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入山

时间:2024-04-25

尚晓娟

当草木褪下的时候,中国人的山就“水落石出”了。

这样的山是一点点瘦下去的,山寒水瘦,意境才会升起来。

中国人最喜欢深秋里的山。没有了草木的依托,人与自然往往关系更亲,直接吐纳太阳照耀大山大水的气息。而只有到了秋天,山水才会回到自己的样子,回到开阔、静寂,回到一种朴素的造化。古人画山水,更喜欢枯木荒山,即使是春天的山,也是山为主体,点染几抹青翠,从不会淹没一座山的本质。

中国的山水画隐藏着中国人的生命观,枯的尽头是荣,死的后来是生。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焉知漠漠枯干的丛林,不是来年浓荫如盖的绿洲?

朱雅梅

1969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9年毕业于华侨大学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武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随缘艺术基金会等美术机构收藏。

朱雅梅的山水有很大的气魄,她把线和形都简化了,着重墨色的空间关系和视觉张力。这是一种现代艺术的关系,朱雅梅把它在传统的题材中体现出来。

她用传统的材料画山水、楼阁和雅士,但传统的程式被颠覆了,景物和人物只是符号般的存在,暗示传统的关系,它们都被纳入几何形的结构和分割的空间,复杂的笔墨被简化为大块面的对比。她的画显得沉重,因为传统本身是沉重的,尤其是用现代人的精神来观照传统,就更显沉重了。

朱雅梅是很特别的,如果她变换了题材就可能进入实验水墨,如果改变了视觉的关系就还在传统的岸边。这种矛盾使她的画独具魅力。

——易英评论

刘明波

号一钵山人,斋号见山堂,1989年毕业于临沂艺术学校,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200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任教于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美术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画家于水观刘明波作画,曾这样形容“笔在宣纸上一跳一跳的,有点像神仙在云中漫步,节奏很独特。”观其画作,笔势纵横流畅,用墨简淡清澈,利用浓淡、干湿的变化生趣。画家韩羽先生曾作对用“笔从山转,墨随水流”来称赞刘明波,真是精到。

人有七情,心中自有一境,心境与笔墨相通,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性情,谓之有境界。正如他一直所期待的:把自己“修”进一条线里。正是这种期待,赋予他笔下的风物以心性之力,滋发出恣意率真、潇洒疏朗的风神。

——摘自“风雅颂”

范琛

博士,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战略支援部队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蒋兆和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高研班指导教师。近年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第十二届全军美展最高奖;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奖暨黄胄美术奖最高奖。

就创作观念而言,我不赞成将视野阈于画种之中来探讨发展的可能性。在视觉极大丰富的今天,一切营养成分我都想贪婪咀嚼,视而不见,那是鸵鸟的心态。但也还是因为当今被极大丰富了的视觉体验,我同样不希望自己的创作迷失在没有原则的求新求变中。

新,应该理解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长,既然是生长,就一定有它的来路,它关乎传统与情感。前者是共识,意指承续至今的所有经典范式;后者是个性,涵盖所有因感知和智识触发的个人思绪。

对于画家而言,无法将两者割裂开来描述,但假如能诚实地审视自己的作品,就会发现,后者对创造力的影响更大,是心灵的指纹,永远无法被篡改。

——范琛创作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