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吴兰卡 朱忠敏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流在空间格局演化上越加复杂。论文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了旅游流空间导向、旅游流的空间格局演化模式,认为研究层面上旅游流空间演化受“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环城旅游带理论的影响,且向网络化空间演变。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flow ha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i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fl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of tourism flow and the evolution mode of spatial pattern of tourism flow, and holds that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ourism flow is influenced by the "point-axis" theory, core-edge theory and ring-city tourism belt theory, and evolves into networked space.
【关键词】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Keywords】tourism flow;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4-0132-03
1 引言
流是指旅游客流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具体空间流动,是属于旅游空间系统方面“流研究”的研究范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流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交通、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节点间的作用日益增强,“流”在系统内部不断流动和交织使得空间结构得以拓展[1]。国外关于旅游流空间演化模式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波尔洛夫学者对经济空间的集聚现象的关注,美国学者弗里德曼(Friedman J R,1966)[2]完整地提出了旅游空间演化的思想,随着研究进展的深入,引起国内学者关注并成为地理学研究层面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文献,总结旅游空间演化模式,以期能在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中有所补益。
2 概念研究
Lundgren J.O.J(1974)[3]认为旅游流是城市旅游者的相互流动;D.Pearce(1987)[4]在分析了国际旅游者运动的空间移动模式后认为,旅游流并非是随机流动的而是有一定可遵循的规律;Matley[5]在D.Pearce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国际旅游流区域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与旅游资源的分布不均、旅游活动差异、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国内外政治因素、货币兑换率和旅游服务价格有关联。
国内学者早期的认识中将“旅游客流”归到旅游地理学的范畴,仅指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客流量。随着研究的深入,马耀峰[6]提出旅游流除旅游客流外,应包括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和文化流。谢彦君[7]认为旅游流受旅游者内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旅游者在空间上出现集体性移位的现象。旅游流在空间上呈现移动,其实质受到旅游者需求的近似性影响,而旅游者需求则又受到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接待水平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旅游流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多种演化。
3 旅游流空间演化的导向研究
3.1 资源导向型研究
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是旅游產业发展的指导理论之一,也是旅游产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60年代,一般竞争理论运用到区域旅游研究领域,旅游地空间竞争和因素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Griess和Deasy[8]以旅游景点作为案例研究,发现旅游流流向受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指向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旅游流的流向途径是对资源感性的效用。
国内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的资源导向明显。大数据时代,王朝辉[9]实证研究,总结出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特征,总结空间行为偏好。蔚海燕[10]等采集上海迪士尼游客数字足迹,认为上海迪士尼、东方明珠、上海野生动物园三者为中心,对周边区域有带动效应。周李等[11]研究表明,旅游流空间结构分布不均衡,城市旅游流受资源(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核心集聚能力较强,且传统游憩场所是核心节点。
在高铁网络时代,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受交通推力影响巨大,且高铁沿线旅游城市旅游流交通导向明显。汪德根[12,13]研究认为,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格局受到高铁“时空压缩”效应的重大影响,由此带来旅游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影响。且许多学者实证分析了国内京沪高铁、哈大高铁、哈大高铁、京福高铁等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时空分布的影响。李磊[14]等研究证实了新的旅游发展轴线与高铁密切相关,空间演化上“核心—边缘”结构显著。
总体来看,旅游流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复杂,但总体来看,资源导向的核心在于旅游资源,赋能作用强,尤其是优势旅游资源,受高速发展的交通影响巨大,且能反作用于核心区,在空间格局演变上旅游流的分布呈现出多模式。
3.2 多因素导向型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对旅游流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从单一的资源导向角度拓展到系统的角度。Leiper[15]指出决定旅游系统与客源地、目的地、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四要素有关。潘丽丽[16]认为旅游流向与憩设施、康体等有关,空间布局上呈现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产品导向型。庞闻[17]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入境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能力、旅游疏导能力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多因素導向研究表明,旅游流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复杂,受资源禀赋条件相关影响较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核心,但同时也与旅游者需求流向、交通、旅游资源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
4 旅游流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旅游流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受旅游目的地演变影响,旅游目的地总是处于由低级阶段向较高级别转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是一种动态的演化过程、发展过程。城市间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动及其多个要素在各个空间组织关系之间流动和产生的影响开始引起学者关注城市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学者们研究旅游流的空间演化模式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环城旅游带理论。
4.1 “点—轴”演化模式
“点—轴”理论是陆大道[18]在中心地等理论关于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规律的理论基础上深入研究而提出来的,“点”就是中心城市,汇集了城市发展的各类资源;“轴”就是交通干线和通讯干线等基础设施,各类资源通过“轴”扩散出去,进而扩散到附近区域,这种扩散为“点—轴渐进式扩散”,会沿交通轴线渐次扩散社会经济资源、人流、物流、客流等各类经济流,并在中心城市附近形成强度不同的新的聚集,即又会形成新的“点”,该“点”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后又会沿着基础设施构成的“旅游交通轴”扩散到周边区域,呈现出渐进扩散的格局。
4.2 核心—边缘演化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源于19世纪美国波尔洛夫学者对经济空间的集聚现象的关注,进而开始研究区域空间组织的研究,美国学者弗里德曼(Friedman J R,1966)基于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listaller)提出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roy)完整地提出了旅游空间演化的思想,即“核心—边缘”。美国学者率先将“核心—边缘”运用到旅游领域。Wolf[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环绕着某个旅游区会形成一定环型地带的旅游圈层。国内学者吴必虎[20]学者为代表较先实证研究了核心-边缘理论在地区空间上的演化机理,认为旅游流向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形成的旅游地系统稳定且有其运作规律。近十几年来,陆续多名学者采用该理论进行了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软件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河清[21]、万红莲[22]等人从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和规划的角度,认为旅游流向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同样也存在着“核心”与“边缘”,“核心”与“边缘”彼此结构相对稳定,彼此依赖并构成了较为稳定的旅游地系统。
4.3 环城旅游带演化模式
国内学者将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应用到旅游区位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如吴必虎[23]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研究体系研究。李江敏[24]、潘雪斯等[25]在案例分析上则予以了环城游憩带理论的实证研究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内在机理的探讨。党宁等[26]采集上海401个环城游憩地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其空间分布呈现点、核、线的分布特征。研究来看,现阶段环城旅游带研究成果基本是“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体系”的验证,研究成果表明,毗邻大城市且交通通达性佳、自然旅游资源富有特色的城镇能快速地融进大城市旅游的范畴,且受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布上呈现环城游憩格局。
5 研究述评
对比国内外的旅游流空间演化模式,发现国外研究时间介入较早。虽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多学科研究视角已经形成,尤其是地理学科和经济学期的介入最深入,不但表现在形成一套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同时数理模型统计、案例实证研究等方面研究也较深入。从旅游流的导向因素来看,突破了以资源为核心的单一因素理论,拓展到旅游资源、旅游交通等多因素导向。从旅游流空间演变模式研究来看,国内近十年旅游流的空间演变实证研究方法采用较多,个案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后续学者大多是在早期学者“点—轴”“核心—边缘”“环城游憩带”研究理论假设与论证基础上的实证性研究,空间演变的动力在于内部动力系统:旅游资源、客流、资金流、信息流、能量流以及外部的交通动力等各类要素。旅游流空间演化模式研究是国内旅游地理学者的研究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交通网络、物流网络时期,研究关注由单一旅游资源导向拓展到交通、经济、文化、物流等更为广阔的范围,演变模式逐步由“点—轴”“核心—边缘”扩散理论延伸到“环城游憩带”、网络多空间格局。对于城市旅游,例如最近几年的体育旅游,其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理,仍可以采用旅游流空间结构理论进行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Narisra Limtanakool.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for Characterising National Urban Systems on the Basis of Flows of Peopl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France and Germany[J]. Urban Studies,2007,44(11).
【2】Frideman J R.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 Development & Change[J].UrbanStudies,1986,23(2):59-13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