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夏静静
大清相国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文夏静静
大清相国陈廷敬(1639~1712),21岁中进士,入仕53年,是康熙皇帝的恩师,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康熙时期是清朝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原因,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综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备享尊荣却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陈廷敬却是个例外。康熙送给陈廷敬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究其一生,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又是什么?
陈廷敬秉承了正统的儒家文化,对皇帝无比忠诚,对百姓非常仁爱。陈廷敬忠诚耿直、直言不讳。他在10岁的康熙皇帝要听“王莽篡汉”的典故时,不顾当时鳌拜权倾朝野、耳目众多,敢于直陈其事,毫不避讳,指出要害,解开了幼帝心中的谜团。这也激起少年康熙雄心勃勃、志存高远,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入朝为臣,陈廷敬不负圣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二字:在处理事务和进谏时,权衡利弊、考虑周全,处处为皇帝的威严考虑,为大清的江山社稷着想,为天下的黎民百姓操心。例如,处理宝泉局铜料亏空案、云南王继文案等等,都是出于如何平衡利害得失的考虑,都印证了康熙帝所说的“老臣谋国,忠贞不贰”,上为皇上排忧解难,下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像陈廷敬自己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
倘有贪行,是不会被皇上称作“完人”的。陈廷敬虽身居高位,但一生俭朴,不贪不贿。对于下级给京官呈送的别敬、冰敬、炭敬等诸多名目,他都婉言谢绝;对于弟弟想要升官而去送礼,他设法劝阻;就连在督理钱法时,入“行”随俗受了一枚秦钱,也在离职时连同墙角捡到的一枚铜钱,一并奉还给了宝泉局,践行了当初指天立下的不受毫厘之私的誓言……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陈廷敬参贪官、举廉吏,公直任事、不计私利。正如他所说的:“不与人争高下,但与事辨真伪。”在山东巡抚富伦请求朝廷批准老百姓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赠给朝廷的时候,在康熙肯定山西阳曲百姓自愿捐建龙亭的时候,在康熙表彰云南巡抚王继文治理有方、按时上缴地方税赋的时候……他凭借着个人的智慧与勇气,勇敢地站出来,坚持个人政见,受命巡查,先后查处了山东巡抚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案,等等。伴随着黑幕的揭开、贪官的惩处,利益受到触犯的亲王贝勒、权重之臣,处处设计陷害陈廷敬。面对一次次诘难,陈廷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应对,却从无后悔。因为,他认为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由此,陈廷敬身上的这种勇于担当、公而忘私的精神再次得到彰显!
陈廷敬少年得志,考中进士,准备大展理想抱负,可是因为官场黑暗,他被冤入狱,险些丧命。在逆境中,他摒弃浮躁,束缚心性,韬光养晦,静待雄起。最终,他抓住表现机会,得到皇上赏识,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官场人生。陈廷敬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皇上对他有过怀疑诘难,好友对他有过背叛误解,子女兄弟对他有过怨言。明珠、索额图、高士奇等朝廷高官,为了各自的目的,对陈廷敬实施打击,利用计谋陷害他,甚至从他的好友、亲家、子女下手,让陈廷敬左右为难,屡受制约。后来,则直接在陈廷敬处理的一些公务上挑毛病、做手脚,以此来排挤他。在此期间,陈廷敬没有盲目地和他们正面冲突,而是巧妙应对,躲避锋芒,积蓄能量,为日后的反击提供机会,正是陈廷敬在逆境中的隐忍和耐心成就了他日后的伟业。“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为官者在工作过程中,面对顺境,要不骄不躁,不盲目乐观,不过高奢望,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好自己的工作;面对逆境,没有得到重用时,也不要悲观失望,做到虽身处逆境却不为逆境所打倒。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辩证地思考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坦然地面对挫折,加强自身学习,练就过硬本领,鼓足勇气,重新站起来。
进入朝廷为官后,虽然陈廷敬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赏识,但毕竟初来乍到,官职不大,而且他还是一个汉臣。大家都知道,虽然从顺治帝开始就倡导满汉一家,但是在朝廷中,满臣和汉臣面合心离、沟壑丛生。刚刚进入官场的陈廷敬,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尤其是随着后期索额图和明珠权力的加大,更是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即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面对在皇上面前颇有分量的陈廷敬,两党都想把他拉入自己一方。但陈廷敬相当理智和清醒,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不涉帮派,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正道。事实也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朋党之争、帮派之乱只会损耗国家元气,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灾难。
王跃文总结这位相国的特点时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借古喻今,在陈廷敬身上,亦体现了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殷切要求。大清相国名垂青史,为官之道颇有见地,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认真借鉴。
(责编/傅建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