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户农业清洁生产行为的生态补偿意愿调查分析研究

时间:2024-04-25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需要通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即农民的清洁生产行为来实现,而生态补偿是能够激励并引导农民进行清洁生产的有效手段。本文以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研研究农民在清洁生产过程中,对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以及补偿金额定制意愿,为吉林省发展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生态补偿机制;补贴;吉林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随着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及随意堆放畜禽粪便等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如何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农业污染的三大特点,分散性、随机性和监测成本高使排污收费方法无法有效实施,而补贴手段则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1]。因此,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农业生产污染的控制当中,通过经济激励手段引导农民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 2014 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启动高效缓释肥补贴试点,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试点,继续推进保护性耕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支持标准地膜推广,在重点地区开展地膜回收利用示范[2]。农业生态补偿研究对于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农村环境、消除贫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决策,能够提供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也是国家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安排[3]。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有效保障着全国农产品的供给,但目前形成的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正常生产节奏,如何通过利用农业生态的补偿来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即农民的生产行为已成为摆在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过去,农业发展主要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通过扩张种植面积,投入大量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来提高产量。然而,这种农业增长方式给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过渡施用化肥、农药导致水土污染

2015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为6587.3万吨,占全世界的1/3以上,农药施用量180.2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49.3万吨。化肥的不正当使用从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如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微生物活性降低,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土地养分失调,硝酸盐累积、土壤酸化加剧,PH变化太大等。流失到环境中的农药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并随风扩散,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进而,又通过降雨流入水里,从而造成水资源污染。

(二)农业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些年,由于大量的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物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等造成的各种农业污染已经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做到禁止农药的使用,这样就会造成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堆积,这会是人体生命健康的一个很大的隐患。尽管这几年实行了强有力的控制体制,农药残留超标率有所降低,但情况还不稳定,并不乐观,还存在很多局部隐患,许多被禁止的农药及劣质、冒牌农药仍有使用。

(三)农业污染降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国加入WT O后,逐渐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竞争白热化的局面。数据显示,近期以来全国绿色食品消费每年以20%至25%速度升高,出口贸易额保持在50%以上的年增加速度。虽然,经济全球化为人们带来了经济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但由于生产壁垒、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存在,致使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短缺,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逐渐升高,许多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和检验方式,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因为一直以来,中国对农业产品的食用安全缺乏重视,而且生产者素质偏低,生产没有一定的标准体系,农产品没有相应的检测體系,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一直没有降低,在许多的农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时,遭遇到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产品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形成非常大的损失。

二、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针对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的生态补偿意愿调查的问卷设计思路,本文按照调查的逻辑思路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以农户的认知情况为切入点,详细调查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对生态补偿的认识等;第二部分是查询农户自身的生产行为;第三部分是结合上述实际情况了解农户对不同补偿方式的偏好程度及其原因;第四部分了解农户参与减少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响应意愿及其原因。

本研究于2016年7月选取了吉林省主要农业生产地吉林、德惠、农安、辽源、梅河口等基本包含吉林省9个地级市,每一地区选取两个自然村进行走访入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能够充分反映全省的实际情况。总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回收3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04份,其有效问卷率达到76%。

三、农户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农户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的农户全部为种植农户(不包含养殖户),问卷的设计中包括了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家庭结构、近两年的种植种类、种植面积、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效益等指标。受访者基本选取了农业家庭的户主,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户户主基本为男性,年龄分布呈现正太分布集中在50 60岁居多,占到了整个调查样本的42%,其次是40 50岁 ,占比为33%,30 40岁期间以及60岁以上占据较小比例,而30岁以下农户只有寥寥几个。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户主大多是家庭主要劳动力之一,据此推断出农村劳动力年龄偏高。在受教育水平上,本次调研中的受访者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达到了49%,其次是高中学历占到了27%,小学与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平分秋色,各自占到了11%,显示整体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而且还有少数文盲存在,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户家中劳动力大多为2 3人,其次在2人以下可见农村劳动力缺乏。根据调查大多数村民家庭人口数集中在3 5人之间,对外出务工人数的调查,发现无外出务工的家庭占较大比例,外出务工的人数大部分都在1 3人之间。家庭总收入大多数在20000~40000(元/年),少数收入较高的村民主要是家庭外出务工人数较多,或者发展养殖业。endprint

(二)農户对农业生态补偿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农户对农业生态补偿的认知情况之前,首先调查了农户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认识。绝大多数农户都认未符合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为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但仍有少数20%左右的农户认为吃了不会生病的农产品就是安全的农产品。在对农户种植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关系的调查中,83%的农户认为自身的种植行为会直接影响农产品最终的质量安全。67%的农户认为生产质量安全水稻能增加收益,33%的农户认为种植质量安全农产品不能增加收益。不能增加收益的原因主要是农产品质量提升,但产量反而会下降,但其价格却很难随之提升。而农产品质量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受到绝大多数农户的认可。说明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情况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于农业生态补偿,几乎所有的农户都表示不理解甚至没有从任何渠道听说过,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户对生态补偿的知识缺乏了解。

(三)农户农业生产行为情况

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禁止或限制农药情况不了解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14%;听说过,但不了解的农户占18%;了解一些的农户占18%;非常了解的农户占50%。其原因是政府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到位,致使一半的农户对禁止或限制农药情况的了解不充分。在受访的农户中,有91%的农户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与农药对农田的生态环境是有影响的,仍继续使用,主要原因是66%的农户施肥施药认为通过施用化肥和农药能增加产量进而增加收益 ,6%的农户是为了节省时间,22%的农户是出于从众心理。可见,绝大部分农户在施肥施药时追求的是农作物产量的最大化,从而取得较多的利润,这样的生产目的,容易因为盲目追求产量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四)农户对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偏好

即使认识到化肥及农药对土壤环境和水环境等农业环境的危害,农户也不得不为了增加收益继续使用。通过询问,如果政府给予资金补贴,绝大多数农户则愿意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从补偿方式来看, 农民更倾向于直接支付现金的做法。倾向于现金补偿的农户占42%,倾向于政府补偿(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对补偿对象的权力和机会补偿)的农户占26%,倾向于技术补偿(研发并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占12%,希望实物补偿(提供优质品种、绿色农药、有机肥、新生产工具等)的占20%。农户更倾向于直接现金补偿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多数农民认为,直接支付现金使他们真正感觉得到了补贴感到心里踏实。

(五)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意愿调查情况

鉴于绝大多数农户都倾向于现金补偿,因此在生态补偿金额上本次意愿调查表中设置了四个个假设条件,分别是(1)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都减少50%;(2)化肥减少50%,不使用农药;(3)农药减少50%,不使用化肥;(4)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且提出农户所期望获取的现金补偿。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农户做出的选择也截然不同。在对调查问卷汇总过程中发现,对于假设1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都减少50%的条件,有85%的农户认为可以通过一定的现金补偿来达到,而且基本都给予了补偿金额,最高有达到100元/亩,最低有200元/亩,平均在400 500之间。说明对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绝大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化肥、农药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愿意接受其假设条件。对于假设2,调查汇总结果显示,有51%的农户愿意接受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并且不使用农药,但这个百分比照假设条件1的比例差距较大,说明还有近一半的农户摆脱不了对农药的依赖性。对于假设3,调查汇总结果显示,61%的农民不愿意放弃使用化肥,而且即使同意少使用农药,而不用化肥的农民对补偿金的要求也很高,平均达到了1000元/亩。对于假设4,调查汇总结果显示,68%的农民不同意放弃使用农药和化肥,同意的农民对现金补偿金额要求也很高,达到1480元/亩。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在吉林省9个地级市展开农户农业清洁生产补偿意愿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第一,农民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认识比较清晰,但几乎所有的农民都不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农业生态补偿。第二,众多农户为了追求的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即使认识到大量使用化学用品对农产品包括对农业环境产生污染也仍然采用。第三,农户对于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中,更倾向于现金补偿,并且对于不同减免化肥、农药的假设有不同的反应和补偿金额。综合来看,农户倾向于减少农药施用,但对于完全不使用化肥,大多持有反对态度,同时提出的补偿金额也更高。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参考文献:

[1]裴永辉,尹昌斌,程磊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Z/OL].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http://www. moa.gov.cn/2014.1.

[3]陈海军,陈刚.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5).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农业生态补偿的吉林省农户清洁生产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115号)。

作者简介:李英(1983—),女,朝鲜族,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