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回顾与前瞻

时间:2024-04-23

■ 李志斐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回顾与前瞻

■ 李志斐

“远亲不如近邻”,作为亚太大国,周边外交在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2002年,十六大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确定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方针。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再次强调贯彻这一外交方针的必要性。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的指导下,中国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构筑了整体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面对目前周边地区存有的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仍将是中国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与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的指导原则。

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作为世界上拥有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数量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15个。这些周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文化、民族和宗教多元。在历史上,中国与很多邻国发生过战争纠纷或冲突,迄今为止仍有一些边界或领土问题未得到解决。同时,中国周边还是世界主要大国利益交会之地。因此,如何处理周边关系,是中国能否构建稳定与和谐周边安全环境、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正是中国面对复杂地缘环境,根据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平外交政策与合作共赢实践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时首次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成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核心内容。其中,“睦邻”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共同构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是积极维护本地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的地区环境。“富邻”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往来,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实现与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自此,中国的周边外交实现了方针和政策的统一,意味着“中国正在把自己的利益同周边国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发展”。

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积极倡行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政策,全面推动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增信释疑与互利合作,构筑了整体稳定与和谐的周边关系和周边安全环境。

1.东北亚地区

在中日关系方面,自1998年中日双方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总体上保持了深入发展态势。在中韩关系方面,中韩1998年建立了“面向21世纪中韩合作伙伴关系”,并于2008年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中日韩合作方面,中日韩三国自1997年启动了“10+3”合作机制后,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合作迅速开展。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实现制度化,2009年发表的《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将三国合作关系推向新阶段。

2.东南亚地区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10+1”、“10+3”、“10+6”的基础上展开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在经贸领域,中国与东盟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积极支持和参与包括东盟东部增长区、东西走廊计划和印支三国的“增长三角”在内的次区域合作。在政治互信和领土争端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就后续行动初步达成共识;与越南签署了陆地边界条约,解决了北部湾划分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机制建设,与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建立多层次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

3.南亚地区

中国积极推动与印度关系和平发展,1996年与印度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将其提升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合作也进一步深化。2003年,中巴签订《中巴关于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宣言》,2005年,签订《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选择首访中国时,双方同意深化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此外,中国与南盟的关系发展迅速,2006年,南盟正式接纳中国为观察员。

4.中亚地区

中国一直保持与俄罗斯关系的稳定深入发展,双方在1996年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005年和2008年,双方相继发表《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双边关系也发展良好,在其共同努力下,“上海五国”发展成“上海合作组织”,并由最初的反恐合作发展到经贸、科技和人文合作。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整体稳定已经证明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和中国崛起所导致的周边国家认知误差等因素的存在,中国的周边安全仍然面临变数和挑战。面对这些变数和挑战,中国如何在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同时,以灵活、务实的外交行为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或业已发生的动荡,来平衡来自于地区内部与外部的战略压力,这是中国外交决策者亟需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1.“动荡曲线”贯穿中国周边

中国东北面:朝核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朝核危机发生后,朝鲜半岛局势就一直“满天阴霾”。随着朝鲜2009年核导弹试验的落幕,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直至2010年11月朝韩互射炮弹交火。虽然中国积极斡旋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呼吁重开“六方会谈”,但美韩日等国的强硬态度使半岛内部的尖锐对峙状态“居高不下”。

中国东南面:南海问题与钓鱼岛主权之争。周边国家在强化对已占岛礁及海域实施军事管控的同时,又加紧了“主权”宣示和资源的开发与掠夺,尤其是美国将介入南海问题和“将钓鱼岛列入《日美安保条约》”的明确表态,更让这些“强占国”感觉“如虎添翼”。无论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南海问题,还是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东海海域上的争议,短期难以解决。

中国北部与西北部: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积蓄力量,并不时制造新的恐怖袭击事件。尤其是中亚地区“三股势力”与中国新疆境内外的“东突”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已对新疆的稳定和中国的统一构成现实威胁。

中国西南面:印巴关系总体对立关系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缓解,尤其是美国现在拉拢印度,不断提升美印关系,更为印巴关系发展增添变数。阿富汗局势不稳,战后重建问题重重,反恐形势严峻而复杂。

2.美国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牵制中国力度增强

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不是中国的邻国,但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通过在亚太地区构筑的军事联盟体系,使其获得对亚太安全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所以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大国。多年来,美国对中国一直奉行“接触加遏制”的基本思路。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宣布实施“重返亚洲”,高调宣称要做“亚洲的领导者”。美国除了重申美日、美韩等军事同盟的重要性外,还派遣国务卿希拉里密集访问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和韩国等国,深化与越南安全合作内容,与印尼恢复特种部队合作,明确表态希望印度发挥更大作用,支持印度东进战略,提升美印关系。从2010年初开始,美国频繁与日本、韩国等国合作在南海、东海和黄海等海域举行以反恐、搜救、反潜和夺岛等科目为重点的军事演习,针对性强且规模不断扩大。虽然美国一再表示重返亚洲不是针对中国,但客观现实是美国正在利用一切周边因素向中国施压,希望利用周边国家牵制中国。

3.周边国家对中国认知误差的存在

虽然中国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很多周边国家认为,中国是一个正在朝世界级大国迈进的崛起国家,中国的最终目的是成为第二个美国。很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除了把西藏、台湾当做中国核心利益外,2010年还宣布南中国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是中国发生的最大转变;中国对“天安号”事件的态度和朝鲜双边关系的提升,会让韩国认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朝鲜半岛统一最大的障碍。所以,中国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差异,会刺激中国周边国家认为自身需要引进美国来“平衡”中国,会更加坚定地选择依靠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体系,而这会使中国的周边形势变得更为复杂。

结语

长期以来,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推动在政治上的和睦相处、经济上的互利合作、安全上的互信协作、文化上的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和谐地区环境的维护与构建。虽然中国仍面临着来自周边地区的冲突威胁与战略制衡压力,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正在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使用高超的外交智慧和理性的外交手段,内化“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坚持在接触沟通中深化理解,在相互借鉴中谋求发展,在尊重差异中增进和谐的外交思路,为自身的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地区环境。

(责编/赵哲)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