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后专营时代下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探究

时间:2024-04-25

仇海霞

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常州 213200

食盐是民生基本商品。食盐产业的发展从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盐业体制改革,通过引入市场化要素让更多的食盐企业进入销售市场,能够展开跨区域经营。经营区域范围和市场价格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我国食盐市场的发展活力,同时给食盐质量安全管理带来挑战。

1 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现状

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是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后开始逐渐构建起来的。但是受到食盐专营历史模式和理念的长期影响,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较多,监管职能分散,存在职能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卫生计划部门、公安部门等都担负着食盐安全质量监管职责,但是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和职责范围是不同的。引导各部门管理职能分散,导致在食盐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无法发挥出职能协调统一的效能。而且不同职能部门在对食盐进行质量安全监管时,依据的条例或标准也有差异,容易在某些领域形成质量安全监管的真空地带,而且也容易出现重复监管、交叉执法的问题,浪费资源成本。

第二,食盐质量安全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对食盐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对在盐业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方面没有及时更新,随着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正式实施,盐业行业改革速度加快,面对新的食盐生产经营环境,就得食盐行业监管法律法规已经表现出不适宜的地方,有必要进行更新完善。

第三,食盐质量安全检验技术体系有待加强。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需要依赖完善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现。目前从食盐质量检验检测主体来看,主要有生产企业检验检测中心和行政监管部门共同承担。但是随着食盐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食盐生产经营企业进入,食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需根据食盐市场的发展趋势完善食盐质量安全检验支撑体系。

2 后专营时代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困境

后专营时代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在系统性上存在困境。一方面,由于食盐质量安全监管的部门比较分散,在监管职能方面没有明确划分,因此各部门之间联动机制不成熟。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后,食盐市场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食盐专营企业,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食盐交易场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食盐市场的监管难度较之前增大。在这种形势下,相关监管部门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联动机制,那么就难以适应当下的食盐市场安全监管需求。随着市场上的食盐种类越来越多样化,食盐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在食盐质量安全监管中,相关部门之间的监管信息共享程度不高。随着食盐市场经营范围的开放,不同地区涉及到的食盐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如果存在孤立,那就会造成重复监管或存在监管真空的情况。一些食盐经营企业或个人以食品杂货店、居民小区商店作为主要销售渠道,没有进入到超市等主要渠道,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食盐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相互割裂,共享不足,造成食盐小型销售渠道质量监管信息盲点,形成质量监管真空带。此外,由于不用监管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规模不一,层次各异,标准也有差异,因此系统对接时存在困难,如何高效构建起各部门在食盐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信息高效传输和共享平台是建立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的重点[1]。

3 构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的路径

一是建立食盐市场准入机制。对现有食盐市场建立准入制度,准入机制涵盖到食盐生产环节、物流环节、批发零售环节。通过对各个环节设置强制的市场准入标准,从前端保障食盐质量安全。①生产环节准入机制:对新增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关于标准食用盐的食品安全标准执行,同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应符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和食用盐的质量技术规范。通过明确准入生产技术规范,确保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食盐产品不低于食用盐要求。定点生产企业应满足ISO9001质量认证,生产工艺过程符合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及时危害分析认证。②物流环节准入机制:物流环节主要涉及到生产端到批发端,批发端到零售端。很多地区的食盐市场对物流环节缺乏强制性市场准入规定。随着食盐销售地区范围的开放,越来越多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和食盐批发企业进入到本地市场,因此必须对食盐物流环节建立规范的准入机制,保证食盐市场物流环节的质量安全。可采用索证索票制度,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件,对食盐批发企业的批发许可证件,对物流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件以及运送的食盐产品来源委托证件和相关票据进行核准。行政监管部门对物流环节的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证件票据核准,对食盐物流环节进行质量把关,严格确保食盐流入市场质量安全。③批发环节准入机制:食盐批发企业采用批发许可证制度,必须具有批发许可证才能进入市场。食盐批发企业和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进行兼并重组。食盐批发企业采取严格的资格审核机制,除了对符合食盐批发资质进行审核以外,在对食盐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实现食盐批发环节市场准入。④零售环节准入机制:对食盐零售单位进行进货渠道的审查,食盐零售进货渠道应符合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具有食盐批发许可证的定点单位进行采购。随着食盐零售单位数量的增加,为便于统一核查管理,可采用食盐零售许可证制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食盐市场准入机制,将食盐质量管理覆盖到食盐市场供应链全过程中,从每个环节入手做好准入核查,协同推进食盐质量安全有效可控。在食盐市场准入机制下,建立市场准入信息共享平台,杜绝各种假认证、假许可的现象,使食盐市场链条日益规范。

二是建立食盐质量安全检验机制。根据国家食盐质量安全检验工作要求,对食盐产业链各个节点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监督管理。通过对实验产品实施多级质量检验,确保流入市场的食盐产品均满足相关属类的质量标准要求,减少问题食盐进入食品市场的风险。食盐产品质量检验由多级检测完成。最初的食盐质量安全由生产企业完成质量检测,由当地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之后油批发单位对采购的食盐产品进行批次抽样检查,检测结果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后进行产品分装。零售端食盐产品由市场行政管理单位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非本地的食盐产品进入到食盐销售市场前,由具备质量检验检测资质的机构对其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然后再进入销售端。零售终端具有质量检测条件的大型商超对采购的食盐再次进行质量检测。销售过程中,监管部门不定期对食盐产品进行专项质量检查。通过建立多级食盐质量安全检验机制,有效保障食盐质量安全。

三是构建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食盐企业来说,产品质量风险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必须对食盐产品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通过建立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对产品质量风险进行科学管理。质量风险评估的基本路径是对风险进行辨识、对风险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测算。食盐质量风险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对风险进行辨识,还要对风险划分级别。而对风险进行测算就是根据质量风险级别和相关标准进行估算,以估算结果作为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依据的重要手段。食盐生产企业通过建立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模型,使食盐生产质量得到可靠保障。风险主要包括人员风险、设备风险、物料风险、工艺技术风险、生产环境风险、质量检验风险。①人员风险:包括人员违规操作(身体健康状况不符合规定、质量意识或责任意识不足、未经过培训就上岗操作)、违反GMP文件(监控设计有缺陷或监控职责履行不到位、没有按照GMP文件规定的要求填写记录、信息记录审核不严格、领料和配料审核不严格)。②设备风险:包括设备故障(设备未经过组织验证就投入使用、投料前没有对设备进行调试、没有按照设备检修养护计划进行定期维护保养)、设备污染(设备使用的润滑油质量安全不符合要求、设备漏油)、设备清洁(未按照规定对设备进行定期清洁、设备清洁的方法未进行方法验证、缺乏健全的设备清洁管理制度或管理规程)、管道清洁(管道清洁方法不合理、盲管死角位置清理不到位、管道清洁方法未进行方法验证)、共用设备(清洁方法不合理、清洁不当造成污染)、仪表故障(使用前未进行仪表性能检查、未对强检仪表进行检定)、计量检验仪器(使用前未进行检查确认、未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仪器种类数量不全不能满足食盐生产相适应的检验设备需求、检验设备使用不当)。③物料风险:包括物料采购风险(物料本身质量不合格、物料质量检验不合格)、储存风险(各种类型的物料未按照规定进行存放、物料编码或标签混乱、物料交叉污染、存储场地条件不符合要求、物料未按照先进先出导致过期、仓储地点未做好防虫措施)、物料发放风险(物料发错品种、未按照生产指令发放物料、物料称量错误)。④工艺技术风险:工艺风险(未指定SOP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不合理不具有操实操性、工艺规程制定不合理、操作方法未经验证)、生产控制风险(未按照生产操作规定进行操作、操作过程未经过复核、原辅料质量不合格、物料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生产环节监控不严存在监控漏洞、检测方法不合理、消毒杀菌处理不当、消毒方法未进行方法验证)、容器器具风险(容器器具未经过严格消毒、清洁不彻底)、称量配料风险(称量仪器未经过严格校验、称量仪器范围不适用、物料名称或数量错误、称量后物料存放不当造成污染、物料配方有误、物料标签缺失或有误)包装风险(包装材料质量不合格、文字信息和标准不符合、包装数量不准确、包装封口不严、标签或条码操作不当)。⑤生产环境风险:灰尘风险(空气净化不合格空气较差污染、生产公共区域消毒不严格、清洁消毒规程不适用、存在不易清洁的死角、物流人流设计不合理)。⑥质量检验风险:检验仪器风险(质检仪器使用前未按照规定进行验证、质量检验方法未经过确认、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取样、标准品使用不当、质量检验原始记录不全、质检流程监督不严)、微生物检验风险(微生物菌种保存不当、微生物未按照规定传代导致检验结果不具有代表性、灭菌培养设备未执行验证管理、微生物操作规程不当)。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各个节点制定和采取有效的质控措施,保证食盐生产质量安全。

四是建立食盐质量信息追溯机制。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给食盐质量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近年来,国家为了更好地保证食盐质量安全,在食盐质量信息追溯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建成了食盐电子防伪追溯平台。该平台投入使用后可以对食盐产品进行全程监控,根据食盐信息更准确地掌握食盐储备情况,做好食盐应急管理,平台对假冒伪劣食盐产品可进行实时预警,能够对不合格食盐产品进行追溯和召回[2]。随着相关食盐生产经营企业加入食盐质量信息追溯平台,可更好地实现对食盐产品的追溯。食盐生产经营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加快构建企业内部的食盐质量信息平台,并与全国食盐质量信息追溯平台系统对接。在食盐质量信息追溯机制下,食盐从原料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物流环节、仓储环节到销售环节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实现质量信息追溯,起到食盐质量安全监控的作用以及必要时召回食盐产品的目的。由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企业和行政监管部门与食盐质量信息追溯机制都有关联,因此能够加强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监管部门的质量安全责任。利用食盐质量信息追溯机制可以规范食盐生产经营企业,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运作机制,推动整个食盐市场竞争力的提升[3]。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食盐市场改革深化,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建立食盐市场准入机制、食盐质量安全检验机制、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食盐质量信息追溯机制,构建科学系统的食盐质量安全屏障,为食盐市场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