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迈向新高度

时间:2024-04-25

肜新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是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当前中国实体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体经济涵盖物质和精神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贯穿于国民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把实体经济做强,尤其是要把制造业做大做强,提高实体经济的科技含量、竞争力、附加值。这就需要创新的支撑,必须占领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国。

一、创新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尽管过去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全要素生产率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另外,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应该说,我国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一以贯之,“十一五”强调自主创新,“十二五”强调创新驱动,“十三五”把创新发展理念放在第一位,直至能够建立中国的创新体系。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十九大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主要强调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表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依赖扩大要素投入、不可持续的旧动能,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新动力,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则是由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提供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靠两大指标:一是企业之间要素配置的持续优化;二是企业内部生产效率的不断攀升。而创新是优化这两大指标的重要密钥。据统计,1982-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4.9%上升至11.4%,同期高等教育人口占比从0.4%上升至12.4%。立足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人口基础,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上升,最终能够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预计在2030年左右,中国创新投入总量会进入名列前五位的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而且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会明显地提升。通过推进“中国制造2025”、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培育工匠精神等措施,充分利用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从而跻身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发展蓝图,到2025年,我国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将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将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要达到上述目标,不仅要积极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领军企业,还要大力完善科技研发体系、现代金融体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发展要素。

面向消费需求的创新能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和公平性,以更优质的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形成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格局。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加强了对民生领域的政策倾斜,坚持面向消费需求的创新,增加有效供给,才能满足不断升级和多样化的居民消费需求。

二、创新是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同志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当前,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海洋等科技与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技术变革的大发展,新应用场景、新运行模式、新发展业态不断被创造出来,以适应变化更快、要求更高、形态更多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了生产力跨越性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急剧变革。统计数据显示,新动能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1月至11月,战略性新兴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企业4.1个百分点。

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依靠激发全社会最广泛的创新创业动力。既要全面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系以及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加快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也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践表明,现阶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产业政策的优化升级”。产业政策需要从基于产业分析向基于价值链(供应链)分析、竞争力分析和产业生态分析转型,从扶持新兴产业、振兴夕阳产业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支持产业平台建设、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抓住制造业将迎来的机遇期,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的转变。从制造工厂到智造中心、研发中心,通过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本,中国才能积蓄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强大动力。

三、创新是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压舱石

***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新不仅仅是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制造强国”向“智造强国”转变。

体制创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着力构建一种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市场机制的支撑。只有借助市场机制的高效运作,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又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前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结合的合理边界,以实现整个经济体系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各级政府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应尽职责,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确保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

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无论是从实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只有对实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才能真正建立起与大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