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江洪娟+曾琴+赵明鸣
【摘 要】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信息集成度非常高的综合性概念,它衡量并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整体情况,包括工作收入、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等,集中体现为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广大大学毕业生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着国家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压力、新挑战、新机遇。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多方合力,以实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因为这不仅影响着百万大学毕业生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新压力、新挑战、新机遇,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共存;从需求方面来看,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和信息不对称同在;从经济发展新引擎来看,新业态、新职位、新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提升就业质量,需要发挥多方合力。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的概念起源于20 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从组织角度提出将员工与岗位进行合理安排,能最大化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了就业质量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的工作机会”。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衡量并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整体状况,包括工作收入、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等,集中体现为对就业的满意度。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6%,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3%。虽然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在持续上升,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情况满意度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丰富,影响因素众多,以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政府因素、高校因素、企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
(一)政府的宏观调控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不只是个体奋斗的方向,更是政府和社会努力的目标。从宏观层次上探析,大学生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经济增长的刺激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劳动立法提高相关劳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保护就业者正当权益;通过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优良的医疗保健服务等提高人力资本服务的质量等,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进一步完善落实就业创业的政策、精准帮扶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推动机制等,但仍有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不力,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扩招的政策导致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致使与大学生相匹配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正向增长。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部分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严重。三是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劳动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对劳动合同具体条款、工资具体支付标准等仍然没有明确规定,针对大学生实习见习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二)高校的培养方式
依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协助大学生开发各种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如英国的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设置的324门课程通过了59家专业机构的质量鉴定,伦敦城市大学的教学提纲则是与相关行业组织磋商后进行设计并且会定期更新。在我国,虽然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日益更新,但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没有对接市场需求,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许多教师也仍是遵从学科论,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高校教育教学中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也十分薄弱,大多数高校仅通过几次讲座来代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的、全程性的指导,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分析,规划的职业发展路径往往不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社会现实的需求,从而严重影响其就业的质量。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除了有创造和追逐利润的根本需求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就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首先,企业与高校协同培养人才,既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也为企业良好形象的扩大宣传创造了机会,更是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人才储配。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见习的成效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就业质量有着正相关联系。在发达国家,许多企业都很乐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且大多数企业都有聘用实习生的习惯,如英国的高校会与企业合作开展“学习+工作+学习”的“三明治课程”培养模式。但在国内,除职业学校的学生会因校企合作项目直接输入企业实习外,更多高校大学生是自己寻求实践和实习机会的。此外,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保障员工各种劳动权益,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并积极给予职工培训机会和发展通道,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积极体现。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就业质量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毕业生自身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好坏,对是否胜任企业提供的职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某些强调专业技能或要求持证上岗的职位。但现实是,对自己专业素養的发展有目标、有计划地深入学习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满足于日常课堂所学和考试过关。一旦面临面试或实际工作就茫然无措,也就无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无法选择心仪的工作岗位。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主要表现为团队协作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抗压能力等内容。当前面对就业难形势的严峻挑战,许多大学生还无法合理地调解自我、摆正心态,或是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我,给自身的求职之路带来负面的影响和障碍。不少毕业生抱怨无法融入组织、对工作没有认同感、受不了经常加班等。这虽然与企业文化有一定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也是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的间接体现,至少表明这类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行业认识模糊、职业价值意识淡薄,而这类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自然不高。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政府继续加强就业促进和保障
新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条件。当前,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层次和技术要求,创造出更多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此外,国家和地方应努力增加面向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招考数量、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积极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此外,国家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创业师资的技能培训、职称评定、职业发展,以及对就业创业辅导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切实保障。
(二)高校深入改革人才培养举措
为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首先,高校应该注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满足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需注重加强与广大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资料的编制等方面切实导入用人单位的业务要求,充分实现高校教学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其次,高校需在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切实加强专业实践的日常开展,通过实岗见习、挂职锻炼等形式将教学活动的实现场所社会化,或通过将企业业务活动引入校园等方式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平台,为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多样化的实现机制。再次,高校应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开展创新创业主题大赛、扶持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实现高质量的自主就业。此外,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通过建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逐步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努力为毕业生的快就业、就好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引、观念疏导、技能指导,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用人单位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广大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用人单位的职场锻炼可以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现实的平台和切实的体验。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必须通过强化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来逐步缩小专业能力差距的存在,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开展的需要選择与高校共同进行员工(学生)的培养工作。首先,用人单位可以与高校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学分的确定、教学方式的设计安排等方面入手,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能够体现当前的社会用工需求和人力发展要求。此外,用人单位可以与高校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教材,共同组建培养专业师资队伍,高校可以聘请用人单位中高层管理者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学人员,也可以分批次指派专业课程师资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以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和实现双师化教学;用人单位可以与高校共同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专业见习、课外实践、毕业实习的机会,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用人单位的业务要求,更早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涉及到主观和客观多个因素影响,而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属于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总体上亦不段提高;与此同时,每年都有巨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因此,大学生需以市场岗位需求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指标,不断地提升专业素养、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首先,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勤奋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实践,使得自己在所在的专业领域能够有所积累;其次,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结构,用心培养一到两项业务兴趣爱好,从而培养自身开阔的视野和多样的技能;第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现实的社会工作有效结合,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资源的积累和沉淀;第四,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努力培养自身的企业家精神和刻苦勤奋的职场风格。高校大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才能不断满足用人单位更加严苛和更高层次的用工需求,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水平、达到更高的就业满意度。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参考文献:
[1]周志微,童欣.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4):10-13.
[2]车嘉丽,杨婷婷.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启示[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8):219-221.
[3]刘景刚,夏吉莉.论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J].现代教育科学, 2013(7):124-127.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责任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培养新机制研究”(2015SJD153);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专项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机制研究——以泰州市为例”(SZJ16203)。
作者简介:江洪娟(1982—),女,江苏海门人,硕士,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