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北困局』及其破解思路初探

时间:2024-04-23

■ 李志勇


『北困局』及其破解思路初探

■ 李志勇

所谓“河北困局”,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与东部沿海其他省份逐步拉开差距,人均GDP居于东部地区末位,甚至低于某些中西部省份,省内核心市县在全国排名也比较靠后,呈现出所谓“东部区位、中部水平”的局面。客观认识河北的发展差距,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尝试探索进一步推动河北科学发展的对策,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河北困局”的主要表现

第一,作为东部省份,我省发展程度接近中部,主要经济指标居东部省份后列。我省的GDP总量与发达省份差距不断拉大,在全国占比大体保持在5%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没有明显提升;人均GDP居东部沿海地区末位,落后于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90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低,2009年我省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5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89元。

第二,作为经济大省,大而不强,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断裂。从产业发展阶段看,我省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重二轻三”、“重重轻轻”特征明显,产业链条不完整,未能向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轻工业、服务业延伸。2000~2008 年,我省第二产业比重由49.9%上升至54.2%,第三产业比重则由33.8%下降至33.2%,呈逆向发展趋势。2009年服务业仍低于全国7.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轻重比例失衡。2002~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个数由665上升至944,增加279个;轻工业企业个数由382上升至396,仅增加14个。

第三,作为资源大省,经济增长过分依赖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效益不高。我省是资源总量较大省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除铁矿石、石油、磷矿石外,大部分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经济增长方式粗放,2009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居全国第23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居全国第24位;单位GDP电耗居全国第28位,比2008年下降4个位次。粗放的增长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效益较差。2009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8.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居第26位。2009年河北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例为6.26%,全国倒数第三,而同期前三名的北京、上海、云南分别为17.08%、17.04%、11.31%。

第四,“三驾马车”比例失衡,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净出口占比偏低,内生动力不足。(1)投资消费比例失衡,消费占比偏低,消费需求不足。从1990年到2007年,最终消费率从57.89%下降到43.31%,低于全国的48.6%;资本形成率从37.34%上升至47.81%,高于全国的43.5%。(2)我省城乡居民低消费、高储蓄,居民消费不足。2009年我省人均居民消费支出7193元,居全国第17位。2009年底我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551.1亿元,居全国第7位。(3)外需和内需结构失衡,过度依赖内需,经济开放程度不高。进出口总额在东部沿海省市居末位。

第五,市场主体数量少,实力差,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关键要素不足,城市化水平低,发展平台不完善。市场主体不够多,国企不活,民企不强,企业实力弱。支撑企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教育等核心要素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金融服务滞后,企业发展受金融瓶颈制约;城镇化滞后,城市的竞争力不强,带动经济发展能力不强。2009年,我省城镇化水平为43.3%,在沿海省市倒数第二,比全国低3.29个百分点。

第六,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发展差距特别是地区差距大。各市经济发展差距大,省内经济布局不平衡。2009年唐山、石家庄两市GDP总量相当于保定等7市之和,其中唐山是衡水的5.8倍;唐山人均GDP是衡水的3.44倍。

二、“河北困局”的成因

第一,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形成“河北困局”的深层次原因。“河北困局”从根本上说,是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以传统小农意识、历史上形成的畿辅心态为主要内容的“河北心态”所致。表现为:怠惰因循,安于现状,做事激情不足;依附依赖,“等靠要”惯性较强,主体意识不足;封闭保守,以我为本,开放意识不足;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创新意识不足;求稳怕变,怕担风险,责任意识不足;重官轻商,唯上唯书,市场意识不足。

第二,特殊的地理区位是形成“河北困局”的客观原因。(1)河北地处京畿之地,承担特殊重要的使命,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有限资源保障京津发展,环京津地区在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方面受到诸多没有补偿的限制。(2)京津冀发展水平的落差,导致河北生产要素流失严重。(3)中心地带的缺失造成河北的地缘分割,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份认同的隔阂,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力。政治中心的频繁迁移导致资源分散,凝聚力弱。

第三,政务环境的相关因素是形成“河北困局”的重要原因。表现为:行政理念落后,服务力较弱;工作被动应付,执行力较弱;发展思路缺乏清晰性、一贯性;机构庞大臃肿,财政负担重。

三、破解“河北困局”的初步思路

第一,准确把握我省“环京津”这一最大的地域优势,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推动河北崛起,破解“环城洼地困局”。破除长期以来把“环京津”视为河北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的陈旧观念,克服抱怨、观望心态,依托京津而不依赖、依附京津,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实现与京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1)视京津为河北最大的市场。学习山东寿光等地经验,发展特色农业,在京津农产品市场增加河北份额,打造河北品牌;在环京津市县进一步发展休闲旅游业,发展面向京津就业的职业教育,为京津提供优质休闲旅游服务、高素质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2)视京津为高端生产要素来源地。借鉴江苏昆山市依靠大上海发展自己的经验,以我省环首都经济圈为窗口,吸纳京津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同时,借助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吸引战略投资者,优化我省发展的要素组合。(3)实现与京津产业的对接,在对接过程中减小我省相关地区与京津产业、技术的落差。

第二,紧紧围绕打造沿海隆起带,在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形成中发展自己,破解“沿海洼地困局”。加快生产要素在秦唐沧地区聚集,推动我省沿海经济带的隆起。同时,借助国家发展海洋经济良机,加速渔业、沿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我省沿海隆起带的崛起,要与天津沿海地区的经济连为一体,也要着眼于加强与山东和辽宁的对接。

第三,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干部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破解“发展环境困局”。政务环境不良是制约河北发展,形成“两个洼地”的重要原因,也是走出“河北困局”的重中之重。(1)改善投资创业的政策环境。在土地价格等方面给予比京津更为优惠的政策,对投资者给予更为周到、有效的政府服务,对引进的人才、技术给予更大的支持。(2)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完善投融资体系。借鉴重庆“八大投”经验,在做强国有企业,保证国有资本增值的同时,以足够的财力为基础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3)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4)适时合并县级行政单位,改变我省县多县小县弱的局面。

第四,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机制创新,下大气力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和问题,破解“维稳困局”。鉴于我省的特殊省情,不少地方信访稳定压力巨大,基层在维稳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精力,不能集中精力推动发展。笔者发现,基层处理的不少问题属全国性、全省性问题,由于缺乏政策依据、资金困难等方面原因,县、乡基层党委、政府无力解决。建议对此类问题开展全省性的专题调研,摸清底数,把握诉求,分类制定指导意见,在更高层面上统筹协调解决问题,以减轻基层压力,让基层腾出更多的精力推进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

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研究》〔批准号:HB2009G0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赵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