进一步扩大,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收益。对此,企业需在投资之前做好投资环境的调查工作,对于目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再结合企业本身的融资能力、管理水平,最后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在项目建成之后,企业要在短时间内融入当地,实施准确可靠的海外经营战略,從而防范今后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参考文献:
[1]张远鹏,李玉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06)
[2]杨英,刘彩霞.“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3]王丽,张岩.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1990~2014年OECD国家的样本数据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6(11)
[4]赵云鹏,叶娇.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