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刘一凡
罗盛教,湖南新化人,1951年4月入朝作战,1952年1月2日因抢救朝鲜落水少年英勇牺牲,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但当年,罗盛教牺牲最初曾被定性为“溺亡事故”……
重新调查“溺亡事故”
1952年1月初的一天,志愿军第四十七军141师师长叶建民检查完工作回到师部,看见师部门口围满了朝鲜老乡,他们的表情又激动又悲痛。原来,本师侦察连有名叫罗盛教的战士,为救朝鲜少年溺水身亡。这些朝鲜老乡到师部来是为罗盛教请功的。
叶建民忽然想起刚看到过的一份事故通报,通报内容正是罗盛教的“意外溺亡”。但眼前有这么多的朝鲜老乡来到师部要为罗盛教请功,可见通报中所述罗盛教“意外溺亡”,并不是一起普通事故。
叶建民马上派人把相关科室的两位科长找来,问他们是否知道此事,得到的答复是罗盛教确实是掉进河里溺水身亡。按照规定,师里已经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到军里,并在各团作了事故通报。
原来,志愿军连队里有两种表格,一种是“战斗减员”登记表,填写作战过程中伤亡、失踪人员,牺牲者属于革命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另一种是“非战斗减员”登记表,用来上报事故伤亡和病故者。罗盛教就是作为第二种情况上报的。叶建民认为,如果救人事迹被上报为“事故伤亡”,不但无法向广大朝鲜群众交代,更对不起英雄的在天之灵。叶建民决定要对此次“溺亡事故”重新进行调查。
罗盛教牺牲经过
第二天一大早,叶建民来到罗盛教的“溺亡”地点查看,朝鲜老乡闻讯纷纷赶来。一位妇女拉着一位少年,扑通一声跪在叶建民面前向师长道谢,并声泪俱下地讲述罗盛教救人的过程。
这位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就是被罗盛教救起的男孩。那天,崔莹和几个同伴在冰面上玩耍,不慎摔倒后压破冰面,掉进了近三米深的冰河。崔莹不停地拍打冰面,拼命攀着冰沿往上爬,但因力气小,不但没爬上来,反而重重地沉了下去。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和战友听见。见情况危急,罗盛教来不及多想,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衣服,还大声叫战友赶紧去找杆子。当时气温在零下20多摄氏度。跑到冰窟窿边时,罗盛教脱得只剩下一件单衣了。他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过了好一会儿,罗盛教终于在水下摸到了崔莹。他紧紧抓住崔莹,用尽全身力气将崔莹推上冰面,可还没等小伙伴将浑身颤抖的崔莹拉上来,冰面再次塌陷,崔莹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此时,罗盛教已冻得全身发紫,体力消耗殆尽。他正要奋力爬出冰窟窿,看见崔莹再次落水,便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过了很久,罗盛教用尽最后的力气,用自己的头和肩,终于将崔莹顶出冰面。这时,战友不知从什么地方拖来一根电线杆,崔莹抱住电线杆,被连拉带拽地拖了上来。此时,罗盛教在水下寂然无声,无论战友怎么喊,始终没有任何动静。闻讯赶来的朝鲜老乡带着工具跑来砸冰救人,可他们找了半天,仍未能找到罗盛教。老乡们顺着河流方向继续找,在离出事地点近百米处,捞起了被急流冲到这里,身体已经冻得僵硬的罗盛教,大家不停地呼喊,他却无声无息。老乡们赶紧把罗盛教抬到附近的部队,军医立即给他注射了强心针,朝鲜大娘还端来自己用土药和生姜熬成的汤,但都无济于事,这位年仅21岁的战士,永远停止了呼吸。
撤销“事故通报”,上报“请功报告”
罗盛教是志愿军第四十七军141师直属侦察连文书,1931年出生在湖南新化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1950年3月,罗盛教毕业后到某文书训练班参加学习,同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战争年代,减员随时发生,部队有个规定,连队出现减员需当天向上级汇报。罗盛教“意外溺亡”后,连里负责填写上报表格的文化教员刻板地按照表格上的填写说明,将罗盛教的去世认定为“非战斗减员”,并在“原因”一栏填上“为抢救朝鲜儿童,不慎失足落水溺亡”。连领导看后也没说什么,签了字就让人送去师里。当时师里的几位领导都下部队抓整训去了,只有一位刚调来的副参谋长主持工作,师里的工作纷繁复杂,副参谋长签了字就直接上报了,这便是罗盛教牺牲被定性为“溺亡事故”的经过。
天渐渐黑下来,全连官兵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家都没有吃饭,副连长拿来七尺白布縫成的“烈士服”,流着眼泪将罗盛教的遗体包裹起来入殓、安葬。可是谁都没想到,次日凌晨天刚亮,朝鲜老乡就将罗盛教的遗体起了出来,抬到了村里的小学校。他们来到部队为罗盛教请功,坚持要按照朝鲜风俗,用最隆重的礼仪进行安葬。
叶建民听到这里,心里十分激动。他走到冰面上仔细观察,发现那个导致崔莹落水的冰窟窿并不大,而且没有完全冻结实。可以推测,崔莹因为个子小,才不幸从这么小的冰窟窿滑落下去。但罗盛教个子高,根本不可能“失足”掉进口这么小的冰窟窿里,他一定是为救人主动跳进冰水里的。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人在冰河中坚持的时间本来就有限,罗盛教在冰水里几乎被冻僵,托出崔莹后,他根本不可能打破冰层,爬出这个口这么小的冰窟窿。如此看来,罗盛教完全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并不是简单的“失足溺亡”。通过现场勘查,叶建民对这件事有了清晰的认识,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件事的结论,让更多人知晓罗盛教英勇救人的经过。
回到师部当天夜里,叶建民主持召开工作会,作出师党委关于开展向罗盛教烈士学习的三项决定:第一,高度赞扬罗盛教的牺牲,与战场牺牲的战士一样是一项壮举,显示出了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接受朝鲜人民给罗盛教捐献墓地的义举,决定为罗盛教举行一次高规格的葬礼;第三,撤销“事故通报”,并上报“请功报告”,整理罗盛教生平事迹材料,下发各连队学习。
隆重的葬礼
1952年1月5日清晨,从方圆百余里赶来的1000多名朝鲜群众,早早来到小学校,为罗盛教举行隆重的葬礼。孩子们将采来的松枝铺在拼好的课桌上当灵床。几位朝鲜姑娘用温水轻轻地为烈士洗脸、化妆。村里的长者将自己藏在地窖里的好酒拿出来,摆在烈士遗体的周围。一位大爷捐出自己的白松木寿材,亲手为烈士入殓。一位名叫元善女的老太太主动献出自己位置极佳的一块向阳墓地,用来安葬烈士。2000多名志愿军官兵也来参加了追悼仪式。叶建民和朝鲜当地党委书记以及被救少年崔莹,都在追悼会上讲了话,部队特地鸣炮二十一响,向罗盛教烈士的英灵志哀。
仪式结束后,村中的少年们抬起罗盛教的遗体,全村男女老少都跟在后面,流着泪缓缓向墓地走去。随后,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乡亲一起,一锹土一把泪地埋葬了烈士,并共同培土,为烈士垒起了一人多高的坟冢。几天后,老乡们又成群结队来到墓地,在墓前竖起一块5尺多高的墓碑,上面写着一行汉字:“罗盛教烈士之墓 石田里村民敬立 一九五二年元月。”墓碑的背面用朝鲜语写着:“……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地牢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摘自《名人传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