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析

时间:2024-04-25

陈秋红

近年来,虽然我国证券市场日益规范化和合理化,但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也存在较多问题,如: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监管力度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导致了一系列的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现象。在国内外会计研究中,盈余管理已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我国会计学者通过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在结合本国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众多讨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都普遍使用盈余管理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的理论分析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与相关的理论分析,盈余管理的特征如下:

(一)企业管理层

企业管理层,可以决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被称之为盈余管理的主体。

(二)盈余管理的客体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向外公开报告的盈余,包含利润以及净利润等,而会计数据成为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

(三)盈余管理对会计数据的作用

盈余管理对会计数据的作用,着重体现在会计报告中的盈利数据方面,而不是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运用一次性的补贴收入,非经营性的损益等情况,称之为临时性的盈余。

(四)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手段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经济业务产生时间的控制,会计方法的应用,会计政策的选择等。

(五)管理目前执行盈余管理

管理目前执行盈余管理,着重是为了达到自身利益,而一些不具备到企业运营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如持有较小股份的股东,债权人等,都是企业“发展”路上的牺牲者。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全稳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仍存在的前提下,仅仅是通过法律、政策、规则等手段,是不能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的。(陈其末,2003)盈余管理是一些环境因素和管理当局主观意识相作用而形成的产物。在此,我将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因为会计信息不对称,发展成为了盈余管理。假如对称会计信息使用者就能真实的了解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当管理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便能轻易识破。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也是徒劳。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及使用者,不具备信息对称的情况。这些不对称既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内容上。由于管理当局在向外公开提供会计信息上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信息使用者比较被动,因为不能直接介入企业的运营过程,没办法知道管理当前的策略,只能利用会计报告了解清楚企业的问题。会计信息不对称主要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类型。因此,会计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管理者利用信息优势,来实现个人最大化利益。

(二)会计准则的局限性

从会计准则的角度思考盈余管理,清晰的可以了解,准则的制定具有局限性。如果能有一套与企业经济业务相对应的会计准则,就能让会计实务,更具备科学合理性能。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企业不具有会计选择的情况,从而就不会产生盈余管理,但这样的假设,在目前的社会是没办法成立的。首先会计人员,在进行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中,经常会涉及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会计准则允许职业判断,这种职业判断,对盈余管理的产生造就了可能。其次,现在的会计准则所具备的理论基础不够成熟,制定的模式还具有局限性等原因,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惩罚强度不够

监管制度不健全、惩罚强度不够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所存在的明显问题。有关数据表明,在12年里,因盈余管理的原因,遭到证监会处理的上市公司不到100家,但在这12年里,上市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报告则不少于2万份,这意味着,证监会对盈余管理监管力度不够,到现在被发现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也不过是少部分。(姚树荣、王志芳,2002)目前,证监会主要依靠警告、罚款等手段来惩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很少对直接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得与失的严重失衡,使得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愿意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或出于某个目标的目的。

三、我国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途径分析

我国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因此,在研究盈余管理时应首先从动机入手。西方会计学者Watts和Zimmerman在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奖金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通过结合中国的资本市场状况,可以发现我国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利益诱导动机

为促使管理者能尽最大的努力更好工作,并维护股东的权益,股东往往会采用报酬激励的手段。但这种激励手段的实施,通常会产生两种情况:(1)如同股东所期望的那样,管理者今后的经营活动向股东的目标靠近。(2)管理者置此激励手段于不顾,尽可能的在任职期间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报酬、升职等。可见,管理者有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管理者离职前会为了取得高额奖金而使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调增会计报告利润。同理,当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降,管理者害怕面临解雇的危机,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修饰企业的业绩。

(二)资本市场动机

在我国,资本市场动机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动机。

在我国,由于上市可以使企业更方便地筹集到资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资产的变现能力,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取得上市资格。根据《公司法》和相关证券制度的规定,企业若想取得上市资格,就必须满足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的要求。这使得那些为了上市,但又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企业,通过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来粉饰财务报告,强行达到上市标准。此外,企业上市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额由股票发行量和股票发行价格两要素决定。在股票发行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资金,只能通过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而新股发行价格与市盈率有很大的关系,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这样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了决定新股发行价格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张芳芳,2009)所以,使用盈余管理来提高每股收益,进而取得股票高定价,成为企业进行上市申请时常用的手段。

2、配股和增股动机

我国上市企业进行再融资的过程中,往往通过配股和增股的方法。但是证券市场对想要再融资企业的收益率有硬性规定:上市公司想要申请配股,需满足最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不少于10%的要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会随着我国配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陆宇建,2003)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再融资的标准,会选择一定的盈余管理手段来满足要求。

3、避免亏损、维持上市的动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第三年度连续亏损的,自公布第三年度报告之日起,将被暂停股票上市。若暂停上市的公司在宽限期内的第一个会计年度继续亏损,中国证监会便会终止该企业继续上市。”上市在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取得更多的融资金额等方面有这重要的作用。若被取消上市资格,将会给企业带来莫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被退市的危机,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意愿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以下现象:(1)当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时,为了推迟因账面亏损而被证券机构管制的危机时间,最常使用调增企业收益的盈余手段。(2)当首次出现亏损时,进行调减收益的盈余处理,再在之后盈利的年份里,采取使收益能显著增加的盈余处理,从而避免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迫暂停股票上市的状况。(陆建桥,1999)

4、提高企业形象动机

上市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成为证券市场上股民关注的热点。管理者的声誉和能力往往与企业的形象相关联,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理想,甚至出现亏损情况,那么公司的股票便会列入“垃圾股”名单,企业的形象也会大大受损,此时,企业将面临投资者抛售股票的危机。因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有助于吸引投资者、提升股票价格,还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处于有利的位置。为了达到提升企业形象的目的,管理者常常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企业业绩,给公众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控制盈余管理的思考

(一)完善国家的相关管理制度

主要措施有:

1、建立一套规定明确、合理合法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避免管理者再次利用准则“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

2、修改当前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应更加规范,且对一些主观判断较强的会计政策的运用上增加约束条件。

3、制定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用来明确上市公司需要披露的信息内容、时间、方式等,减少信息不对称。

(二)加强外部监管,加大惩罚力度

机会主义行为的形成可归因于两点,一是我国对上市公司监管比较宽松,二是市场监管缺乏连续性。(张天成,2008)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能力、转变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方式、加强政府对财务报告修饰的监督等防范手段,来加大对企业的外部监管。

由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收益将远大于因盈余管理而付出的代价,很多企业愿以身试法,可见,我国对盈余管理的处罚强度较小,需要加大惩罚力度。

(三)改革上市公司退市、再融资规定

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若在宽限期内仍不能扭亏为盈,将终止上市。”面对这样的制度规定,迫使那些即将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铤而走险,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来“美化”财务报表。此外还有一个诱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是:获取增资配股资格。该资格的取得需企业满足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的规定。所以,证监会应对上市公司退市、再融资规定进行改革,在综合评价中增加销售增长、经营现金流、账面净资产等指标,以此来降低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指标的积极性。

五、研究总结

在西方,盈余管理已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并已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发现,盈余管理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它还是个涉及公司治理、绩效评估、报酬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学和经济学问题。在我国,仍需“成长”的市场经济和仍需完善的监管制度以及不断腐败的管理层,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如今,盈余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获取私利、规避亏损、维持上市的主要手段,而其表现形式也逐渐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发展。

本文立足于我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盈余管理在帮助企业提高价值、形象、激励企业管理者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要掌握好一个度,不然会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准确,影响使用者的决策判断,不利于股市的正常运行,从而阻碍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的不健全等。得知这些原因后,我们可以采取完善会计准则和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以及改革上市公司退市、再融资规定等措施。

(三)盈余管理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我们不应将其完全消除,而是应该控制在一个可以被接受的范围内。

当前,盈余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会计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在对其今后的研究上,我们可以试着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探析,以求更加全面地来了解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从而达到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2]陆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03(4).

[3]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4]孙艳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手段·对策[J].财会通讯,2012(8).

[5]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6]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