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小娟
李可染先生说过,造就一个大艺术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天才、勤奋、修养、长寿。对照这四个条件,他的弟子周思聪前三条都够格,只差长寿。周思聪于57岁英年早逝,何其短暂的一生,却在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深情一笔。
周思聪是一个才女。我觉得,她的可贵还在于,她是一个才女,却没有才女的矫情;她是一个艺术家,却没有艺术家的造作。
周思聪生于1939年,即使活到今天,也才只有75岁。周思聪生在一个旧式大家庭,少女时代冲破父亲的反对,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并于1958年被中央美院国画系录取,毕业之后,分在北京画院做专职画家。周思聪的幸运在于,在她最渴求艺术的时候,分别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等大师的指导。
与很多人一样,10年“文革”使她中断了创作。1973年恢复创作后,她画了大量的山水和人物画,《人民和总理》、《矿工图》是她的代表作。1985年,周思聪的风湿病越来越严重,由于身体和心境的变化,从而转为画荷。
荷花是她在艺术上臻于至境的创作。周思聪能够从老师李可染、李苦禅的影响中走出来,能够从中国画近千年的荷花传承中走出来,这与她对生命的敏感和创造力分不开。
“思聪画荷,没有明显的师承,也没有速写的积累,完全凭想象画。她早期的荷花,形象具体,比较写实,用色多,后来趋向于单纯,以墨为主,越画越虚”。他的先生卢沉这样说。
1992年,周思聪住到北京西郊京丰宾馆画画,她的大量荷花正是在这个时候画的。那时,她已经不能握笔,用中指和食指绑着画笔,三个月中画了100多幅作品。其中,除了山水、人物,大部分是荷花。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自已的一套技巧:用矾水做纸,墨与丙烯、广告黑混合使用,利用它们不同的渗透力,配合干笔皴擦,产生微妙的肌理变化,创造了独特的似梦如幻、朦胧多变的画风。
此次作品成为她在新加坡的一个展览。然而,这也是她最后一个展览。
这些作品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像是刚刚画完的,艺术家那种苦涩却被强压住的悲伤历然在目。她的荷花可亲,在浓郁的文人气质之下,有着一份痛彻的悲天悯人。策展人吴洪亮说,她最后的荷花,有了一种超越自我心灵,接近绝对平和的静。这种“静”不是枯燥的、沉闷的,而是生动的、“活泼泼的”,如同弘一法师辞世时写的那四个字:“悲欣交集”。
在最能够投入创作的时候,她的身体已十分衰弱,手指僵硬到不能拿笔。她说:“我寂寞极了,两个药瓶悬在头上方,破碎的彩虹,微微晃动”。1996年,周思聪先生离开了。
为了纪念周思聪诞辰75周年,北京画院以荷花为题,举办“静寂清凉——周思聪的荷花世界” 展览。我在展厅看到墨绿色底子上的周思聪自述,短短千字,没有一字怨怼。“我的经历简单而幸运,说来话短”……对曾深受折磨,使她不能拿笔的病痛,她只用了三个字:“因患病”。最后她说:“人说没有坎坷经历的人,其作品便没有深度,看来此话正应验我身上。画了30多年画,始知自己天资平平。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顺其自然吧。我只愿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我”。
这就是周思聪,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周思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