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新冠疫情看食品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

时间:2024-04-25

吴少文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8

1 稳定的食品供给是战胜疫情的基本要求

疫情发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治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强有力的动员调度与再分配能力优势、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全门类的工业制造体系基础、全民群防群控的家国情怀共同筑牢了快速打赢“疫情攻坚战”的基本盘。

在这样一场全民参与、全民动员的疫情防控战争中,充足、稳定、安全、及时的食品供给,是全民防控举措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是百姓安心居家自我隔离的“定心丸”。根据以往经验,由于食品供应信息缺少有效的公开和传导渠道,加之民众的焦虑、恐慌心理,极易出现粮油、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不必要的抢购、囤积现象,严重影响食品供给的有效性;个别无良商家甚至出现惜售、断供的恶劣举动,进一步加剧了食品供给的难度。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全国食品行业迅速响应,行业企业纷纷投入到“保市场、稳供给”的战斗中[1]。例如在首都北京,以首农食品集团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在疫情发生后勇担重责,倾全集团之力稳定住了首都食品供应,充分发挥了首都食品供应服务保障重要载体、首都食品安全行业表率、首都食品产业发展核心主体的“主渠道、主载体、主力军”作用。

从疫情爆发到高峰,再到如今的持续向好,全国食品供应始终稳定充盈,期间受国际蝗灾等因素影响曾短暂、零星抬头的粮食抢购苗头也被有效遏制,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效率、中国速度、中国经验被海外各国家争相学习与借鉴。

2 信息技术在稳定食品供给中发挥关键作用

与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当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本次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正在各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食品企业应对疫情的效率与能力。

2.1 在农业生产环节

依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智慧农业应用遍地开花结果。据国际咨询机构研究与市场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慧农业市值将达到30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中国和印度)2017-2025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1.5%,主要内容包括大田精准农业、智慧畜牧业、智慧渔业、智能温室,主要技术有遥感与传感器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服务技术、智能化农业装备(如无人机、机器人)等。据了解,今年春耕全国投入植保无人飞机超过3万台,同比增长25%以上,投入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和配套装备超过2万台(套),同比增长15%左右。这些智能化的装备应用,对于减少春耕生产的人员聚集、有效防控疫情在农村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在制造加工环节

近年来,随着食品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食品制造加工企业对加工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食品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环节除了基本实现自动化外,部分大中型企业在拣选、包装、码垛、仓储、配送等环节也将广泛应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生产自动化控制设备还可采用多种节能技术,自动调整关键设备的运作,避免设备的无效运转,降低能耗。一些头部企业还在实现加工制造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将设计、制造、供销服务和决策管理等信息化系统进行共享集成,形成灵活、高效的智能生产体系,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需求变化,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迈进。

2.3 在供应保障环节

因为“宅”经济不断扩大的线上渠道成为保障食品有效供给到户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疫情传播风险大的城市环境中,食品零售、餐饮线上渠道的“远程”、“无接触”等特征为城市食品供应提供了多样化的保障。据估计,疫情期间,在网上购买新鲜农产品的25岁以下居民猛增250%以上,55岁以上居民增长接近400%。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网上订购的食品在后台信息技术的高效支撑下,源源不断分发到居民家门口。

3 推动信息化建设助力食品企业疫情防控与复产复工

食品产业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新冠疫情在企业内部协同、外部供给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也给众多的食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大课题。关于信息化如何助力食品企业在可预见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有效应对不可预见的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3.1 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发〔2020〕4号)文件精神,企业应充分发挥各类健康状况信息采集系统工具的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疫情监测分析、患者追踪、人员流动和企业管理,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积极采用网络直报方式开展疫情数据填报和逐级统计,减轻基层统计填报负担,不断提高数据报送质量效率。在食品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环节,如人员流量多、测温难度大的市场、门店等经营场所,市面目前已有成熟的可联网的、全自动人体测温红外热像系统,能够大范围快速筛查体温异常人员,相关食品企业可参考案例和解决方案,积极应对下一步可预见的常态化入口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2]。

3.2 提高在线化经营管理水平

3.2.1 业务在线

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重塑和优化,消除信息孤岛,让数据、信息有效联动,以快速响应来自疫情对经营业务的冲击、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与需求,实现业务经营、组织沟通的效率提升,实现降本增效。

3.2.2 服务在线

加快互联网技术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融入国家新基建建设,深入应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用户个性化需求采集,推进食品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改造,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2.3 渠道在线

食品企业应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强化企业品牌宣传,增强线上营销能力,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疫情催生的新的消费习惯和模式的服务,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拓展线上业务空间和销售渠道。

3.2.4 组织在线

全面推广多终端、广连接的协同办公应用与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全域全场景的协同办公,实现企业全员“一帐通”,提升个人、组织间的协作效率,以“网上办”代替“线下办”,实现“不见面审批”,利用信息化彻底隔断病毒传播,确保企业在类似事件中“工作不停、业务不断、员工安全、企业稳定”,实现组织协同管控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3.2.5 追溯在线

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安全等方面取得成效。利用信息化在食品生产流通全环节实现透明化管理,严格控制、细心记录从种植、加工、包装、储运直至销售的每一个细节,实现全程可追溯。

3.2.6 保障在线

尤其建议各区域、各品类头部食品企业,可尝试牵头建设具备应急响应、监控调度、科学展示的某地区或某品类供应服务应急保障平台,部署相关软硬件,建设应急响应、监控调度、科学展示、平战结合的食品供应服务应急保障平台。面对未来各种突发事件、供应服务、应急保障等,都能够实时态势感知、动态监测、搜集分析和可视化,甚至可以向上服务政府食品应急资源调度、态势研判和决策指挥,进一步彰显头部企业作用,夯实市场竞争“护城河”。

3.2.7 安全在线

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各类信息系统平稳运行,确保疫情期间网络稳定通畅、信息传递及时、数据安全有效。积极防范利用新型“冠状病毒”等疫情热词传播的计算机病毒。以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防瘫痪、防泄密为重点,防范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可靠支撑[3]。

3.3 实施智能化生产制造建设

作为两化融合的最大主题,智能工厂贯穿食品工业产业升级的全过程。目前,食品工业智能工厂建设已经成为食品工业企业控制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以及灵活地适应消费多样化需求等的重要途径。智能工厂试点建设的核心是依托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及智能化安全制造,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所有生产流通环节,打造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安全体系。食品企业应通过不断培育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新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保障食品安全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产产能、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实现食品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

4 结语

食品产业在发力在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同时,信息化建设步伐也要提速。相关企业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各种突发情况,从上述几点入手,充分研判、提前布局、精准施测,为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