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靠微短剧“翻身”的演员们

时间:2024-04-23

孙雅兰

这两年,大量混迹横店多年的无名演员靠微短剧翻了身,他们终于有了挑选剧本和角色的权利,然而,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更靠近影视圈了……

微短剧演员的“自我修养”

“我进入影视行业8年了,第一次接触微短剧的时候,突然开始怀疑自己,是我太长时间没拍戏了吗?好像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张震在录音室忙了一上午,为自己参演的作品配音,录完嗓子就哑了。她是最早一批涉足微短剧的演员之一。从2022年9月到现在,她最忙的时候一个月能演四五部,在横店的片约很少断档,八千元一天的片酬也是一般演员的两三倍。

站在片场,她首先感受到的是快速运转的节奏,无论哪个环节,都至少快过传统影视剧一倍的时间。演员进入任何状态或情绪都要快,说台词也要快,只需要调动夸张的动作或表情,目的是让观众一眼看出人物标签化的性格。一个微短剧演员的“自我修养”通常是快速入戏和出戏的能力。将时间一再压缩,是微短剧片场的最高准则。

微短剧的表演方式,对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张震的方法是逼迫自己建立表演时的信念感,尤其是演战神题材时。张震演过女战神,每次熟悉台词前,她都要不停给自己打气“我是战神,我是战神”,这样她才能念出那些又狂又拽的台词,淡然接受所有人在自己面前磕头、下跪的场面,“否则很多台词根本说不出口,自己都觉得尴尬”。

张震回忆自己以前参演影视剧,拿到剧本后需要认真分析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人物心理等,甚至提前一个月进行剧本围读、进组训练,在片场还要经常跟导演或摄影师沟通。轮到演微短剧时,只能是导演让她干什么就干什么,导演指令以外的自我发挥都属于多余。但张震并不敢全然信任导演,许多拍摄微短剧的导演都是新手,以前多在传统影视剧组担任副导演、灯光师、演员或美术,甚至是从婚纱摄影、宣传片导演转过来的。她搭戏的对象也跟从前大不一样,短视频达人、信息流广告演员、纯素人,有些是带资进组,有些是资方的裙带关系,“他们连台词都说不清楚”。

现在的横店已经很少能见到影视剧组开机,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竖屏微短剧,专业影视人纷纷转战竖屏,其中也包括大量像张震这样的在横店求生的演员,他们大多以配角、特约演员、群众演员的身份辗转影视圈多年,微短剧使他们摇身一变升为主角,有了源源不断的片约。

新人也不缺通告。努尔在2023年1月来到横店,出演微短剧之前,他的全部行业经验仅限于群演。努尔来自新疆,浓眉大眼、棱角分明,身高也接近一米八,这为他赢得了机会。最初的一次,是他去朋友的微短剧剧组探班,剧组的导演和制片人相中了他,鼓励他出来拍微短剧,并承诺要将他培养成男主角。尽管努尔从未受过任何科班训练,在此之前甚少有演戏的经验,台词功底更加棘手,但没人介意。有时候,努尔还很羡慕一些爆款演员一部剧的片酬能达到两三万,而他只有一万。

出生于1998年的徐艺真和大她一岁的搭档孙樾,两人频繁以配对搭档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微短剧中,相似的剧情和固定的阵容可能会让普通观众晕头转向,但这也是演员以量取胜的方式。制片人惠祥意曾与徐艺真合作过一部微短剧,此后他只要一跟投资方聊项目,对方都会流露出只想找爆款演员、爆款团队的意愿,惠祥意认为这多少有些盲目,“现在微短剧的资方90%都是圈外人,只认爆款团队,从来没人去研究他们为什么能火,其实完全可以复制的”。

投资方对爆款演员的依赖,意味着传统影视剧演员入局微短剧没有太大优势。可以说,竖屏主动与横屏划清了界限,分界的标准是流量与数据。张震就曾经推荐过一个朋友拍微短剧,对方经常出演电视剧中的男二、男三号。等到张震把资料推给片方,换来的却是一句质疑:“他演过爆款微短剧吗?”

“没人把它当成艺术搞”

张震记得,自己刚开始接微短剧时,身边认识的演员没有多少愿意跟风的。作为横店最早一波入局微短剧的演员,张震承认自己吃尽了红利,与她同一时期入局的几位演员都是如此,从来不愁没戏拍,“每个人起码不下10部爆款”。

张震接演的角色都是女一号,但她并不将其视为打开事业运途的一扇窗户,“竖屏出不了作品,微短剧不能叫作品,只能算是对我职业能力的一种考验”。她所指的考验,听起来更像是在耐力上逼近极限。初期,张震接拍的大多是战神题材,平均3-5天拍完一部,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张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有挑不完的剧本和角色。演得多了,张震开始体味到其中的副作用——拍戏拍麻了。

演员安钦夫管拍微短剧叫“下海”。安钦夫从拍儿童剧和喜剧开始出道,入行已经10年。一开始,他对微短剧充满抗拒。从去年3月开始,不停有人邀请他拍微短剧,他纠结了半年,直到发现很难再接到影视剧项目,便鼓足勇气“下海了”。安钦夫于是从2023年9月开始拍微短剧,一共参演过5部微短剧,拿到的全都是男一号。“把我的心气都养高了,我都已经干了自己不喜欢的事,还去演配角吗?没必要。”只是做男主的代价是比其他演员辛苦得多,拍戏过程中,安钦夫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随着微短剧市场急速增长,对演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横店开始出现抢演员的局面。安钦夫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影视项目在北京建组和面试演员,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横店的微短剧剧组为了节省经费,大多会选择在横店片场挑选演员。很多演员专门搬来横店住下,就是为了提高接戏的效率。安钦夫的第5部微短剧就是这样定下的。

短短3个月里,安钦夫观察到专业影视人纷纷拥入,服化道也越来越讲究,但剧本仍然和传统影视剧相去甚远,他认为这是由微短剧的基因所决定的。微短剧的基本逻辑是一分钟一集,动辄拍至100集,每一集最重要的是“埋钩子”,吸引人往下看,再怎么变化,也很难呈现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完整的心路历程,这就决定了微短剧的人物普遍脸谱化、模式化、标签化,一个剧里的人物改个名字就可以拍成另一部剧了,甚至不同剧的剧名都很相似。“别说我了,包括导演、制片团队,他们都门儿清,拍这个东西就是为了生存,没人把它当艺术搞。”

微短剧未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张震心里没底。去年,张震接演了优酷的首部自制微短剧,虽然她很满意其专业的剧本和团队,但仍然掩藏不住内心的担忧,“专业影视人下沉到微短剧,不一定能作出爆款”。她跟记者提了几个微短剧观众爱看的元素,呼来呼去的巴掌、动辄下跪的人马、开着豪车的少爷等,主打一个爽感。如果要再进一步研究规律,只能看概率,“靠命、靠运气”。

听说横屏影视剧并不认可微短剧演员,安钦夫担心对自己的演艺事业造成负面影响,他甚至不好意思像以前那样,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更新剧组的花絮,并且要求剧组不要在演职员表中露出自己的名字。有时候,他和其他业内人士聊起,都认为微短劇的风口最多持续到今年下半年,就像当年网络大电影 的发展轨迹一样,迎来内容监管的同时也将告别野蛮生长的势头,“大家都在赶最后一波风口,再挣一波钱”。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