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热河生物群:上亿年前物种起源的秘密

时间:2024-04-23

周忠和

1923年,在中国辽宁省西部,一个巨大的化石宝库——热河生物群横空出世,震惊世人。热河生物群是如何被发现的?100年来,它为我们揭开了哪些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秘密?

这个“化石宝库”是如何被发现的

什么是热河生物群?它是约1.4亿年前至2亿年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古老生物群。因为这个生物群保存了许多精美的化石,为我们研究地球历史上许多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化石宝库”。它也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

那么,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这是一个由鱼类化石引发的故事。狼鳍鱼化石可能是热河生物群中最早被认识的鱼化石,因为它在当地很常见。历史上有两位清朝皇帝都与这种鱼化石有渊源。一个是康熙皇帝,他在《康熙几暇格物编:石鱼篇》里,记述了在辽宁西部发现鱼化石的经过,并且让人把化石制作成一台观砚。另一个是乾隆皇帝。据说,乾隆皇帝在巡游中经常看见鱼化石,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御制鱼石屏歌》,其中写道:“水退鱼存僵淤泥,岁久土变石理宜。试看易剖片片披,宛然藻潜还浪吹。”

实际上,辽西地区的老百姓也经常见到鱼化石。笔者曾去过一个地方,当地的小山包就叫鱼石梁,显然和鱼化石有关。

1920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的邀请,美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来到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中国最早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大都出自他的门下。1923年,他来到辽宁凌源地区研究化石和地层。他首先提出了“热河系”的概念,那是专指凌源地区含化石的地层。193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概念。当时的热河省辖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1962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在热河动物群的基础上又命名了“热河生物群”。也就是说,热河生物群包括热河动物群和热河植物群。

热河生物群生活的时期属于中生代,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是海洋,而亚洲东部地区抬升为陆地,因北半球气候湿润形成了陆地生物的大爆发,那是我国辽西地区生物物种空前繁荣的时代。当时,辽西的环境可以说是地球生物的天堂,热河生物群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有淡水湖泊,而且森林茂盛。

那么,这片区域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大量生物突然集体死亡并被迅速埋葬?这些精美的化石是如何形成并被保存下来的呢?这其实和火山活动有密切的关联。火山喷发后,形成了碎屑流,导致生物瞬间死亡,并且被埋藏下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发现的化石都保存在与火山灰互存的沉积物里。但也有一些谜团,比如鸟类、翼龙这些飞行的动物为什么会被完整地保存,甚至软组织都被保存下来,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答案。

破解三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在热河生物群时期,陆地的生态系统和我们今天熟悉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热河生物群是理解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一把钥匙,它是现代陆地生态系统雏形出现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对热河生物群的研究中,我们初步破解了三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第一个是被子植物的发现。达尔文曾经对被子植物在白垩纪晚期的突然出现感到非常费解,有人把它称为“达尔文的讨厌之谜”。但是现在看来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缺少化石证据,而这些化石证据在热河生物群里得到了很好的弥补。

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和种子,被子植物却拥有花和果实。之前普遍认为,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的时代,新生代之后才出现了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热河生物群处在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晚期,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许多特别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億多年前,热河植物群中占据主导的仍是裸子植物,就像我们把中生代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或者恐龙时代一样。到了新生代以后,哺乳动物替代了恐龙,在植物中是被子植物替代了裸子植物。虽然热河植物群仍然是裸子植物占据主导,但是,这里发现了最古老的开花植物,被誉为“中华第一朵花”。早期被子植物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现代陆地生态系统在那个时期已经有了最早的开始。

第二个被破解的科学问题是我们中耳内的听小骨是从哪里来的,这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案例。听小骨是指哺乳动物也包括人类的听小骨。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里有3块听小骨,分别是镫骨、砧骨和锤骨。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听小骨是其中最小的3块,它对我们的听觉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有3块听小骨,而爬行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只有1块听小骨,为什么1块听小骨后来变成了3块?我们通过比较解剖发现,哺乳动物的镫骨和耳柱骨是从爬行动物继承而来,锤骨实际上来自爬行动物的下颌,砧骨是来自于爬行动物上颌的一种关节,叫方骨。也就是说,哺乳动物作为听觉器官的3块听小骨,实际上有2块来自咀嚼器官。进化就是这样,并不是平白无故地创造了一个新的结构,而是在原有的旧机体的基础上不断进化而逐渐形成的。

第三个问题是鸟类是如何从恐龙起源的。过去一般认为,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蜥蜴、蛇、龟、鳄都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爬行动物,但是显然,这些爬行动物和现生鸟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古生物学研究就是要发现一个接一个的过渡类型,尽可能把生命演化中的细节补充完整,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最早在科学假说中就有这种说法。而第一位写出科学论文,提出鸟类是从恐龙起源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他是达尔文进化论最主要的支持者。他在1868年发表了这篇论文。现生鸟类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有羽毛,过去认为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对于现生动物来说这种说法依然成立。但是,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化石中,恐怕就不一定准确了。为什么呢?因为在热河生物群中,我们发现了长羽毛的恐龙。第一件发现的长羽毛的恐龙叫中华龙鸟,它身上是一种绒羽状的羽毛,大家不确定这种毛发——貌似不分叉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的羽毛。后来又发现了更多长羽毛的恐龙化石。2003年《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介绍了一种叫顾氏小盗龙的恐龙,它身上不仅有真正分叉的羽毛,而且发现它的前肢和后肢都保留了一些羽毛。有人说它是一种四翼飞行或者滑翔飞行的动物。曾经有学者认为,这些所谓的原始羽毛可能是一种皮下纤维。但是,2010年的时候,中外学者第一次在恐龙的羽毛中发现了颜色的证据。也就是说,通过显微电镜,我们发现了中华龙鸟的原始色素体,从而使我们从科学上复原了羽毛的颜色。这些证据表明,中华龙鸟的原始羽毛确实和现代鸟类的羽毛是同源的。最近,我们还发现孔子鸟(一种古鸟属,化石遗迹在热河发现,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1亿年前)的羽毛里有一种中空的结构。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可以从宏观、微观甚至分子层面了解鸟类是如何从恐龙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

热河生物群只是我国众多化石宝库的一个代表。从前寒武纪到寒武纪、中生代、新生代,再到第四纪的人类化石,中国有很多重要的化石地点。美国《科学》杂志曾在2001年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古生物学专题,题目就叫“精美的中国化石:为生命史书增添了新的篇章”,充分显示了几十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摘自《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