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到深处皆华章——读吴官正《闲来笔潭》

时间:2024-04-23

文/甘正气

“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基、奋发有为之源,对于肩负指导工作、引领群众重任的领导干部而言,学习就更加重要,要给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所以对领导干部而言,学习不仅是“事业线”,更是“生命线”。

吴官正的《闲来笔潭》,通过讲话、文章、信函等将其建功立业、为人处世的心得体会向我们娓娓道来,抒其所见所闻、所忆所思,自谦“闲笔”,实为力作。认真研读,用心体悟,会发现“学习”如草蛇灰线,贯穿始终,书中的“岁月难忘”篇、“读书随感”篇是其求学之路以及学中所悟的集中叙说,“少长闲集”篇是作者与青年的学问切磋,而其他篇章则展现了这位专家型领导人、学者型官员深厚学养下的精深思想、深入实践。细读此书,我们会发现该书揭示了一位领导人学习的历程,展示了作者学习的成果,还向我们教示了学习的方法。

作者非常喜欢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通道只有一条苦难之路。”作者的家境极为贫寒,其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作者像一位百战归来的老将,用平和的语调讲述其苦读苦学的故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的拼搏奋斗画卷。如作者在《梦》一文中写道,“初中时做梦,常于梦中哭起来,多因交不起伙食费,被勒令停学回家。”为了上初中,“母亲把自己的耳环,姐姐、妹妹头上、手上的首饰都狠心地摘了下来,几经周折才到县银行换了10元4角钱,用10元报了到。由于政府的关心,学校的照顾,我得了乙等助学金,才得以延续学业。”(《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在《难忘那夜的秋雨》一文中,作者赤贫的生活,父母的含辛茹苦,求生与求学的矛盾挣扎、艰难抉择,困境中的无奈无助,跃然纸上,读之令人愀然动容,潸然泪下。但作者不自卑只进取,不自弃只奋起,不懈努力,砥砺前行,就如文中所言:“乌云密布,秋雨扑面,可晒场上的那棵松树,还是那样刚劲,不管严冬还是酷暑,总是那么挺拔”,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豁开云雾见青天。作者考上了清华大学,并连续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这在上世纪60年代是非常罕见的。让人不禁想起苏轼的赞叹,“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学习途径是多样的,注重向工作学,在调研中学,于考察中学,为了正确决策,曾经“十下鄱阳湖”,有了“墨美之行”;注重向书本学,向生活学,向群众学,向领导和同事学,从不自我设限、画地为牢。作者学习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者如“古之学者”,学习不为炫示,不为装点,取其有益身心者而学,含英咀华,文学、史学、美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都一窥堂奥。对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作者也绝不藏私,毫无保留,在书中和盘托出,倾囊相授。譬如读书应该各种学科都有所涉猎,应该用自己的话归纳整理著作的观点,应该“多思考,多讨论”等等。

此书也充分显示出作者博观约取、钩玄提要的能力。作者写道:“我喜欢读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都读,我认为书要越读越薄。比如说,心理学有两点给我印象很深:一是所有人共同的弱点,就是很难约束自己;二是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经济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供求关系,二是纳什均衡。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我理解有三点:一是零的辩证法,有多少数比零大就有多少数比零小;二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三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也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退后的心态》)”在书中,作者将《诗经》《天方夜谭》等书中的内容和刘禹锡、元好问、杨巨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库斯·奥列留、但丁、莎士比亚、塞缪尔·莱博维茨等人的名言以及各种科学原理信手拈来,透露出渊博的学识。书后附录的《主要参考书目》也让我们见识了作者的眼光普照。退休后,作者开始研习铅笔画,本书就配了作者的一些画作,构图和笔法都很见功底,作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活到老学到老的旺盛求知欲和极强的学习能力可见一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富有深度与广度的学习,提升了作者的涵养,增长了作者的才干,让作者进德修业,使作者与时俱进,为其从政履职、开拓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很多方面都能推陈出新,工作往往举重若轻、“出奇制胜”。《“愚公后代”改行》一文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学识底蕴下的睿智:“一次乘车去平阴,看到本来身披绿装的山,被挖得千疮百孔,心情沉重,突然问身旁的玉堂同志:‘你知道愚公是哪里人吗?’他说:‘大概是河南人吧?真说不准。’我又问:‘愚公的后代现在何处?’大家愕然。我说:‘愚公是河南济源人,他的后代有的可能迁来济南,继承遗志,多年来还在挖山不止!’”用幽默的话语批评了破坏生态的行为,“愚公后代”这一说法让下级深受震动,促进了整改。对学习的重视,不仅让作者对曾经主管的党风廉政建设,对其曾经主政的山东、武汉等地的改革发展稳定有了高度系统化的理性思考,更让作者对教育事业满怀热情、倾尽全力。如《三请潘际銮》一文,作者就回忆起在江西工作时期,三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潘际銮教授,担任新南昌大学的首任校长。《组建新山大》一文,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教育情”。

持之以恒地大量阅读和切己体察,不仅让作者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洞幽烛远,还让本书充满了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古希腊文明撷秀》《又到黄河入海口》《董子园随想》《康熙看长城》《泰山精神》《村庄文化》等都反映出作者高雅的人文情趣和深刻的人文哲思。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读《闲来笔潭》,不仅让人感佩作者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其学以养德、学以致用的理念与践行,更令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尼采说过:“谁若用心血和格言写作,那么他的文章将不是被人阅读,而是被人记诵。”该书是作者作为领导人的现身说法,是一位古稀老人的人生智慧,是一位长者的细语叮咛、谆谆教诲,是用心血、心力写就的厚重之作,可励志、可养心,可敦品、可益智,必将为人所记诵。

位列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也非常重学,他有句至理名言:“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作者在学习方面作出了榜样,同时对后来者寄予厚望,他说:“你们年轻,更要多读书。”希望我们都来读读这本书,接受作者重学、勤学、恒学之风的熏陶,将学习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自己、为国家、为未来修身储能、修业储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