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文献媒介的历史阐述

时间:2024-04-25

王琪 万晓萍

摘要:地方文献是进行文献研究的重要文献类型,虽然其定义的界定至今仍有不同的声音,但追溯其媒介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完整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发展史。

关键词:地方文献媒介发展历史

0引言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在英语中,媒介“medium”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意是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在中国,“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说:“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而把“媒介”普遍用于描述传播信息的载体的词汇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媒介”一词有了更加多元的解读,可以用来指代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手段,如文字、图像、声音;或是用来描述承载着信息的物质实体,如图书、报刊、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等;还有可能是代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机构,又称为“媒体”。

这里论述的地方文献的媒介主要是指信息承载的物质实体。地方文献产生的过程从传播学的角度可以描述为:在地方文献信息产生之后,使用符号来描述信息的内容,最后将符号记录在物质实体上。

从古到今,这种“物质实体”经历了漫长繁复的演进过程,人们在当时社会生产发展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的寻找、创造着各式各样,各有所长的物质材料。从原始的未经雕琢的天然材料,如崖壁、泥土、龟甲、兽骨、石头等,到需要特殊工艺制造,珍贵不易得的青铜、绢帛,再到取材方便但笨重不易搬动的竹简、木简,发展到广为普及的纸张,直至现代的磁介质、电子存储设备等,使得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效果不断提升,促成了地方文献媒介从原始到现代,从单一种类到多元形式的发展进步。

1历史媒介

1.1甲骨

我国现在公认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甲骨因而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文献媒介,甲骨载体主要有龟甲、牛骨、猪骨、羊骨、鹿骨和兽头,其中龟腹骨和牛胛骨比较普遍。其符号“甲骨文”用铜刀、石刀或是玉石块等其它锋利的器具契刻在龟甲兽骨上,“其文字大者径逾半寸,小者细如芝麻,篆刻得规整美观”。

综合大多数考古研究的数据统计,目前甲骨文的字数大约有单字4500至5000个,从其文字结构分析,后人总结的构字“六书”(又称“六义”),即象形、会意、假借、形声、指示、转注这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经具备。考古资料也证明,甲骨文在商代主要是史官所使用和保存的文献,而“古代以地方史、地方志、谱牒、姓氏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献,由于时代久远而失传,但甲骨文记之确凿,仍可作为我们考察研究地方文献之滥觞”。

1.2金属

金属即金属铭器,古人称铜为金,故金属铭器主要指青铜器。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据考证,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但数量比较稀少,金文的字数也不多。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冶炼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使这一时期的金文文献内容丰富,字数也大为增加。但青铜作为一种贵金属,在当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能力使用,而且金文必须经过陶模雕刻再经过冶炼铸造才能显示在青铜器上,难以被普遍推广。所以金属作为一种文献载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种信息的增加,逐渐式微。但金属铭器和甲骨一样,是我国独有的古代地方文献载体,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智慧文化的珍贵结晶。

1.3砖石

砖石主要指砖瓦和石刻文献的载体。据资料记载,我国殷商时代就有了少量的石刻,东周以后逐渐增多,秦汉以后,石刻碑碣大量出现,内容十分丰富。地方政府也有很多以碑刻形式记载本地发生的大事,或在石碑上镌刻文告进行发布并封有官印,这些石刻文献虽然历经风雨但由于材质的经久耐磨,随时间岁月的流逝仍有不少得以保存,成为地方文献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

1.4竹木

以竹片或木片为书写载体的文献又称作“简册”、“简牍”、“简书”,通常是长条形,用丝绳、帛带或牛皮绳串联成册成篇。从文物出土的情况看,在春秋战国前后时期,竹木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的文献载体。相比简牍之前的文献载体,其取材十分便利,书写也没有太多技术工艺上的限制,因而在当时社会生产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得以被普遍使用。从皇帝昭令到地方的文告,到民间的书信都在简牍文献中有体现。但是,竹简木犊也有着难以改善的局限性,其材质厚重,一份完整的简牍文献,可能重达几十斤甚至数百斤,对制作、书写和阅读、保存的人员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体力挑战。所以在连续使用一千余年的汉朝以后,渐渐被更为有效的材质替代。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使用竹木记事的历史,日本和英国都曾经出土过木简文档。

1.5皮帛

使用动物皮革作为文献载体最为著名的要数欧洲的羊皮纸。除了羊皮外,羊皮纸的材料还有牛皮等一些小兽的皮革,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用它来书写和保存重要的文书、文件。在我国,丝帛麻葛与竹片、木片在几乎相同的时代被用做记事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材料。据推测,用皮帛书写的方式在殷商时代就可能存在,特别在纺织业迅速发展的春秋战国有了更为广泛的使用,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献都出现了“帛书”、“缣书”、“缯书”等称谓,并有“书之竹帛”、“书于竹帛”之类的记载。比起之前出现的其他类型的文献媒介材质,皮革和缣帛都更加的柔韧轻便,更易于书写、传递和保存,是社会生产力更加发展进步的体现,至今仍有少数特殊行业有相关的应用。

2传统媒介

2.1纸张

关于造纸术起源具体时间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现在我们也很难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

一般认为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它的发明无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经验积累勃发出的智慧结晶。

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把经过改进后的质优价廉的纸张样品献给汉和帝,据南朝范晔《后汉书·蔡伦传》载“帝善其能,自是天下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侯纸”出现以后,满足了宫廷用纸的需要,民间作坊也纷纷仿造。纸张作为文献材料,书写便利,价格低廉,促使了文献载体和记录方式的空前变革。但由于种种原因,纸张彻底取代其它书写材料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据推测,从汉到晋的数百年间,是简、帛和植物纤维纸并用的历史阶段。

而直到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张才基本取代了竹简木牍和皮革缣帛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使包括地方文献在内的各种文献数量遽增,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即使是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子媒介的出现也不能取代传统纸张在社会传播体系中的地位。

2.2图书、期刊、报纸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时,图书就应运而生了。关于图书的起源,学术界尚没有取得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我国图书最早产生于夏代简策书,但迄无物证。著名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在纸发明以前,竹木不仅是最普通的书写材料,且在中国历史上,其被采用的时间,亦较诸其他材料为长久,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竹简木牍仍继续用作书写。随着纸张的普及,各种着文字、符号、图形等记录着人类智慧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大量依附在纸质载体上,越来越多的被记录汇集成册,特别在印刷术发明之后,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使书籍的发展飞快提速,使图书从简册形式发展到卷轴形式、折叠形式到现代最普遍的册页形式。

期刊在17世纪就有了萌芽状态,到了19世纪逐渐繁荣起来,20世纪后成熟发展起来。报纸从诞生到今天更是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唐代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图书、期刊和报纸是最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附着于这些载体的地方文献便于受众随时获取和阅读,而且受众的获取成本也相对低廉,保存起来也十分的便利,许多珍贵的地方文献成为了纸质的文物,成为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

3电子媒介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可高度压缩信息的先进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无所不在的快捷发布网络,新的文献媒介出现了。这些媒介一般被称为电子媒介,包括凡是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诸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光盘等等。从传统媒介到电子媒介,实现了很多传播媒介构成要素的突破:符号从原始的记号、文字到今天的电信号、光信号以及各种不同的编码符号,提高了记录和传输的效率和效果;信息从简单的单媒体信息到今天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使记录和传输的形式、影响和范围都大大提高。

新技术改变着人们使用传统文献的空间,同时也无限开拓了传统文献的公共流播空间。从信息检索的方式来看,电子媒体介入之后,读者无需在浩若烟海的目录中寻找所需文献,只要选准关键词,动动手指,文献的索取地址,电子链接就会被准确的给予指示,而且查准率和查全率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看,读者不用舟车劳顿,为了获得文献而四处奔走,电子化的文献在网络上进行传递,可以在瞬间被发送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从受众的角度看,传统媒介对受众本身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而电子媒介传播信息的形式多样,除文字之外,还有动态影像,静态图像、声音等,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大大降低了传统媒介对受众的文化层次、个人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从技术发展趋势看,电子媒体信息的接收终端也逐步向智能化、大众化发展,不再只是面对少数高端人群,对于受众接收信息的技术门槛也越来越低。信息整合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通过“多媒体化”使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元素合为一体,通过“超链接”技术做到即时、无限的拓展信息的内容。

电子媒介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影响左右了地方文献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地方文献的存储和传递方式,创造了地方文献的新类型,丰富了其功能,也拓展了地方文献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宫承波,庄捷,翁立伟.媒介融合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

[3]骆伟.地方文献学概论[M].澳门:澳门文献信息学会,2008:65.

[4]国图空间.图书起源[EB/OL].http://www.nlc.gov.cn/newgtkj/tssc/ztxs/201109/t20110920_51234.htm.

作者简介:

王琪(1977-),女,云南腾冲人,副研究馆员,保山学院图书馆采编部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学与地方文献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