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2023年7月,作家苏小懒因为一条关于孩子的微博遭到了猛烈的网暴。在博文中,她记录了有网友带孩子乘坐高铁出行时遭遇区别对待,呼吁社会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有不同的包容度。
这条微博在引起众多家长共鸣的同时,也引发大量斥责言论……似乎与孩子相关的话题,总能挑动敏感的神经。舆论对“熊孩子”的声讨,也蔓延到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幼儿,网上不断出现将孩子排除出公众场合的声音,韩国的一些店铺甚至在门口贴上标识,“孩子与狗,禁止入内”。
种种对孩子厌恶的情绪被称为“厌童”,而这种“厌童情绪”似乎正在不断被放大。
“小孩是没有使用说明书的”
“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10个小时的旅程,绝大多数时间,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微博上,苏小懒记录了一位网友带着14个月大的婴儿乘坐高铁前往太原途中的遭遇。
车厢连接处本来就不是一个适合逗留的地方。更别说让这位家长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在那里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请问哪条法律法规,规定了婴幼儿哭闹必须去车厢连接处?请问你们为什么对婴幼儿区别对待?”苏小懒在博文中质问高铁乘务员。
高铁上因为家长带娃发生的争端屡见不鲜,有着同样遭遇的家长纷纷在蘇小懒的微博下评论:有的孩子在座位上安静地看着平板电脑、漫画书,家长也会被乘务员提醒,要看管好孩子,不要吵到别的乘客。同车厢里,有成年人大声接打电话、公然外放视频声音,却没人上前提醒。
对成年人的行为不加以管束,却以成年人的社交礼仪来要求婴幼儿,引起了很多带娃家长的愤怒。
“小孩是没有使用说明书的,他/她不存在一个按钮,你按一下,他/她就不哭不闹了。”苏小懒说,自己也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意识到带孩子有多么不容易。
她会在每趟出行时,反复叮嘱孩子不要踢前座的椅背,随身带着漫画绘本、零食、拼图等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道具”。可即便如此,每次带孩子出门时,她还是不免感到神经紧绷,小心翼翼,会因为孩子踢了一下座椅而“如临大敌”。与此同时,她也反问,为什么身为家长要如此卑微,甚至连婴幼儿正常啼哭都像是做错了事,因为担心打扰到别人而充满歉意。
“儿童的年龄不同,公众也要有不同的宽容度。”苏小懒反复提及这句话,但她的评论区和私信还是被充满恶意的言论填满,成了无差别发泄情绪的出口,除一些极端言论外,还充斥着对所谓的“熊孩子”以及不作为的父母的愤怒。
在对孩子的厌恶情绪背后,最大的问题在于无差别的对待。一个尚不会表达的婴幼儿因为感知到了不舒服而哭闹,跟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缺乏管教的吵闹,两者完全不同。在苏小懒看来,无差别对待是一种歧视。
孩子与狗,禁止入内
“生养孩子是一个超长线的投资,需要付出无数的时间和心力,一个只在乎当下的人,自己不会作生养孩子的选择,也一样难以容忍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麻烦。”科普作家河森堡认为,对孩子的低容忍度反映出了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氛围。
如果一个社会中,大众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不想养育孩子,社会整体对孩童的包容度会变低吗?
韩国的情况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韩国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出生人口总数较前一年减少4.4%,2023年第一季度的总和生育率(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仅为0.81,这两个数字均创历史新低。
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韩国社会对孩子的不友好程度也在逐渐加剧。
2012年,韩国出现第一家挂出“儿童禁入”标识的餐厅。这源于当年的一起反转事件——一位母亲和孩子在餐厅吃饭时,孩子被其他顾客的食物烫伤,她因此指责餐厅管理不善,但后来监控显示是该孩子四处乱跑多次撞到其他顾客所致。谷歌地图显示,目前韩国已经有500多家餐厅和咖啡馆采取了同样的举措。还有细心的网友注意到,韩国有些商店不禁止宠物进入,却不欢迎孩子。
民意调查公司韩泰研究2022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韩国,73%的受访者支持设立“无儿童区”,反对者的比例仅占18%。在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有一幕,主角金智英带着女儿站在咖啡馆的队伍里,准备买咖啡,身后队伍中有人不耐烦地聊着天,“为什么这么多女的带孩子来这里啊,真是吵得人头晕,以后得找个无儿童区”。孩子哭闹之下,金智英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杯子,咖啡和冰块洒了一地。结果,不但没人帮忙,反而遭到一顿奚落,“真是扰民啊”“在家里喝多好”“真是个妈虫”。
在韩国,“妈虫”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用来形容无法管教孩子,任由其在公众场合喧哗的妈妈,后来进一步用于指称没有收入的全职妈妈。这个由“妈妈”和“虫子”合并而成的韩文词汇极具贬讽意味,集厌童和母职歧视于一身。
7月17日,“韩国首尔地铁里的催生广告”登上热搜。一边是操心生育率的政府,一边是生育意愿极低的年轻人,这种矛盾交织着“厌童”情绪在韩国社会蔓延。
厌童,厌的到底是什么
在此次争议中,许多讨论将对孩子的厌恶归结为年轻人的恐婚恐育。苏小懒认为,结婚、生育与否,是大家的自由选择,本该互相尊重。无论年轻人是否选择生育,尊重和爱护儿童都理应成为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成长起来的,这意味着,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接受过来自外界的大大小小包容。“所以,我们现在去包容孩子,可以说是对过去收到的善意的回馈,更是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之一。”
在此次高铁事件讨论中,更本质的问题指向如何在方方面面建立儿童友好型社会。有不少网友提出设立儿童专区的做法。《奇葩说》辩手罗淼提出,如果要求家长把哭闹的孩子带离座位去哄,首先要提供一个区域,否则就像“没有女厕所,让女生趁男生不注意的时候去上厕所”一样荒唐。
他援引机场中划定吸烟区的做法,提出一个设想,可以在高铁上专门设置一节车厢供带孩子出行的乘客使用。但这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有网友指出,婴幼儿本身对环境高度敏感,如果将孩子都集中在一节车厢,一个孩子的哭闹声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最后的结果就是整节车厢都是此起彼伏的哭闹声。
将孩子们“隔离”在儿童专区,也不利于孩子本身的社会化。苏小懒认为,孩子需要在公共氛围里发展社会技能,培养自身的感知力,当然,这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环境的包容。
一些面向儿童的友好举措,并不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苏小懒提及自己几次带孩子乘坐厦门航空的体验,机组人员会给带孩子的家庭赠送一份飞机拼图贴纸,这个成本并不高的小玩具能让孩子迅速安静下来,乖乖坐在位置上,打开小桌板,一张张地贴拼图。
再或者,只需要在公众场合用海报和标语加以引导,也能够创造对儿童更友好的环境。一位日本网友就拍下了日本电车上的相关友好标语——“我们爱婴儿”“宝宝想哭就哭”,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婴幼儿啼哭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如果我们今天因为婴幼儿的一声啼哭感到厌烦,来日会不会因为一个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感到不适,因为一个老人走得慢而感到烦躁?
理解这些弱势群体的处境,不必等到我们最终成为弱势群体的那一天,就像包容婴幼儿不以选择生育为前提。因为每个人都曾是、将来也必然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摘自《看天下》林杨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