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毛泽东与报刊

时间:2024-04-23

文永 芳

毛泽东与报刊

文永 芳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一生中与报刊有着不解之缘,不但喜欢看报,而且热衷于办报、买报及为报刊撰稿、题写报名等,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都时刻关注着报刊,并利用报刊了解天下大事,指导工作。

订报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全校只订了2份报纸,因为报少人多,毛泽东就自费订了1份。他的父亲知道后,说他“浪费”,但毛泽东仍从牙缝里挤钱订报。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于1912年在长沙参加新军,他将每月饷银的大部分都用于购买报纸。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多次派人到白区买报、订报甚至是“抢报”。红军每次下山打土豪、筹粮筹款时,毛泽东都会布置一项特殊任务,就是到国民党的机关或邮政局里搜罗一批报纸。1929年1月,毛泽东派宋裕和带一个连突袭瑞金城,红军战士不奔粮库和银行,而是直奔邮局,搜罗了一批《国民日报》《中央日报》和广东、上海、福建、江西的地方报纸。当时,许多红军干部及战士都知道毛泽东爱看报纸,搞到报纸总是先想到送给他看。1935年,红军长征开始以后,看报更不容易,每到一地,毛泽东都要贺子珍到外面找报纸。1948年,毛泽东一到西柏坡,就要求“凡是敌占区的报纸,不论是大报、小报都要,什么《世界日报》《益世报》《平民日报》《华北日报》《新民报》等等,能买多少买多少,送给党中央研究”。坚持研究与分析报纸尤其是反动派的报纸,以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正是毛泽东能屡屡克敌制胜的原因之一。

看报

毛泽东爱看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报迷”。毛泽东自述说:“从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报纸。”到延安以后,毛泽东曾非常认真地说道:“要是一天不看报是缺点,三天不看报就是错误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天工作的内容中有一项是读报,雷打不动,不但天天看内地的报纸,而且看香港、台湾等地的华文报。后来他年事渐高,视力下降,他又不戴眼镜,看不清报上的小字,中央办公厅就为他及其他年龄大的中央首长印了一份大字体的《大参考》,直到他去世前不久,毛泽东依旧有着浓厚的读报兴趣。1957年3月,毛泽东对《文汇报》主编徐铸成说过:“我每天下午起身后,必首先看《文汇报》,然后看《人民日报》,有空再翻翻别的报纸。”别的报纸是指《光明日报》《大公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湖南日报》《天津日报》等。

撰稿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全国著名刊物《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体育之研究》的文章。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创办《湘江评论》时,亲自撰写了创刊宣言,后来,他撰写了《民众的大联合》等政论、述评、杂文40余篇,首次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主张,热情赞颂了十月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上海、北京、成都等一些报刊也相继全文转载或推荐此文。1919年11月18日至28日,毛泽东在长沙《大公报》和《女界钟》就南阳街被逼婚的赵女士自杀事件,共发表9篇论文和杂感,集中抨击封建礼教和旧中国的万恶社会。同年12月1日,在《湖南教育月刊》第一卷第二号发表《学生之工作》一文。1920年,张敬尧即将被赶出湖南之际,毛泽东离北京经上海回长沙,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湘人为人格而战》等文章。7月7日,毛泽东回到长沙,住在文运街楚怡小学内,为长沙《大公报》撰文,并发起创建售卖新文化书刊的文化书社。1922年11月,由于不满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长沙铅印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减少工时、增加薪资。因涉及自身利益,长沙《大公报》总编之一的李抱一,以笔名“盾”撰文对罢工运动予以指责,毛泽东执笔以铅印活版工会的名义写作《铅印活版工会致〈大公报〉记者盾书》在长沙《大公报》上发表,回击了李抱一的言论。在中国革命的每个历史时期,毛泽东总有重要文章见诸报端,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仅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新闻稿及其评论文章,超过200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20篇。

办报

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回到长沙,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他亲自任主编。《湘江评论》是一张小型周报,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全国影响极大,读者把它比作“湘江的怒吼”,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反动势力则攻击它为“异端学说”。尔后,毛泽东接编《新湖南》周刊,全面革新,提出4条宗旨:“批评社会,改造思想,介绍学术,讨论问题。”之后,他组织了“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还指导《湖南通俗报》的出版。

用报

报纸是毛泽东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他最先接触的报纸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同盟会主办的《民主报》《民报》等。1911年他就是在《湘江日报》上第一次读到“社会主义”这个词。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把报刊上的各种信息为己所用,并发挥到了极致。在反“围剿”的战斗胜利时,缴获来的大量《中央日报》成为毛泽东了解时局信息的来源,他参考报纸资料,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名文章。聂荣臻在《聂荣臻回忆录》回忆长征时的情况中写道:“九月十九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送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果然,毛泽东看报后,决定按报定向,率领红军向陕北进发,这就是有名的“长征落脚点选在陕北,毛泽东向国民党的报纸致谢”的故事。1935年9月22日,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上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情况,陕北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党中央开始考虑向华北作战略转移,选择适当地点做最后决战的指挥部。毛泽东从山西的《朝阳日报》上看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就选定了平山县的西柏坡。1947年7月初,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搬进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也移驻西柏坡。

题报名

毛泽东不仅是一代伟人,而且是位独具风格的书法家,他题写的报名笔迹遒劲,力透纸背,成为难得的书法宝典。他最早题写的党报报头是《陕西日报》的前身、1940年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该报1948年易名为《群众日报》时,其报头也是由毛泽东题写的。《解放日报》1941年于延安创刊,毛泽东在百忙中题写了报头,1949年,该报在上海再次出版起至今仍沿用这帧报头。毛泽东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先后两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1948年间先后题写的还有《内蒙古日报》《甘肃日报》和《山西日报》。《天津日报》题写于1949年1月,1964年重题。《新湖南报》报头题写于1949年4月,1960年重题,1964年该报易名为《湖南日报》时,也是由毛泽东题写的报头。《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时,毛泽东题写了该报副刊《团结》的刊名,到南京出版后共题写过3次。《长江日报》题写于1949年5月,《新疆日报》题于同年10月。《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报头均题写于1964年。《光明日报》题写于1967年。《大众日报》报头始用于1968年。《贵州日报》的报头书法也是毛泽东的墨宝。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曾为40多种报纸题写过报名。

(责编/彭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