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陈雅琼
被很多散户奉为投资圭臬的券商研究报告,现在要谨慎对待了,因为作者可能正是迷雾重重的利益格局中的幕后枪手。
监管剑指券商研究
正当光大证券IPO冻结上万亿资金,券商上市吸引无数眼球之际,一家已经上市的证券公司,悄悄进入了监管的视野。这次的内容,是久受市场诟病的卖方研究报告。
8月5日,《证券时报》不点名地报道了某上市券商研究员涉嫌代客理财遭调查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追踪媒体毫不费力地找到了事件的主人公一海通证券机械行业的首席分析师叶志刚。
据海通内部人员证实,叶志刚确实因为被举报而正在接受有关方面的调查,个人电脑被封锁,他的网上聊天记录也被下载配合调查。
是谁举报了叶志刚?一种说法是他的前女友,因分手费只有6万元,比起叶与私募合作所得的好处费只不过九牛一毛,女友一怒将其告发。CBN提供的另一说法是,叶代客理财,由于巨亏而被合作者告发。据悉,叶与私募的合作方法很简单,私募先买人一只股票,他就开始大力推荐,吸引投资者购买以拉抬股价,而后私募抢先出货。
叶志刚在业内也算星光闪耀,被传具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其推荐的股票往往涨势惊人。有消息说,叶与私募合作的股票可能是宗申动力。宗申动力是重庆一家主营摩托车的上市公司。
2008年12月12日,叶志刚撰写的《与比亚乔合作进入更深层次,有望列入政府支农名单》,建议买入宗申动力。截至今年6月24日,叶一共发布4篇宗申动力的研究报告,3月6日和17日更是连续发布报告,均给予宗申动力“买人”评级。
在迈博汇金股票资讯网查询宗申动力的研究报告,发现同期所有券商关于这家公司的研报仅11篇,叶志刚独占1/3强。而宗申动力的表现也没有辜负叶的判断,从去年12月1日的5,05元一路上升,今年4月14日达到阶段陛高点13.11元。
这究竟是研究员的高瞻远瞩还是另有玄机的人为操纵?券商研究报告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目前市场流传的说法是,上海证券稽查局调查确认叶与私募“合作”,初步处理意见是叶志刚将被罚款2000万元,但是监管层尚未公开发布处罚结果。
久受诟病的券商研究报告,也许将由此掀起整肃风暴。
下一个出事的会是谁?
无独有偶,早在2007~g5月25日,联合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宋华峰就因涉嫌炒卖自荐股票广济药业而被深交所调查。宋华峰时年26岁,2006年7月刚获得浙江大学金融系硕士学位,大学期间就开始炒股。2007年4月16日到5月18日的一个月时间内,他连续以联合证券研究员名义推出《广济药业调研简报——已错过鑫富岂可再错过广济》等四篇有关广济药业的价值投资分析报告,强烈看好该股行情。
与此同时,广济药业的股价也从4月18日启动上涨趋势,连续四个涨停后被深交所于4月24日紧急停牌,而在4月27日复牌后,该股依然强硬地封死在涨停板上。尽管广济药业不停发布澄清报告,该股依然难改暴涨强势。从4月16日到5月18日的交易日内,广济药业股价就从9.42元一路狂飙至19.90元,涨幅高达111.3%。
时间吻合、趋势吻合,一个从业不到一年的研究员撰写的研究报告与现实中的股价怎么会对接得如此天衣无缝?这引起了深交所的警觉。经过深圳证监局调查,发现宋在此期间以本人的名字开户直接参与了广济药业股票的炒作,获利12万元。5月24日,宋华峰被联合证券除名,非法所得被追缴。
业内人士认为,研究员出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海通的“研究员门”不过是冰山一角。据知情人士掌握的消息,今年初某知名券商研究所的研究员参与炒作股票,险些被媒体曝光,该券商急忙花钱堵口,才算把事情压下来。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季先表示,对于监管部门调查券商分析师一事,很多业内人士并未认真对待,认为只是相关分析师“点背”而已,明知故犯的侥幸心理依然普遍存在。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身处公募、私募、上市公司以及评价机构的利益漩涡中心,有多少研究员能做到心无旁骛?有多少研究报告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受干扰?下一个出事的又会是谁呢?
如何破解“研究员门”
海通“研究员门”的发生,再一次暴露出券商研究报告的公信力危机。
一般而言,研究报告是分析师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加上分析师对行业的研究以及对上市公司的调研,达到对上市公司价值发现、价值重估的目的。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资本市场,研究员的报告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国际大投行一些金牌分析师开口影响股价和市场的案例比比皆是,也被认为是投资者对其公信力的钞票认同。
近几年来,随着公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中国券商的研究也一改早些年做面子、做形象的路子,开始走上向专业投资机构出售专业研究报告的发展路径。然而,在新兴市场,由于基金等买方机构的过于强势,人们一直对券商卖方研究报告的中立性与客观性存有质疑。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就曾公开批评国内一些行业分析师惟“基金经理”是从,发现了上市公司的问题也不对公众披露,而是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券商研究报告的买方主要是基金经理,为了讨好他们,研究员往往唱多基金持有的股票。但基金经理不好惹,据深圳商报报道,某券商研究员2007年唱空房地产股,引起相关客户不满,最后只能卷铺盖走人。
而对于私募基金来说,他们的影响力没有公募基金那么大。但如果研究报告唱好他们的持有股,无疑将放大他们的利益,研究员与之合作可获得数倍于薪酬的高额回报。一个普遍的行业潜规则就是:私募买人,研究员报告推荐,公募接盘,最后大众投资者买单。
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开始关注自己公司的市值,也由此关注对自己公司进行估值的研究报告。上市公司是研究报告的重要信息来源,研究员的报告,也开始受到上市公司的影响。
除此之外,分析师排名也是套在研究员头上的紧箍咒。知情人士说:“叶志刚恐怕是分析师排名的牺牲品。”据说,业内排名前三的分析师的年薪可以达到上百万元。为了迎合各榜单的排名标准,拉到各机构的选票,很多研究员只好通过虚夸估值抬高股价的方式赢得机构的信任。每年排名来临前的8月到10月,部分研究员就忙着四处拉票。这种状况下,研究员哪有精力深入做研究?
这还算好的。一些研究员连排名都不在乎,在研究报告中竟然将主观臆断、大胆猜测、甚至传言作为估值的依据,对于推荐某只股票的理由根本难以自圆其说。这些人大都混几年捞一把走人。
随着调查的深入,公募、私募、上市公司、评价机构以及券商自己与研究报告之间的一些潜规则,将逐渐浮出水面。
在国外,研究报告潜规则也并不鲜见。2002年,美国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华尔街巨子美林公司因欺骗客户被罚款1亿美元,原因就是该公司某些大牌股票分析师故意向投资者推荐了很可能导致投资不利的公司股票,以促使这些公司和美林从中获利。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火速批准实施了一些“应急措施”,旨在减少分析师与投资银行家之间的联系,以防止华尔街证券分析师自身的利益冲突。
我国尚未出台明确的证券研究监管条例,研究报告的公信力尚处混沌。这时,作为散户投资者,对被奉为投资圭臬的券商研究报告,你可要谨慎对待了,因为作者可能正是迷雾重重的利益格局中的幕后枪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