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4-04-25

邸玉娜 曹粲然 郭 静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建成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需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动力变革、结构优化和区域平衡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结构优化的关键。结构调整的波动性和收入倍增的迫切性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合理协调两者的关系实现稳定增长成为未来经济政策的焦点。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低廉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大量转移,即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从而带来了整体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带来的整体经济生产率提升的作用逐渐减弱。未来十年,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速度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经济学家Clark(1957)和罗斯托(1962)等人运用各国经济发展数据证明,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会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间发生转移,进而得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Kuznets(1966)通过计算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为经济体的主导产业会由农业转向工业最终转向第三产业。各国的发展经历表明,一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要经历结构的不断变化(Chenery,1979)。所有的经济增长过程都伴随着结构调整,只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存在差异。技术的创新和要素的流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Kuznet,1979;Peneder,2002)。劳动力和资本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时,经济体的整体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NGAI,etc(2007)通过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说明要素向低生产率部门的转移会带来经济的减速甚至停止。Baumol等人的两部门增长模型表明,如果“停滞”部门和“先进”部门的产出相对份额保持不变,那么随着“停滞”部门的相对成本上升和消费份额上升,经济体的整体生产效率会被拉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Baumoletc,1967;Baumoletc,1985)。因此,经济结构转换应该以要素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为主,且应该不断提高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保证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郭克莎(1999)认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结构问题而非总量问题。产业结构偏差,特别是第三产业比中国比重过低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中国结构转型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结构转型(陈平,2001)。但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体制问题制约了产业结构(刘伟,2008)。干春晖等(2011)利用面板数据考察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是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采取合理政策缓解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波动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

二、劳动生产率、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量关系

为了清楚地阐述劳动生产率变动、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变量关系,现将经济增长的一般方程按产业部们作如下分解。

(一)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人口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即为人均GDP。而劳动力人均产出是单位劳动人口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劳动生产率。两者的关系可以用等式(1)表示:

因此,劳动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单位劳动者产出的增长率存在如等式(2)所示的线性关系:

人均GDP的增长率等于单位劳动力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参与率的增长率之和。

当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时,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单位劳动力产出;当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时,人均G DP增长率低于单位劳动力产出。由图四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增速下降。随着老龄化的来临及劳动力二元结构的减弱,未来的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增长速度将逐步下降。因此,人均GDP的增长将主要来源于经济体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产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等于经各部门的产出之和:

其中, Fi是各部门产出, m表示生产部门的个数。如果L为劳动力总量。Li是各部门就业人数,则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等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和。权重为各部门的劳动力份额,如等式(4):

则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L P可表达为各部门劳动生产率L Pi和劳动力份额L Si的加权平均: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为:

由等式(8)可知,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等于各部门劳动力份额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加权和。而在等式(2)右侧的劳动参与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就可以通过等式(7)进行估计。因此,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速度可以通过模拟劳动力转移和劳动生产率变化来进行预测。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情景模拟

产业结构的转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2011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份额约下降1%,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则分别上涨0.4%和0.6%,即每年在各产业间发生约1%的劳动力份额转移。假设中国在未来10年中保持这一劳动力转移速度,则到2020年一共可以实现10%左右的劳动力份额转移。而不同的转移方向会带来不同的产业格局和经济增长速度。

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劳动力人口的参与率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主。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通过各产业间的劳动力转移和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来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变。情景模拟的结果表明:从劳动力转移方向看,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是保持经济增长的途径;从劳动力生产率提高速度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决定经济较快增长的关键。因此,为了避免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就需要正确引导劳动力转移的方向,着力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此,以发展服务业为导向的就业政策和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扶持政策是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四、结论

新时代的中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不可盲目追求快速实现结构调整目标,而应循序渐进且有方向性地把握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面临结构不合理和发展不平衡等瓶颈,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为了缓解结构性减速,中国的就业结构调整应主要以劳动力从农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为主。因此,未来的就业政策应以促进农民就业为主,推动农业劳动者向服务业转移应成为未来的政策导向。随着劳动力人口增长速度和转移速度的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情景模拟的结果显示,如果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保持每年8%~9%增长速度,则中国可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引导各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资本利用率来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调控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平,李广众.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1(3).

[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3]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J].经济研究,1999(9).

[4]李尚骜,龚六堂.非一致性偏好、内生偏好结构与经济结构变迁[J].经济研究,2012(7).

[5]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

[6]Imbs,J.and R.Wacziarg.“Stages of Diversific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

[7]Robert M.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ume39,Issue1957(3).[8]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J]. Macmillan, London ,19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