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路声宇
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沈阳 110166
推广低碳绿色理念下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是提升建筑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低碳绿色建筑示范,鼓励低碳绿色建筑发展,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关规范标准和补贴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
高速公路服务区低碳绿色理念下建筑应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被动式节能技术为主,通过建筑设计手法,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对场地的资源加以利用,其技术要点主要如下。①合理设计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朝向、建筑间距,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②在室外场地及停车区域增加绿化,改善室外环境;③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朝向,合理降低建筑的体形系数,设置适当的遮阳设施;④采取合理措施合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⑤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建筑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从而达到基本零能耗[1]。
低碳绿色理念下建筑首先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重视,应充分保护或修复场地的生态环境并合理进行建筑设计,保护及利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增加场地绿化,设置雨水回收设施等。高速公路服务区一般位于郊区开敞地段,周边无遮挡,日照条件较好,场地布局灵活性较大。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保护场地生态环境,结合高速公路主线、场地周边条件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减少土方;应重点关注停车场的布置,打破以往全部硬化的布置模式,尽可能增加场地绿化,改善场地微气候,提高绿化率。场地内硬质路面可采用透水路面、植草砖等可渗透路面,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如江广高速正谊服务区设计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北区原有鱼塘,将场地中的水体引入内街,浓厚的商业氛围与水的灵动相得益彰。在滨水绿带中设置生物滞留池,处理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源;景观水体及屋面的雨水经过处理,可用于服务区的道路冲洗和绿化浇灌,既减少了对场地的破坏,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景观,改善了场地生态环境。
低碳绿色理念下高速公路服务区应根据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
(1)建筑平面布局。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因其服务的特殊性,场地一般较大,综合楼一般采用集中式建筑布局,体形系数较小,朝向尽量选择南北朝向,建筑造刑要素应简约,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2)节能与能源利用。围护结构一直是低能耗可持续建筑的关注重点之一,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构造做法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热工性能。如夏热冬冷地区为例,主要考虑夏季隔热兼顾冬季部分采暖,外墙外饰面宜采用浅色饰面,采用A级保温材料。屋面隔热可设置双层通风屋面等。窗框必须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一般采用6mm高透光LOW-E+12mm空气+6mm透明隔热金属窗。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设计时首先应考虑自然采光窗的布置,也可适当采用光导照明系统,在服务区带有一定的经营性质的场所、暗走道及公共厕所等场所,导入太阳光照明,运营后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苏省在漂马高速、阜建高速、锡通高速房建中均设置了光导照明系统,效果良好。同时,采用节能刑电气设备及节能照明光源。根据服务区功能特点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2]。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服务区应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地面以上的生活污、废水排水宜采用重力流系统,有条件的直接排至室外管网。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利用可再生能源或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水供应热源。采用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服务区场地将新刑海绵材料一体化生态多孔纤维棉智能系统埋设于道路、停车位周围绿化内。通过一体化态多孔纤维棉智能系统处理,真正起到雨时蓄水、旱时补水的海绵化设计效果[3]。
服务区为人员密集场所,应保证室内健康舒适的环境。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平面形式、建筑朝向、自然通风采光、遮阳等措施,使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舒适区域。
平面布局中应避免主要功能房间夏季受强烈太阳辐射影响,主要功能空间宜为南北向,东、西朝向宜设置为辅助功能空间。同时控制建筑窗墙比,特别避免东西向大面积开窗。合理设置建筑遮阳形式,充分利用建筑挑檐、外挑外廊、阳台、底部架空等部位,优化自遮阳设计。
为达到低能耗建筑运营效果,建筑应进行智能化设计。高速公路服务区智能化设计主要包括建筑智能化应用系统、可感知的可视化智慧照明系统等几方面。服务区结合未来高速的设计理念,以内部管理网络化和对外服务智能化为目标,以服务区日常管理和公众出行服务为核心,打造基于统一技术标准的资源集中管理、数据融合共享、业务线上办理、服务个性化的一体化管理平台,从而打造智慧服务区。
坚持被动式节能技术为主、主动式节能技术为辅、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低碳绿色理念下建筑的基本路线。低碳绿色理念下建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项目的发展迫在眉睫,而因其特殊性,社会对这类建筑重视性不强,缺乏相应的政策及产业支撑,成功案例少之又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