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时间:2024-04-23

■贾建芳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贾建芳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攻坚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这项工程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这是深入研究、全面领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关于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战略部署得出来的结论。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不断增强物质基础,这有赖于发展尤其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并且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重要保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维护社会公民的平等权益,注重人文关怀,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执政党和政府来说,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目的、主体和动力。因此,财富和生产财富的能力的增长,不是发展追求的最终目的。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成果需要及时地转化为人民的福利,并为人民所共享。只有这样,发展才有可持续的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其中包括经济拉动结构。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增长率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消费拉动明显不足,因而积累了较多较严重的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要求把更多的财力和资源用于与人的需求和发展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主要是用于就业、收入、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同时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这就要求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预算支出和相关政策措施上都要切实作出调整。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增加消费需求和消费拉动的过程。要让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动力,从而保障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社会建设是社会共同体的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创新社会体制、整合社会价值等方面。整体推进社会建设,可以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而不只是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发展,而不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凸显。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建设全局的重点环节,而且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点。因此,必须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建议》关于社会建设的要求与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建议》突出强调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社会建设要明显加强,主要目标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各方面的建设,深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建议》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社会建设的任务。如第一部分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七部分阐明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问题。第三部分提出“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九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强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第十一部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等等。

社会建设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可能单项推进。开展社会建设必须深入领会《建议》的这些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关键

社会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增进人的快乐幸福,同时,避免各种社会矛盾走向对抗和冲突,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现阶段,社会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在新起点上,人民的新期待主要是物价降、收入增、房价低、牛市强、利好多、监管严、教育公平、就业轻松、医保加速、社保完善、节能减排、天蓝水清、用得放心、吃得安全等等。不断满足人民的这些新期待,需要我们找准着眼点、切入点、着力点,群策群力、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完成《建议》中的各项任务。

这个着眼点、切入点、着力点,应当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社会心理上看,千百年来国民的基本心态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人们的心态基本上是“既患寡更患不公”。人们固然期待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但显然更期待社会公平正义。一些人的紧张、焦虑、困惑、迷茫、苦闷、烦恼、痛苦、悲观、厌世、愤怒、失望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大量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往往不是因为人们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恰恰是因为社会某些方面的不公平不正义。从理论上看,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的根本尺度。公平是合理配置(或者分配)利益的规则,意味着不偏不倚,没有偏私。正义是判断行为是否符合规则的标准和尺度,是指行为的正当性和合道义。社会公平正义主要包括保证基本权利、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社会调剂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一些利益不平衡现象,如有些群体受益越来越多,而有些群体受益相对少甚至被剥夺利益,造成“农民工二代”、“贫二代”与“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固化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各种社会体制还不能把公平正义的四项原则很好地体现出来,真正由全体人民共担发展代价、共享发展成果。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改革的深化、发展的科学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通过一系列制度、体制的完善来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建议》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二五”时期当然要继续着眼于此,着力于此。

根据《建议》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以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现阶段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主要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些“亮点”尤其是两个“同步”受到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普遍的期待。两个“同步”既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宗旨,又体现了党和政府着力解决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城乡居民之间、区域之间等方面收入差距过大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的决心和思路,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步骤。如果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会让目前的许多低收入者、贫困者和弱势人群得到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得到大幅提高。这样,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就会逐步由目前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或“金字塔型”或“倒丁字型”向比较合理的“橄榄型”转变,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以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张立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