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复掺技术在冬季施工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4-04-25

马生贵

青海西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0

在商品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的同时,再掺入磨细矿渣粉或沸石粉、硅灰等两种以上的掺合料,称为复掺技术。近几年来我们对复掺技术进行了试验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通过应用体会到:复掺后更能有效地提高其火山灰效应,增加体系中微粒间的化学反应,诱导激发作用。我们认为:复掺后不是两种掺合料简单的混合,而是发挥两种掺合料的更大优势,在强度上尚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对混凝土强度贡献率可达40%以上。

复掺后,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粘聚性、保水性,降低了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混凝土早强和后期强度均能得到提高,并降低砼内部早期干燥、收缩程度,砼抗渗、抗冻能力及耐化学腐蚀能力更有显著的提高。复掺技术尚可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等。

1 复掺技术与商品混凝土概述

目前在大多市政项目施工中,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水电七局控股的中水电成都天府新区建材有限公司与成都轨道新山建材有限公司是以供应商品混凝土为主业的,基于近年来对这两个公司销售混凝土的情况及现场浇筑经验来分析,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对整个工程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商品混凝土技术发展速度是较快的,一些全新的技术、新型材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在对混凝土进行改性处理时,矿物掺合料则是不可或缺的。在对复掺技术予以应用时,除了要将适量的粉煤灰掺入到混凝土中,还要将经过磨细处理的矿渣粉、硅灰等加入其中,这样可以使得水化热变低,并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耐久性等,且可对成本予以有效控制[1]。

2 商品混凝土在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传统混凝土由于自身的性质,造成该材料早期强度偏低,在面对大型建筑水利工程等大体积混凝土建设项目时,容易出现裂缝情况,严重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由于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用量巨大,且对于整个项目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施工人员和研究人员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优化混凝土材料性能,使其能够以更佳的工作状态来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在传统商品混凝土常见问题中,水化热问题是一个突出表现。如果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就能够减少温度裂缝,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现场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多种材料中进行比对,最终发现在商品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粉煤灰可以很好的实现上述目的。目前像混凝土中加入粉煤灰以降低其水化热的做法,已经成为了普遍认知,在各个地区的施工建设场地都有应用。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人员需要更好的挖掘粉煤灰的活性,使其能够达成更好的效果,提高混凝土的使用率和性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施工人员尝试在混凝土中加入不同含量的增强剂,以间接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保证混凝土成型后能够减少裂缝存在数量,整个过程就是混凝土单掺技术。混凝土单掺技术的形成为混凝土复掺技术提供了基础,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复掺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利用,并且利用效果良好。目前的商品混凝土已经从传统混凝土四组分添加为六组分,甚至是九组分。即除了水、水泥、沙石以外,还加入了粉煤灰、磨细砂、硅灰、以及其他矿物材料和外加剂。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确定了一组完美搭配的比例,能够有效提高商品混凝土的和易性,耐久性和抗压强度[2]。

3 商品混凝土冬施方法及技术措施建议

进入冬期为较低气温时期,平均气温为-10℃,最高气温均为负温— —没有正温,最低气温达-15℃以上时,采取的方法为综合蓄热法,掺加-10℃的防冻复合剂,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外再加上一层草袋或其它保温材料;即:水加热※-10℃防冻复合剂※覆盖二层保温材料。进入冬期寒冷期,平均气温为-15℃,最低气温可达-20℃以上时,除采取上述综合蓄热法外,要采取提高环境温度的措施,进行外部短期加热,掺加-15℃的防冻复合剂,即采取外围、上盖、内加热的立体保温措施,确保混凝土寒冷季节施工质量[3]。如施工框架结构或高层施工时,亦可采取本方法,以加快混凝土强度增长和连续施工。

4 结语

混凝土材料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施工材料,其自身的性质和机能对于整个建筑施工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非常重要影响。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潜能挖掘一直是建筑施工人员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如果能够实现对混凝土材料进行优化,使其在性能表现上与传统材料拉开差异,就能够显著提升建筑质量,同时达到控制施工成本,节省工期,优化施工工序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正面临着一个罕见的发展机遇期。各种建筑技术和新型材料正陆续问世,而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材料中最原始最重要的一类,如何提高其使用性能,加速混凝土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成为了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目标。我国在混凝土新技术的探索领域起步较晚,目前所具有的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我国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使用效率和最终的质量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