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艺术巴塞尔香港展会(ABHK),今年第五届,有242家画廊参展,如往届一般,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湾仔会议中心的两层楼。从2017年2月22日VVIP日开始到五天后闭幕,在关于ABHK的上千篇评论和报道里,被点名道姓屡次提到的,却不过15家画廊。除却Insights的27家,Discoveries 的25个项目,以及Encounters和Kabinett板块,那么在主画廊的部分,就还有175家。让我们来看看其余的大多数吧,这175家,既不会被大咖预测趋势,也不会出现在成交亮点的盘点中。然而这沉默的大多数,却是汇聚起支撑ABHK脊梁般的力量。
漫长行程转战各大艺博会
Susanne Vielmetter,一家来自德国、洛杉矶的画廊,拥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参加过十二届巴塞尔、五届巴塞尔香港——它就是展会上“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表。
K e v i n S c r o l l , 在S u s a n n e Vielmetter画廊已经近10年,从曾经的实习生到现在的画廊总监。我与他相熟是在第一届ABHK, 那是他和画廊主Susanne Vielmetter第一次来中国,后来的几年巴塞尔展会上,都能在转角的展位里发现他,穿着挺括的深蓝色斜纹西装,带着夸张的LA口音跟你拥抱问好,有点神经质的热情。在这个有着浓重欧洲气质的展会上,无数张讳莫如深的面孔中,这样亲和的美式作风实在难得。“Kevin can always make it happen. Everyone loves him!”(Kevin简直太能干啦,人人都爱他!)这是一位与Susanne Vielmetter画廊相熟的新西兰藏家这样评论Kevin。
站在Kevin身边的,是每年面孔都不一样的女助手,这些踩着超高跟戴着大耳饰的gallery girl(画廊女助理)流动性很大,当然,她们也不会被寄予过多的销售期待,更多的是做好Kevin的个人助理。比如,在他还在纽约的Armory Show通宵奋战的时候,就帮他先到香港处理好干洗衣物,兑换港币等诸项琐事。
一年要参加11场艺博会意味着他每年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赶往一下個城市的路上,但对于大部分画廊来说,这并不是个夸张的数字。从2005年的68场,到如今,每年有将近300场不同区域不同定位的艺博会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地轮番上演,对于很多画廊来说,这些几乎要填满全年日历的艺博会行程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运营事项。
各级画廊从欧美进军亚洲
在画廊运作越发趋于概念化的今天,画廊实体空间的地位不断受到质疑,在这个业态转变的过程中,艺博会平台的不断衍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催生了画廊与市场更加积极主动的对话,画廊的业态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灵活,随着不同艺博会的平台导向,将触角伸到市场隐蔽的各个角落。
在五年前,Susanne Vielmetter对于亚洲市场毫无概念,但他们与之合作近十年的瑞士巴塞尔展会,声势浩大地进驻亚洲,开设分会场。于是,他们凭借着对于巴塞尔的信任,也加入了香港展会,一做就坚持了五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那条长长的list(展览会名单)上挑选出自己要参与的展会,对于画廊来说就是场战略布局。“像在下一盘很大的棋”,Kevin这样比喻道。
在ABHK展会上,Susanne Vielmetter的位置总是很好找,印象中的三届都是在较为宽敞的交叉路口,各个方向的人流都不太会错过。但Kevin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一点,而是兴奋地跟我说,“怎么样?今年我们从洗手间的通道旁边挪开了,而且离PACE 和DAVID ZWIRNER也不算远!”
不像其他很多展会如ARMORY SHOW或者ART CENTRAL,在场馆设计选择中会有一个方向或者连接区域是开放式的,或者会与户外城市景观有互动,ART BASEL的空间选择则一直较为严密封闭,完整地呈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艺术生态—— 一个存在着严格等级制度的领域。
在一楼主画廊区域的五行排布里,高古轩,贝浩登,白立方这些一级画廊毫无疑问地聚集在中间两行的中间区域,其他画廊再按照综合地位以此向周围分布开来。每年,有近千家画廊在竞争这两百多个展位,从筛选入围,到内场排布,在背后作用的是艺术界缜密的游戏规则,它支撑着这个产业奇特的生态,赫然有序。
所以,被业界称为“一站式”的巴塞尔,你只要走一圈,知悉市场行情之外,更能洞晓业界同行地位的变迁更替。说到今年的位置改变,Kevin特别用到了“graduate”(毕业)这个词。
在艺博会布展做生意是门手艺活
如果说整场展会是次错综复杂的大型策展,那么对于画廊来说,对于展位空间的设计则是场更为重要的小型策展,“一切都关乎空间”,对于Kevin来说,这部分比位置重要得多。
香港展会只有短短5天时间,可他们每次都至少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他给我看了电脑里对于展位空间的虚拟展示3D图,以及实体建模图,再到真实的展位图片,这与策划一场真正的展览程序几乎没有差别。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展位空间的策划要比对于展览的策展要更为复杂,除了考虑艺术品本身的相互呼应和主题线索,更要优化观感体验,考虑到人流行动的变量,来决定不同位置艺术品的摆放重点。当Kevin用快消行业的货架视觉原理来给我举例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在这云淡风轻的作品展示背后,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这并不是场展览,而是场真枪实弹的交易。
在参与的五届中,尽管位置朝向不同,Susanne Vielmetter的展位空间结构大体都是相似的—— Z型的结构,毫无疑问地,正对着路口的Z型中间那一横,是整个展位空间的重点和主视觉点,而刚好我们可以从过去三届这个位置艺术品的转变,看出画廊对于亚洲藏家把握的转变。
开始两届,这个位置被亚洲艺术家占据,以2014年为例,展位主视觉的部分,挂的是韩国艺术家YHM的三幅作品。其实在最初两届,大部分的西方画廊都会带一两件亚洲籍艺术家的作品,以文化亲密性来示好亚洲藏家,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自我身份的建立才是立足市场的关键,所以在2015年的时候,主视觉的部分变为风格鲜明的美式文化—— 一幅超大幅的super bowl素描作品。
但西方画廊们惊喜地发觉,亚洲藏家对于这样纯粹的西化风格接受程度之高,“如果他们不懂,就会问,然后回去查资料,尽管决策时间会更长些,但我觉得他们对于国际化的作品与亚洲背景的作品接受程度没有什么差别……”Kevin非常自信地告诉我,然后还补充说,今年他们摆在主视觉部分的洛杉矶艺术家Raffle的人像作品,已经在展会第二天就已经全部被预订掉啦!
超过千万美元的艺术品负责制造市场的火花与惊喜,但中端价位的艺术品则更容易与藏家建立起长线联络。道理一样,金字塔尖的超级画廊制定游戏规则,站在公众聚光燈下,而Susanne Vielmetter画廊所处的庞大的中端画廊群体,则在切切实实地感受着参与着塑造着艺术界最广泛的业态,他们的决策与态度反映着市场最真实的境遇。
如果说艺博会将艺术市场的一个个横切面呈现出来,那么聚焦像Susanne Vielmetter一样,在聚光灯之外的庞大群落,会让你抓住切面背后的脉络。我们可以见识到真实的艺术市场是什么样子,他们并不浮夸,甚至有些中规中矩,喜忧参半,却也兴致勃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