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民党各派对于“西安事变”的不同反应

时间:2024-04-23

南京国民政府自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东北各省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族,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政治转向事件)而达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其内部纷争却从未间断。当然,由于在军政实力上的差距,地方实力派在反蒋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依附于蒋介石。

随着中国政局的不断变化,1935年后,地方实力派经过分化与重组,呈现出新的格局。这一时期,南京当局对统一全国的努力涉及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威胁”,国民党所实施的武力解决的“剿共”政策;二是国民党党内领导权的争夺,主要是蒋介石依仗军事力量,进一步夺取党、政、财权,排挤在党内比他资深的胡汉民系及汪精卫系,到1931年后,基本上在国民党中央拥有了“半独裁”地位;三是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明争暗斗,而地方实力派又可以细分为在国民革命军北伐过程中置身事外采取观望态度的地方军人(如在西南及西北之地方军阀),以及积极投身北伐构成国民革命军一大部分之地方实力派。

在当时,各省的实力派如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湘,河北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的阎锡山,他们均下辖数万军队。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国民党中央军外,不仅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他小党派,各地方实力派也要参与其中。

“西安事变”发生前夕,环顾全国局势,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有效地控制了苏、浙、赣、鄂、豫、皖、湘、黔、闽、粤10个省份及陕、甘两省大部。但是若以当时所划分的全国28个行省来计算,除了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4个省以外,仍有半数的省份是由地方实力派所控制,南京政府如果决心抗日,必须得到各省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1935年10月,蒋介石将东北军调往陕、甘一带“剿共”。然而,东北军在与红军的战斗中连遭败绩,又受到国民党中央的不公平待遇,加之没有足够的物资补给,致使东北军官兵十分气愤,希望与中共和解而一致抗日。为此,张学良曾几次向蒋进言,但均被蒋斥责,最终,“西安事变”爆发。

“兵谏”事发突然,不仅南京当局措手不及,地方实力派也感到很不好应对。

在华北三省中,山西的阎锡山与张学良的关系最好,立场也基本相同。南京当局知道事态严重,山西地位重要,遂由孔祥熙致电阎锡山,电文言辞恳切,希望阎锡山出面调停,劝解张学良、杨虎城“悬崖勒马”。阎锡山召集高级幕僚及将领们举行紧急会议,商量对策。阎锡山向张学良提议,将蒋介石送至山西,由其挽回局面。然而,事情发展迅速,阎锡山的代表尚未来得及赴西安,蒋介石已于12月25日由张学良陪同一起抵达南京。

“西安事变”发生时,河北省的军政负责人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其所统率的第二十九军是站在国防最前线的守军。面对日本日益严重的威胁压迫,宋哲元及其高级将领对事变的反应关系重大,处置稍有不慎,即会招致日军的干涉,甚至爆发战争。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电请宋哲元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国是。南京方面何应钦、孔祥熙及冯玉祥等人也纷纷来电解释情况,并探察宋的态度。宋哲元与秦德纯(时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密商,衡量全局后,致电张、杨,劝其“摒弃”共产党,并维护蒋介石的安全。

但不久,宋哲元的立场又发生了一些曲折变化。12月21日,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致电宋相商,第二天又派代表抵达北平,敦促宋与韩二人发一联名通电致南京中央,主张容纳各党派相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以宋、韩之名由北平发出。南京当局对此颇感诧异,因为这与宋哲元原先立场不同。后来才知道,此电文全由韩复榘的手下写成,宋哲元并未赞同,而韩复榘随即发出,并在报章上公开发表。

此前,1930年9月中原大战之后,韩复榘被任命为山东省主席。“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当局很不放心韩复榘的态度,电文及信使来往频繁。韩表面上始终表示拥护国民党中央,期盼速救蒋介石脱险,一切以南京方面的政策是从。但私下里,韩在12月21日曾发一密电致张、杨,表示“愿效前驱”,并呼吁召开国事会议,反对诉诸武力,希能和平解决。可见,韩复榘与南京方面步调并不一致。

由于李宗仁、白崇禧及张学良、杨虎城主张抗日的立场基本相同,事后,张、杨与广西方面一直保持联系。“西安事变”发生时,桂系代表就在西安。李、白二人虽然一开始并不十分赞同张、杨的扣蒋行动,但一再对外申明广西方面的立场,主张用政治方式解决,联合各方力量,一致抗日。显然,这是反对武力讨伐西安,主张实行联合抗日政策,这与张、杨的八项救国主张是一致的。

由于刘湘十分痛恨国民党中央势力侵入他的地盘,1936年开始与各地方实力派联系交往,特别加强与广西及陕西张、杨二人的关系。刘湘起初表示支持“逼蒋抗日”,实际上主要是为了反蒋。12月19日,广西方面表态后,刘湘才通电提出四项办法,呼吁团结,拥护中央,希以和平方式解决,恢复领袖自由,以御侮抗敌。

云南方面,龙云与南京当局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在“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2月15日,龙云通电全国,指责张学良。12月25日,当龙云获悉蒋介石被释放后,立即致电祝贺,并派大儿子龙绳武等人为代表到南京慰问蒋介石。蒋介石对此大为感动。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首先考虑的是“西安事变”善后问题。

1937年1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陕甘军政首领的任免令,接着军政部颁布了《陕甘军事善后办法》,拟将东北军主力移调甘肃,杨虎城之第十七路军移调渭北,由蒋嫡系中央军接防关中。 命令颁布后,南京方面集中了中央系统所辖各支部队,组成5个集团军,向关中进逼,俨然欲以武力实现“善后办法”。

此时,东北军因为张学良被扣留,群龙无首,对于南京方面的处置办法大感恐慌,无法决定下一步策略。杨虎城则态度比较激烈,准备指挥第十七路军以武力抗拒。中共则希望与国民党中央进行谈判,以和平解决事变遗留问题,维持“三位一体”(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结成抗日联合体)西北大联合局面,但如果前两者均主战,则红军难免加入其中,遂拟定作战纲领,以备一战。一时间,西北地区战云密布,大有内战一触即发之势。

与此同时,各省实力派也十分关心时局的发展,尤其四川、广西两省,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动辄用兵深感不满。1937年1月15日,李宗仁、白崇禧及刘湘联名致电南京,表达对西安局势的关注,呼吁中央部队停止向西安进军,寻求政治解决,消弭内乱,团结对外。1月26日,重庆行营主任贺国光密电时在溪口疗养的蒋介石,报告四川动静,曾说李宗仁、白崇禧致电刘湘“如中央对陕事用兵,则希合川、桂之兵武力调停”。

鉴于四川、广西两省地方实力派的强烈反应及国内各方舆论的压力,南京当局态度开始缓和,蒋介石责令心腹顾祝同到西安与相关各方商谈,终于在1月底达成和平换防方案。但不久,东北军内部激进的少壮派军官将挫折和怨愤归罪于主张和平的高级将领,造成东北军内讧,给了蒋介石一个难得的机会,很快收编了张、杨的部队。

复杂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竭力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战线的建立。

(摘自《军事史林》岳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