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不久前,以色列民众的怒火被一场悲剧点燃——以军2023年12月15日证实当日在对加沙的军事行动中误杀三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員。事发后,以政府派官员前往欧洲与卡塔尔协商重启巴以停火谈判,被视作安抚国内之举。
与此同时,美国对以色列的压力也“愈发显眼”。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问以色列,要求以方“调低”军事行动强度之后,美国防长奥斯汀也将再访以色列。
误杀事件反映出什么?以色列、卡塔尔的接触能否给重启巴以停火谈判带来机会?美国最近的一连串举动又有何考量?
倒在同胞枪下
“让被扣人员活着回来,而不是装在棺材里回来!”以色列示威民众的口号回荡在特拉维夫街头。他们要求内塔尼亚胡政府与哈马斯达成协议,解救剩余被扣人员。
舆论称,新一轮的示威浪潮由数千人组成,意在表达对误杀事件的愤怒和悲痛。
以军12月16日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以军士兵15日早间在加沙北部与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激战,突然发现赤裸上身的三人走了出来,持有缠白布的木棍。以军士兵判定三人为巴方武装人员,遂开枪射击,造成两人死亡,另外一人受伤后逃回建筑内。这名伤者不久后再次走出,用希伯来语呼喊“救命”,但以军士兵再次开枪将其打死。
最终,事件被证明是一个“悲剧性错误”——以军经核查确认,这三名被枪杀的20多岁青年男性均为被扣押在加沙地带的以色列公民。
举着“白旗”,光着膀子,分明示意不构成威胁。但为何三人仍难逃一死,而且还是倒在同胞枪下?
首先,战场环境不可忽视。战事中,以军神经紧绷,草木皆兵。其次,也说明士兵无视军纪,把“不能朝被扣押人员开枪、不能朝举白旗投降人员开枪”等禁忌抛诸脑后。
事发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首次讲话中表示,误杀事件“伤透了我的心,伤透了整个国家的心”。他承诺以色列将“吸取教训”。
按照以色列总理以军12月16日的声明,将责成加沙地带作战部队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增加一名高级指挥官到战场作决策,细化并更新开枪准则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指出,发生误杀充分表明,加沙战争的地面形势复杂,被扣人员、普通民众、战斗人员混杂在一起,难以辨别,大幅增加了以色列军事行动的难度。
丁隆说,事件也给内塔尼亚胡政府带来更多压力。“被扣人员家属始终是影响战事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前已在以色列议会等机构门前抗议。”丁隆说,“如今,以解救被扣人员为己任的部队反而杀死了他们,其家属的沮丧之情可想而知。”
骑虎难下
尽管误杀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但内塔尼亚胡12月16日的讲话,预示着战争并不会因为一场误杀而中止。内塔尼亚胡是这么说的:“这场冲突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尽管面临压力和代价,但必须战斗到胜利。”他还说,加沙将非军事化,并置于以色列的安全控制之下。
就在12月16日当天,以军继续空袭加沙地带多个目标,包括一幢人员密集的大楼,导致数十人死伤。在杰巴利耶难民营,近40人在以军空袭中丧生。在南部城市汗尤尼斯,以军与哈马斯武装人员在市中心一带激烈交火。纳赛尔医院接收了大批在以军空袭中受伤的巴勒斯坦人。
丁隆指出,内塔尼亚胡表态释放的信号是,不论有怎样的曲折,出现何种问题,以色列“清剿”哈马斯的军事目的毫不动摇。但在丁隆看来,以色列制订的军事目标过高,导致骑虎难下。
“目前实际战况和以军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丁隆说,战事仍呈胶着状态,以色列针对了很多“平民目标”,但识别、搜捕哈马斯有生力量的进展十分缓慢。“美国要求以色列速战速决,国际社会对以色列施加压力。但战场的复杂形势令以色列陷入困境,很难作出改变和突破。”
重启谈判?
在内塔尼亚胡放言“继续打”的同时,以色列方面还作出一个微妙举动。
据新华社报道,内塔尼亚胡12月16日暗示,以色列正在卡塔尔的斡旋下同哈马斯就释放遭扣押人员谈判。多家媒体援引消息人士说法报道,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负责人与卡塔尔首相12月15日晚在欧洲会面。这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临时停火7天失效后,以方高官首次与卡塔尔方面接触。舆论关注以色列和哈马斯能否就释放被扣押人员和停火达成新协议。
两名埃及安全部门消息人士表示,以色列官员现在似乎更愿意努力实现停火,交换被扣人员。
丁隆认为,以色列此举有双重用意:第一,安抚被扣人员家属,对其施压作出回应,展现愿意推进“放人谈判”的姿态;第二,毕竟还有超过120名以色列人在哈马斯手里,他们的获释对内塔尼亚胡政府至关重要,因此,维持谈判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丁隆说,“卡塔尔渠道”是“放人谈判”的唯一机制,美国、卡塔尔、埃及都在居中斡旋,内塔尼亚胡政府必须善加利用。“也就是说,军事行动、放人谈判同时推进。”
展望谈判的前景,丁隆认为,未来不排除重启谈判并达成协议的可能,但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尤其对现在的以色列来说,“放人换停火”意味着拖延地面攻势节奏,这样一来注定无法在美国建议的“时间表”内结束战斗(按美国官员说法,美方要求的时间是3周左右)。
而哈马斯的最新声明是,除非彻底停战,否则不会就交换被扣人员展开任何谈判,并向所有调解方传达了这一立场。
美国“敲打”
在加沙地带硝烟呛人之际,以色列最近还感受到来自美国的更大压力。细算之下,几乎每周美国官员都会飞赴以色列,“敲打”盟友。
2023年11月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以色列,送上的忠告是战争持续时间越长,来自全球的压力就越大。
12月初,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国家安全顾问戈登访问以色列,强调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重要性以及加强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平民的必要性。
接着是12月14日,沙利文访问以色列,呼吁以方调整策略,转为“低强度、高精度”打击。不过,以色列防长告诉沙利文,军事行动“还将持续数月”。
丁隆指出,新一轮巴以冲突之初,美国曾坚定站在以色列一边,提供政治支持、军事援助,在国际场合帮助以方避免谴责。但随着事态发展,尤其是平民伤亡增多,美国不想为以色列付出太大代价,美国政府内部也出现分裂。
再加上,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拜登支持率因为巴以问题而下降,在关键“摇摆州”出现阿拉伯裔选民抛弃拜登的情况。“拜登正背上巴以问题的政治包袱。这使得美国政府改变立场,加大斡旋力度并希望冲突尽快降温。”丁隆说。
“不过,预计美国的施压难以对以色列产生实际效果。”丁隆说,一方面,无论从结束战争的“时间表”看,还是从战后的地区安排看,美以立场存在不少差异;另一方面,以色列政府的军事目标和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如果立即停战,那么,内塔尼亚胡本人及政府都会受到国内政治清算。所有这些意味着冲突短期内难以结束。
(摘自《解放日报》张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