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为何如此关注呼格吉勒图案

时间:2024-04-23

文/梁学东

我们为何如此关注呼格吉勒图案

文/梁学东

随着“呼案”再审判决,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舆论由此进入高潮。其实从2005年赵志红归案等重大疑点曝光以来,始终有媒体在跟踪报道,这使得“呼案”一直没有脱离公众的视野。舆论一直质疑着,经不起推敲的证据链是如何促成判决的;舆论一直争辩着,该案到底是不是冤案。呼格吉勒图昭雪,公众舆论从各方面审视“呼案”和法制的运行,随后千言万语地聚焦冤案的倒查追责和当年的断案内幕。

我们关注“呼案”,是因为我们期盼正义早日归来。“呼案”重审尘埃落定,新华社记者汤计功不可没。正是他持续关注“呼案”的5篇报道,次次击中该案的关键环节,推动该案不断接近真相,直至重启审判。这反映了舆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和怜悯。在被告人执行死刑的18年后冤案终于昭雪,虽然正义来了,但来得太迟了,而且以年轻生命的丧失作为代价,成本太高!

冤案虽然昭雪,但社会公众依然无法平静,当初是谁让正义缺席,以至于让呼格吉勒图的生命成为正义的祭品,这种追问也是正义的再次呼告和延伸。正如呼格吉勒图的母亲所说,希望相关办案人员站出来,承担相应责任。因为正义的实现,不仅要让冤者伸冤,还要让制造冤案者承担责任,倒逼他们在办案中如履薄冰,从而实现对正义的守护,不仅让人们在个案中感受公平正义,也让人们对法律有信仰,对司法有信心。

我们关注“呼案”,还因为作为我们护身符的法律是怎样被人为扭曲,变得这样的冷漠和无助?放眼大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脆弱渺小,然而,正是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无助,才死心塌地地把我们的权益以及对正义的诉求托付给了法律,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法律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冤案昭雪了,我们审视自己法律的运行,探究法律是怎样被人为操纵而失去正义的,法律运行的轨道在哪些地方出现了漏洞。我们个人对司法公正的感知,主要基于一桩桩具体的案件。如果司法能让大家“在每一个司法案件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律就会被我们每个人视作护身符;否则,一个冤假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平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进而出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100-1=0”的效应。

我们关注“呼案”,希冀建立完善冤假错案的高效纠正体系,特别是进一步健全冤假错案的救济制度。“呼案”从2005年呼格吉勒图家属申诉开始,内蒙古高院经过9年的复查和再审,才最终定案,可见纠错之艰辛。冤案或许无法完全杜绝,但必须尽最大努力避免。对已发生的冤案,坚持“有错必究”是唯一的出路。

“呼案”的昭雪,除了证据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真凶的“偶然”现身,假如真凶无法归案,假如真凶瞒报罪行,“呼案”又将怎样?所以要让类似的“呼案”摆脱命运的偶然,就必须有高效的纠错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该论述正是要借助制度改变去实现防冤纠错。

正义虽然迟到,但现在毕竟来了。死者已逝,呼格吉勒图的父母得到慰藉,全社会感受到了正义的千钧之重。

(原载《包头日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