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过团队学习提升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4-04-25

王红军 许正权 王华清 曹庆仁

摘要:目前中国大多数大学的课堂教学都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及效率非常差。本文通过对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通过团队学习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团队学习 互动教学 教学效果

1 概述

大学里的主要课程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里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的最重要平台。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暴露出许多问题,使得学生、教师、监管者及关心高等教育人士都对大学里的课堂教学提出诸多批评。综合起来主要包括:出勤率低;教学形式单调且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缺少有效的互动及反馈。

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教学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大多数比较认同“改变学习方式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观点。其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被认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并且大多数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也认同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改变教学效果的观点。近期南京理工大学一位教师手持AK-47步枪讲授“自动武器构造”课,最终这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能够更为直接的分析不同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去除相关干扰因素,本文重点针对团队学习这种方式进行分析,论证团队学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 学习团队的组建方法

2.1 学习团队的作用

目前,中国大学课堂教学大多数照本宣科,教师很少提问题,学生也很少问问题。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有提问,这些提问大多也是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早已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只是用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这种提问根本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以及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学生最终大多会以“不知道、不会、还没有考虑好”等回答来搪塞。

2.2 学习团队人数确立

针对个人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研究尝试通过建立学习团队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间及师生间的教学和学习行为间的互动,以达到提高《管理预测与决策方法》的课堂教学效果目的。Warfield在交互式管理研究中指出成员为5-7人的小组比较容易形成统一意见,因而具有较高的决策效率。本学期我校开设了“管理预测与决策方法”课程,共有74名学生修读。该课程是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该专业的第五学期开设。由于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大学三年级的专业课学习阶段,逃课已经非常严重,课堂教学的出勤率一般只能维持在70%左右。即使来上课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在玩手机、睡觉、聊天,学习态度非常消极。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也普遍较差。于是,任课教师试图通过构建学习团队的措施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按照Warfield提出的规则,该班级划分成13个小组比较合适,每组平均5-7人。

2.3 学习团队成员的选择

目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在组建学习团队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①设定一个组数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②按照学生名单上的学号的顺序,将整个班级分成既定的组数。上述两种组建学习团队的方式都没有运用相对科学选择团队成员的方法,前一种方法很容易造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后果,将平时人际交往密切但都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团队,有可能会更加强化团队成员的消极学习态度。而后一种方法则没有考虑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其缺陷同样明显。因此,在这门课的第一次课上,任课教师就向学生提议建立学习团队,结果得到了大部分人的积极响应。于是任课教师在第一次课结束后,紧接着召集学生开了一次建立学习团队的讨论会,并向学生介绍了团队学习的意义。参会学生也积极发言,并对如何分组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最终学生们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方案:首先对该班级学生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分组,然后各组成员再根据聚类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本研究事先就确定了分组,因此只能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本研究选择熟悉程度、共享性、合作性、参与性、自主性、思考性、知识结构互补性等7个指标对学生进行聚类。

3 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

针对上述7个指标,本文仍然采用名义分组技术(NGT)来确定各指标的取值。执行NGT过程的专家小组主要由班委成员和熟悉该专业学生的任课教师组成,共有6人,班委成员和教师成员各占3名。考虑到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及人的辨别能力,本研究将上述指标按照其程度从小到大分成1、3、5、7、9、11等6个等级,6位专家小组成员不是独自为各个指标打分,而是一起共同为各指标打分。运用SPSS18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得到表1和表2的聚类结果。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聚类结果走向了两个极端,成员扎堆和不合群。类3、6、8、9成员过多,而类2、5、7、11、12成员又过少,类4和13甚至只有一个成员。这种聚类结果说明在团队合作上存在两种极端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和谁组成一个团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外又有一些学生觉得自己和谁都无法组成一个团队,甚至宁愿单干。这种结果非常符合我国时下的大学教育环境。

因此,最终的分组无法完全按照聚类的结果来进行,需要在聚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自由组合。保留第3类中S1、S3、S6、S7、S9、S10成员,该类中其他成员与第4、5及13类进行重新组合。第6类中保留S27、S35、S41、S42、S58、S59等成员,其他成员与第1、7类进行重新组合。第8类中保留S8、S18、S22、S29、S31、S37等成员,其他成员与第11和12类进行重新组合。第9类中保留S17、S30、S36、S40、S47、S51,其他成员第2类进行重新组合。在进行重新组合过程中,其中S74不愿加入任何一组,只愿意单独成立一组。经过重新组合后,得到表3的分类结果。

分组后,每个组推选出一位组长,组长对任课教师负责。组长可以更准确的掌握本组成员的出勤状况,督促本组成员更加及时的完成作业。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任课教师的管理幅度,提高了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效率,任课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改革上,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4 结论

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行为,经过7周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

①团队学习能够使出勤率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不再是前高后低,平均课堂出勤率基本可以维持在80%以上。

②各个学习小组全部能够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经过7周时间的教学实践,总共布置5次作业,每个小组都按时提交了作业,其中有9组每次提交的模型分析报告都达到优良水平以上,整体作业优良率达到70%左右。

③增加了学生之间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上和课下交流学习的时间。本课程主要采用以学习团队为基础的算例教学,每次课都会拿出20%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提问,增加了学生间及师生间互动频率,有些学生甚至主动提出要参加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

④学习团队的构建降低了教师的管理幅度,提高了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效率。

⑤课堂教学以学习团队为基础,学生成绩的评价也以团队完成的作业为依据,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性,提高了团队学习的凝聚力,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

虽然以学习团队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作业搭便车,会把某些都不爱学习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有时整个一个小组成员都会逃课,更增加了小组成员的学习惰性。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对这种教学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大学老师手持AK-47步枪授课,学生现场拆解[EB].http://news.

163.com/12/1201/01/8HJQ63D800011229.html,2012-12-01.

[2]John N.Warfield.A Science of Generic Design(second edition).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Ames,1994.

[3]罗婧.主体间性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发挥——“威特罗克生成学习模型”在理论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世纪桥,201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GL1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C6302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6233/(2014WP22),JGJ110748)。

作者简介:

王红军(1978-),女,江苏徐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研究。

许正权(1974-),男,安徽六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扩散及路径依赖性研究。

王华清(1969-),男,重庆万洲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消费行为学、营销工程等领域的研究。

曹庆仁(1967-),江苏徐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