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尹欣雨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以“新公共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改革运动和公民社会的觉醒及大地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非营利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的视野,随着社区自治的发展,21世纪初期,国内学者开始将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相结合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区治理;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事务中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一些建议过于理论化、理想化。这需要通过借鉴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明确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及角色定位,深度挖掘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求解决途径,才能够使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城市的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一、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点的探讨
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非营利组织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掀起了对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高潮。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较晚,受西方影响较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几种角度:一是剩余说,将非营利组织归结到“第三部门”之中。“第三部门”的概念由美国学者T·列维特提出,是区别于政府部门与私人市场部门并处于二者之间的社会组织的总称。该定义虽然涵盖的范围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直接说明非营利组织具有的性质。二是从非营利组织的共同特征入手进行阐释,以莱斯特.萨拉蒙提出的五特征法为代表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定义较为权威,即具有正规性、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这6个特征的組织可被界定为非营利组织。这种观点突出了非营利组织具有的性质,然而不是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具备以上条件,缺乏通用性。于燕燕在《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中表示,尽管非营利组织在各国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不同,社区服务和发展没有一定之规但都拥有自治民间性、利润不分配性、公益性、志愿者参与的特征。这顾及到了非营利组织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更加贴近实际。
国内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差异,并且存在与非政府组织相混淆的情况。
王名在《中国社团改革》中,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要开展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张洪武提出:“一般来说,只要经过正式注册登记从事与组织宗旨相一致的公益或互益的非营利活动,相对于政府和企业的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可以划归非营利组织的范畴”、“是指依法建立的非政治性、非利润分配性、自主管理并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公益、互益性社会组织”。二者给出的定义均体现出了非营利性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后者突出了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合理性:需依法成立并经过正式注册登记。
杨团按照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划分,将社区组织分为经营组织、互助类组织、慈善类组织三类。将互助类与慈善类组织统称为非营利组织。在该定义下的非营利组织是属于社区组织的一部分,定义的范围较小,是大多数学者较为倾向的观点。
二、关于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探析
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研究,多倾向于从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或是与其他组织进行对比这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维斯博德最先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的角度来解释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认为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国内学者也认同这一说法,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功能需求,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存在原因。从上述角度进一步探究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具有组织弹性功能自发性民间代表性,对于社区成员需求较为敏锐,容易接近服务对象,获得更准确的需求信息”、有着“强于市场和政府的效率优势”,并将其视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非营利组织还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社区、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沟通者。向居民积极宣传政府方针政策的同时还能够切实反映居民的所需。
另有学者结合社区化社会保障,提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内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变化的各种需求,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依据非营利组织作用的发挥,将社区内非营利组织划分为资源筹资、资源管理、资源使用三大部门。
参与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又一特征,居民通过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联系有利于加强社区归属感,还可以成为吸引社区成员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推动力。还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认为非营利组织可以提高公民参与,有利于推进居民自治。
此外,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非营利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社区对外的互动窗口。
国内学者将非营利组织与社区治理二者进行综合研究时,都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将非营利组织的范围限定为社区内部形成的区别于居委会的民间组织。多指社区非营利组织,构成人员以社区居民为主,兼具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公益性以及自下而上的特点。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
1.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大多数学者考虑到了我国与西方国情的差异,客观的进行了评价。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非营利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西方相比,数量偏少,质量较低,活力不强,总体上发展相对滞后,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中国历史上长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公民社会的培育程度弱于西方。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在社区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国内学者对于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总体概况的研究较多,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研究资料较少。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为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提供参考。以下是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城市社区实际情况对非营利组织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解决对策的主要成果:
有学者通过分析指出,目前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着登记注册、志愿参与、资金不足、社会公信度、认同与合作等困境。
陈华从国家制度、社会资源、发展取向三个方面出发,透视了社区NGO生存与发展所受到的严重制约。胡金强分别从法律地位、管理制度、基础地位、与政府分工衔接等方面探究了社区治理中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因素。学者的研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
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都属于第三部门,二者具有一定共性,在社区治理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研究者需明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更加精确地找出症结之所在。
2.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探讨
使得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展遭遇瓶颈的根本因素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过高的政府门槛,二是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不足。针对这两种说法,学者提出社区治理模式可归结为:内外兼修。一方面政府起到指导作用,扮好守夜人的角色,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扶持;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需加强自我建设及管理水平。
面对我国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背景,一些学者认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适宜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合作治理模式。曾宇青主张在社区治理中三要素的良性互动:“政府掌舵,企业划桨,公民参与”,依据三要素各自呈现作用强度的大小,以深圳为研究范本分出三类社区治理模式。得出结论认为政府通过架构高层面的制度体系、推动居民自治體系的建设,从而达到“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基本平衡,意识到居民在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谈及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实力所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提升内部人员素质方面和优化内部制度构架方面。对于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运行机制、参与流程的优化等方面研究较少。
目前,学者意识到了发展非营利组织对于社区自治的重要性,指出了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如何推动其发展未给出明确可行的建议,尚停留在理论阶段。
小结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国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内涵、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全面、透彻。特别是将其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研究,从具有中国特色的角度完善了非营利组织的理论体系。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受到西方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创性,忽略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出现了理论与实践割裂的情况,使得该领域缺乏适宜的理论指导,发展水平缓慢,许多研究还停滞在2010年。另一方面,有一些学者针对非营利组织提出了一些本土化的概念,但是多偏重于静态研究。此外,我国对欠发达地区的民众自发形成的非营利组织关注较少,关于非营利组织如何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问题更是少有提及。因此,为了有效促进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的发展,亟需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实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LEVITTT. The third Sector: New Tactics fora Responsive Society [M]. New York: AMACOM, 1973:9-10.
[2]曾宇青.社区治理的三种模式——以深圳为研究文本[J].理论前沿,2007(17):35-37.
[3]于燕燕.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00(01):55-56+48.
[4]王名.中国社团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张洪武.非营利组织: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和依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02):69-73.
[6]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J].管理世界,2000(01).
[7]WEISBROD B. A. To Profit or Not to Profit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0-26.
[8]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J].学术研究,2005(01):90-96.
[9]曾莉,刘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困境[J].理论导刊,2007(06):64-66.
[10]李伟梁.论非营利组织在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与改革,2003(03):45-46.
[11]金津.论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7(02):149-150+83.
[12]张冲.河南信阳市NPO介入视角下的社区管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13]崔茂华.我国城市社区非营利组织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陈华.社区NGO在社区治理中的困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5]胡金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企业导报,2012(20.
[16]龚红梅.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