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李若雯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对市民化的拉动作用体现在: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他们的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可以缓解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压力,加速他们的身份转换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市民化对產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市民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大量人力资本,并满足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更高需求。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滞后2期,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上,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市民化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而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和保障。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产业机构升级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表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及“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所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互动发展是极有意义的。
学者们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市民化二者关系的研究较少。关利平、孟宪生(201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用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占城市经济人口比例代表市民化程度,市民化和第一产业波动没有表现出相关性,与第二产业波动呈负相关,与第三产业波动呈正相关。相征、赵鑫(2014)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机构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陈茉莉、吴敏(2015)从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存在良性互动关系。学者们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已有文献只讨论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市民化二者的相互影响,实证分析也仅限于相关性分析。本文拟分析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互动现状,并建立二者互动的机制。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互动机制分析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由农业转移人口变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具体指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市民化不仅意味着户籍上的身份转变,还意味着农业转移人口在政治权利、劳动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上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并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
(一)产业结构升级对市民化的拉动作用
产业结构升级对市民化的拉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库兹涅茨提出了部门结构变动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升,但劳动力就业比重趋势是总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是具体变化比例二者并不相同。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增长,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国民经济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最终向第三产业转变。根据该理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方向是相同的。而我国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机构内部合理化发展,为农业转移人口增加了就业渠道和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市民化速率提升。
2、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提高。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之一是成本问题,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达到13.1万元/人,个人生活成本即在城镇定居所支付的生活和发展费用达到1.8万元/年(按2011年的价格)。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将提高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农业转移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边际生产力提高有助于他们获得更高的收入。收入提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缓解政府在市民化支出的公共成本。在拉动市民化作用方面:收入提高可以缓解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压力,加速他们的身份转换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二)市民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产业结构内部合理化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变的同时,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人力资本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人数总和达到2.74亿,就业分布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总数为5.45亿人。可见,农业转移人口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本。2、市民化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提出的更高需求。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制约了产业升级的发展。高素质人力资本更易引起其他要素的聚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物质基础。大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完成标志不仅是农业转移人口获得身份转换,享受同等权利和公共服务,还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提升,有助于他们提高就业质量,完成劳动力素质的提升,这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的需求是一致的。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市民化指标: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大体可以用本地区非农户口人数占总人口比率来度量市民化率。(PC)
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产业结构升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合理化,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变。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定义,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TE)
本文使用软件Eviews,考察期为1995年到2014年。数据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6-2015年的《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由于原序列PC、TE二阶差分后仍不平稳,所以对原变量取对数后再进行检验。由表1的结果可知,序列lnpc和lnTE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是不平稳的。因此,对原变量进行差分,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到,经过二阶差分后,lnpc和lnTE的二阶差分在1%的置信水平上是平稳的。并且lnpc和lnTE都是二阶单整的变量。
由于变量本身是非平稳的,虽然二阶差分后序列是平稳的,但并不能说明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由ADF单位根检验得到,lnPC和lnTE都是同阶单整的变量,且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这个结果是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lnpc和lnTE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对lnPC和lnTE序列做格兰因果关系检验,最优滞后期是2。由表3的结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市民化的格兰杰原因,在1%的置信水平上拒絕原假设市民化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所以结果表明,滞后2期,在1 96和5%的置信水平上,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19.6%下降到2014年的9.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46.8%下降到2014年的43.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33.7%上升到2014年的41.2%。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农民工就业结构也在调整优化,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就业行业分布:第一产业占比0.4%,第二产业占比55.1%,第三产业占比44.5%。农村劳动力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总体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
由上述数据可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就业结构调整,市民化速率在加速增长,二者的发展是同向的。
四、结论
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良性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升级对市民化的拉动作用体现在:
1、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
2、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提高,从而加速市民化进程。
市民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
1、市民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大量人力资本。
2、市民化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的更高需求。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在格兰杰意义上,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转移人口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