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4-04-25

程国庆 吴志锋 陆磊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为阶段性发展提明正确的方向,而科持创新则成为战略实施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城镇化建设的规律、需求及实现路径,对于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1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三化” 协同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是改变现状的重要方式,必须要充分调动智力、知识及人才优势,加强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新产业的技术服务力度,真正将服务业作为领域发展新的增长点,使城镇相关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从质量、总量、效益、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使新型城镇化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助力。

2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城镇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建筑节能、高效转化、资源回收等技术,逐渐控制生态污染的持续恶化,提高资源管理使用效率。全面加强环保技术研究,依托生态保护、监测、修复等能力全面应对气候变化。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构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食品健康安全工程管理力度,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的全面融合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有效互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融合,从而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场深度的产业革命,不仅涉及到观念转变和资源配置,还能够对重大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转移剩余人口,对于管理体系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措施手段解决好战略定位问题,为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1]。

如今,国内科技创新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持还存在差距,集中表现为城镇化发展科技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产业融合不好等等,反馈在制度机制上则更为明显,如政府部门间协调沟通不足,产业规划无法形成体系;制度标准建设滞后,对新型城镇化无法有效规范;科技产业化示范作用较差,整体推进力度不足等等,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正与克服。

3 通过标准等政策的制定和应用来引导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标准,部分机制仍然停留在指导层面;激励性政策缺失,无法对现有的产业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政策性支持相对滞后,无法为绿色建筑、产品及新能源开发提供助力。因而,必须要加大规范性、强制性制度标准建设,加大新技能应用的指导与补贴力度,及时构建符合城镇化发展的节能标准。

4 进一步推动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引导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行大量的试点示范工作,在科技产业化发展上进行大量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应用经验及效果,但从试点规模与整体辐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科技产业化的示范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采取专项行动方式,产生“直线推动” 效果。一是选择差异化开发主题。以创新城市、高新区、实验区及农业科技园等做为试点选择目标,全面加强生态园区建设,如信息网络应用示范、生态宜居科技示范、新能源应有示范、资源综合利用示范等。依托科技创新进行产业试点,逐渐形成科技主导发展模式。二是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如“低碳世博”、“绿色奥运” 等,能够更好的控制污染,推动节能减排,让绿色产业成为新的驱动引擎,不断培育科技创新理念。三是根据城市格局设计试点。如城市群、都市区及散状城市等,不同的发展和分布特征要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确保试点经验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

科技创新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发展助力,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理清思路。如根据新型城镇新趋势、新需求,构建资源对接纽带,将周边的资源要素形成体系,实现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资金链联结在一起,形成资源发展优势。加强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不断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势配置,推动城乡产业的梯度升级与资源联动,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主导力量。

5 重视和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入科技创新内核,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才是关键,以《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哦指引,为城镇化发展培育各类人才。首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选择“订单式” 定向培养模式,按照“由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培养方法,最大限度为农村培养和保留人才,让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重要支撑。其次,科技创新项目牵引。科技创新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国家可以通过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创新项目作为牵引,实现人才的分流与引流,让人才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最后,重视优化实践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人才多元化发展,不仅要有基础性建设与管理人才,还要有大量的实践型人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实践体系发展[3]。

6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作为选题,对当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望能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