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任义生
1986年12月至1990年5月,本文作者作为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简称“军停会”)中国人民志愿軍代表团的一员,在驻朝鲜开城联络处工作了3年多时间,亲眼见证了板门店军停会的工作机制。以下是他的自述——
“三八线”
1984年8月,我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考入外交学院外交业务系双学位班学习,1986年8月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并接受数月的入部培训。培训结束后,我被派往驻朝鲜开城联络处工作。到这时,我才知道,朝鲜战争虽然已结束30多年,但板门店仍然有志愿军代表在参与军停会的工作。
我是1986年12月乘坐国际列车抵达朝鲜的。赴朝前,我在北京图书馆查阅了一些与朝鲜战争和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有关的书籍,对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的惨烈、停战谈判的艰难等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抵达朝鲜后,我发现在朝鲜战争结束30多年后,不管是鸭绿江畔与中国丹东一江之隔的新义州,还是首都平壤,或者是“三八线”附近的开城市,朝鲜人民安居乐业,境内已基本看不到战争留下的痕迹。
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首席谈判代表在板门店临时搭建的签字大厅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同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于板门店附近的汶山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当晚10时,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于平壤首相府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7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于朝鲜开城来风庄志愿军代表团会议室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交战双方确立的军事分界线(简称“军分线”)大致沿“三八线”(东线向北弯曲,西线向南弯曲)由西向东横贯朝鲜半岛。由此,在总面积仅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上,一个宽4公里、长248公里、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非军事区得以确定。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政府一直呼吁所有外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半岛。经中朝两国政府协商,从1958年3月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批从朝鲜撤回中国。至当年10月26日,2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连同司令部全部回到中国。同时,志愿军代表团作为军停会朝中方面的组成部分继续留在朝鲜,以便与各参战方一道执行《朝鲜停战协定》。几十年来,志愿军代表团的规模几经调整,无论是战时牵头停战谈判工作,还是战后配合朝鲜人民军代表团工作,都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从1951年7月至1954年6月之前,军停会的工作主要由中方承担。志愿军代表团起初有200多人,加上参与战俘遣返、牺牲人员善后工作的人员等,人数最多时超过400人。日内瓦会议之后,鉴于停战谈判有长期化的趋势,中国政府从维护朝鲜主权出发,于1954年11月下旬向朝鲜政府建议,军停会谈判转由朝鲜方面承担主要工作,中方配合朝方,仅保留由一名委员和少数工作人员组成的联络处(对外仍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名称)。朝鲜政府同意了中方的建议。
自1970年代末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组成一直比较固定,连同志愿军委员在内,所有的工作人员总共不超过10人。志愿军委员平时常驻国内,只在军停会开会或有其他重要活动时才来朝鲜。除志愿军委员外,代表团还有一名首席参谋,其兼任志愿军联络处的处长,负责联络处日常领导工作;另外有四名参谋(通常两名讲朝文,两名讲英文),其中一人担任联络处副处长;此外还有一名后勤军官、两名司机和一名厨师。联络处还有朝方为中方配备的数名公务员、一名理发员、一名帮厨。
非军事区
所谓“非军事区”,即根据《朝鲜停战协定》规定,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在“三八线”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沿“三八线”附近的实际控制线各后撤2公里,形成一个南北宽4公里、长约248公里的脱离接触地带,正式名称叫“非军事区”,习惯上仍被称为“三八线”。
我们在进入非军事区之前,通常要在入口处的检查站接受检查。检查站前竖着一块巨大的路标,上面写着“汉城70公里”字样。按《朝鲜停战协定》规定,军停会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佩戴标志军停会工作人员的袖标才能进入,军官佩戴黄色袖标,士兵和工勤人员佩戴红色袖标,汽车悬挂黄色旗子,牌照用黑色布罩遮挡。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简称“中监会”)所有工作人员不佩戴臂章,仅使用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后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瑞士、瑞典四个中立国国旗颜色组成的红、白、蓝、黄中监会旗帜。中监会是根据《朝鲜停战协定》设立的停火监督机构,于1953年7月27日成立,任务是监督、视察《朝鲜停战协定》所规定的关于缔约双方停止从朝鲜境外运进军事增援的情况。委员会由四名高级军官组成,其中两名由朝中方面共同提名(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名由“联合国军”方面提名(瑞士和瑞典)。
军停会、中监会开会的场所在共同警卫区,这里距检查站两公里。共同警卫区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为便利军停会和中监会工作,交战双方在南北军事分界线上以板门店为中心划出的一块周长约800米的环形地带。这片地带由朝鲜人民军和“联合国军”共同把守,朝中方面习惯称之为“会场区”,“联合国军”方面喜欢称之为“停战村”,但它有一个全世界人民更为熟悉的名称——板门店。在进入共同警卫区之前不到200米处,还要通过一条名叫砂川江的河,那里还有最后一道检查站。
进入非军事区后,地面上立有用朝、英文字书写的“非军事区北缘线”(非军事区南侧入口处则用英、朝文书写“非军事区南缘线”)界桩。道路两侧拉有数层铁丝网,上面标着带电的警示。有的地方还有数米高的防坦克墙,通道两侧墙顶上用粗大的钢筋固定着巨大的圆形石柱,需要时可随时滚放下来以阻挡通道。沿途还有几段宽、深各数米的壕沟,上面搭有厚厚的钢板,可随时抽掉以阻挡坦克、汽车通过。
进入非军事区后还会发现一处特殊的院落,里面有几幢朝鲜风格的建筑物,那是停战谈判纪念馆(也叫停战博物馆)。1950年9月,停战谈判从开城移至板门店后,先是在一个帐篷里举行,后在一栋临时搭建的木房里举行。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的首席谈判代表就是在谈判会议室北面新搭建的签字大厅里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但停战后,交战双方的总部并没有设在板门店,“联合国军”总部设在汉城,朝中方面的办公场所设在开城。同时,双方在板门店设立“联合值班军官”机制,随时保持联络。值班军官每天会晤,朝中方面由朝鲜人民军代表出席,交换双方首席委员或秘书长的信件及相关信息。
非军事区与世隔绝,至今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里面布满铁丝网、围墙、地雷,加上双方沿“三八线”陈兵百万和建有无数监视哨所,非军事区通常被称为“无人之地”,也被视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之一。
列席中监会会议
中监会会议一般在每周二的上午10时举行。根据《朝鲜停战协定》规定,中监会的休会期不得超过7天,所以每周固定开会一次。如因故不能在下周二之前开会,通常需要在上个周末前加开一次会议。
开会时,所有中监会人员通过军分线南侧一个室内走廊从中监会办公室进入会议室。四名委员(全部是少将级的军官,由当周轮值主席带领)走在前面,后面是四名候补委员(通常是上校或中校级军官),再后面是秘书和助理秘书。
“联合国军”联络军官站在会议室南侧入口处迎候中监会人员,在与他们依次握过手后,美方人员在中监会会议桌南侧一张桌子后面向北方就座。代表军停会朝中方面列席会议的志愿军参谋人员,则在中监会会议桌北侧站立并与中监会所有人员一一握手,然后在靠近北门入口处的一张会议桌子后面向南方就座。
捷克斯洛伐克和瑞典代表团坐在会议桌北侧,而波兰和瑞士代表团则坐在会议桌南侧。会议桌中央立着一面中监会会旗。四国委员坐在正中间,候补委员及秘书们分别坐在本国委员边上。
会议由当周轮值主席主持。执行秘书宣读当周收到的朝中方面和“联合国军”方面根据《朝鲜停战协定》第13条丙款和丁款提交的关于人员和军事装备轮换的报告。其他委员通常不作任何评论,会议仅注意到双方的报告。但是,如果日程上有重要事项,如军分线上发生交火事件、大规模军事演习或者中监会委员到(离)任等重要事项,则所有的委员均会发言表态。
在我1990年5月离开板门店前,中监会自成立以来共举行了2070次会议。我本人列席过其中的160多次会议。
根据《朝鲜停战协定》规定,中监会所有会议的情况记录副本,应在每次会议结束后尽快以英文、朝文和中文转交军停会。所以每次会后,由我们负责通过电话向朝鲜人民军代表团值班军官通报会议主要情况,起草会议简要记录,并在之后负责将中监会起草的正式会议记录英文文件翻译成中文。朝鲜人民军负责将文件取走、复印并交换给“联合国军”,供其在下周的语言会议上进行校对。
出席军停会会议
朝鲜停战初期,军停会开会频繁,每次開会时间较长,后来逐渐减少,只有应双方中任何一方提议才召开会议。到1980年代中期时,每年平均仅召开五六次军停会会议。
我常驻朝鲜三四个月后的1987年春天,美韩举行年度“协作精神87”大规模军事演习。朝中方面在3月27日要求举行第437次军停会会议以讨论此举对朝鲜半岛和平与安全的影响,“联合国军”方面则按以往做法,建议在数日后的4月3日举行此次会议。于是,我有机会第一次参加了军停会会议。
军停会是由交战双方十名高级军官组成。每方有五名军官,其中三人应为将军级,其他两名可以是上校以上级别的军官。
朝中方面的人员组成,起初是由朝鲜人民军的一位中将担任首席委员,再加上志愿军方面两名将军级委员和朝鲜人民军方面两名少将级委员。后来,随着参与停战机制的志愿军代表团规模的压缩,朝中方面改为由四名朝鲜人民军委员和一名志愿军委员组成。首席委员通常由朝鲜人民军一名少将级军官担任,排在第二位的委员是志愿军一名少将级军官,另外三名委员由朝方一名少将级军官和两名大校级军官担任。
“联合国军”方面的首席委员一直由美国海军少将级军官担任,直到1990年代初才改由韩方一名少将级军官担任。其余四名委员在停战初期分别由美、英、加拿大、菲律宾等“联合国军”出兵国军官担任,后来则主要由美、韩将校级军官担任。
按惯例,军停会会议在上午11时举行。当天,志愿军代表团参谋人员提前出发,以便与朝方的参谋、秘书人员在委员们到达之前先作准备。
军停会会议室是一栋蓝色的平房,占地面积大约100平方米。会议室共有南北两个出入口,四周安装了很多玻璃窗户。这样既可以保持房间敞亮,也为了便利记者从室外观察会议情况;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军停会一方带领参观者进入军停会会议室时,另一方可以从窗外监视里面的活动。
10时55分,朝中方面的秘书长与志愿军代表团的首席参谋进入会议室。这意味着朝中方面的首席委员和委员即将进入会议室,因为军停会的传统是,提议召开会议的一方委员首先入场。 10时58分,军停会会议室北侧入口处传来警卫用朝文喊“立正”的口令。此时,朝中方面的参谋人员全体起立,首席委员、朝鲜人民军代表团李泰浩少将首先步入会议室,身后跟着志愿军委员田胜将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其他三名委员。我们刚一入座,就听到南方一侧响起用英文喊“立正”的口令。对方的参谋人员也全部起立。“联合国军”首席委员彭德利海军少将及其他委员鱼贯而入。
像通常一样,军停会开会期间,“联合国军”方面派出由美、韩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出兵国军队组成的仪仗队在共同警卫区南方一侧巡逻。朝鲜人民军的小分队也不时在会场区巡逻。
会议期间,尽管天空下着濛濛细雨,仍有不少从平壤和汉城赶来的记者和包括中监会代表、志愿军代表团家属在内的参观者从窗户外观察会议。
双方你来我往地进行了几轮辩论,由于同一发言内容需要用三种语言表达,会议进行了三个半小时。下午2时半左右,李泰浩首席委员提议休会,彭德利首席委员表示同意。当“联合国军”方面翻译分别用朝文和中文翻译彭德利的发言内容时,所有的代表已经开始收拾各自的文件。会议一结束,首先是双方的委员离开会议室,参谋人员随后也迅即离开。会场外,朝中方面的所有汽车已经发动,并排好队。像战争期间的停战谈判一样,人一上车,汽车即浩浩荡荡扬长而去。几分钟后,我们所有的车辆已全部开出共同警卫区。朝鲜人民军代表团在非军事区外检查站办公楼前与我们握手道别。有时,我们还会在朝鲜人民军代表团营地聚餐,庆祝朝中方面在军停会所打的胜仗。
1980年代初以来,在板门店还曾举行过多次南北各层级会谈、北南离散家属团圆活动等。这些活动一般都会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摘自《纵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