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时间:2024-04-25

黄章华

摘要:如今高校教育工作的环境、内涵和对象也相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现在大批的90后及少数的00后也进入高校,特别是对于“特殊”学生,之前的的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如今的管理以理念应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教育手段管理特殊学生

案例背景:

徐小花(化名),女,梅州人,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汽车电子专业学生。由于其入校成绩较差,性格偏内向,并且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故入学之初未担任任何职务也未参加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徐小花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其性格都相对内向,时常会一个人发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缺点在逐渐恶化。例如在入学初因心情不好而旷课待在宿舍一整天,手机关机,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由于新进大学,她还不明了高中和大学的区别,未从高中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不能尽快地融入大学的生活。不能客观地了解自我,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也不了解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长远的目标,更没有具体的可行的学习计划。该同学开始旷课,也不愿意与人交流,寝室的关系也不好,整天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她坏话。班上同学感觉到她的变化及时跟笔者汇报,作为辅导员的笔者先是让班委了解该同学的大致情况,然后再找到该同学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到,该生觉得自己入学分数比别人低并对专业学习感觉吃力,产生较强的挫败感;其次该生从小经常被人嘲笑,所以每当看到宿舍的舍友在笑的时候就会有种嘲笑自己的感觉,并且坦言自己也有过自杀的想法。

案例过程:

思想上,笔者在星期六找该同学进行谈心。徐小花也会告诉笔者因为学习上的失意,以及自己对大学生活和学习都感觉不到一点兴趣,并且自己对现在所读的专业也不感兴趣。清楚地了解她的心理后,就和她进行谈心,告诉她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小的失意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不能够轻言放弃,尤其是放弃自己,因为大学是学生向社会过渡的一个场所,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生活以及学习中出现的失意,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放弃。

然后,笔者就经常到该同学的寝室和她谈心,有的时候还将该同学叫到辅导员办公室,通过真诚、耐心的进行沟通交流,让她摆正心态,真正融入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上。

在学习上,笔者会专门安排其他班的同学在学习上帮助她,无论是课堂笔记还是课后的作业都会对其进行全面的帮助,并给她耐心的讲解学习上的疑惑。还会请相关的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帮助,比如在课堂上多提问她一些问题,对其作业也能够给予特别的指导等,通过这些方式也会给其他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加强全班的学风建设,能够促进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生活上,让同学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来关心该同学。比如每天都会从班里的班委那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等,或者走进班级亲自询问她的情况。除了班委,还会主动发动一批热心的同学来帮助她,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在近两个月的耐心帮助与开导下,该同学重新找回了自信,对学习也充满了自信,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案例思考:

这一案例让笔者深深明白,要想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需要进一步接触学生,让自己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学生的需求。也只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学生。体贴学生并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从心理真正接纳自己,也才能将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也只有耐心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信任。

上述的案例,也让笔者体会到,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新时期要想做好高校的教育工作,强化高等高专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职高专的院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及优越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差,在碰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

在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要想做好高等院校学生的教育及辅导工作,就需要我们探索出新的高校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也只有使用新的方法,才能完善大学生的心理测评、性格测试,才能准确地把握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并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开展教育。

学校也可以建立健全各种学生会、社团以及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锻炼平台,并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及知识技能竞赛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到这种集体的活动中去。并根据学生不同的理想、兴趣和性格来指导他们的就业规划等。对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环境、对象等都需要我们因材施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以学生为教育之本。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肖汉仕.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02).

[3]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4]林琳,刘伟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8(07).

[5]谭文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教育途径[J].理论学习,2005(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