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甘保军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77)
鉴于时代发展进步的客观性,基层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盛,且社会发展而日趋变化。这就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要做出改变,不可僵化。而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部分代表着其自身本质属性,是不轻易更改的。为了契合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为了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健康发展,其服务内容便有了延伸。
公共图书馆主要是公益性的[1]。公共图书馆隶属于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是其服务体系中的一员。而服务体系强调服务属性,其包含的主体都不以经济利益为参照。文化服务的主体则要把工作指向放在提升人民素养、契合人民需求上,其具体的工作操作的全系列即可概括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该体系下,所有成员主体要致力于自身的经营创新、服务升级、制度完善等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文字表述,但是其内在含义在所有体系内人员心中都是十分广泛的,具体界定模糊不清,但人们普遍认可其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其服务落实要有来自政府财政的帮扶,而其建设发展则贯穿在全民参与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存在,代表了国家进行大力文化建设的决心,对全社会的百姓素质提升、文化普及、方便生活、幸福感营造等均有助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体系,其中既要兼顾社会文化的发展,又要兼顾各阶层群众的需求满足,所以要细化设置、兼容并蓄。该体系虽然在字面上理解是文化属性的,但其体系组成却要“五脏俱全”,需要政策、法律的保障,需要财政规划的支持,需要深入群众调查的启发,也需要相应的大量有志于国计民生的人才的参与,等等。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并未被官方严格定义,所以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因人而不同。从以往的研究资料来看,人们对延伸服务的“延伸”及“服务”都有不同看法。如,宋宪晴的看法可解释为:公共图书馆要突出自身功能属性,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服务质量再提升,把服务空间再扩大,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为群众服务,树立公益及行业形象,让服务效果达到最大发挥。但也有一些看法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应在延伸服务中被突出,即体现出服务的公平、区域的平衡,包括尽力把服务职能延伸到偏远区域,让那些鲜少获得公益文化服务的地区也能体验文化服务,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一类观点是把“延伸”解释为区域平衡、空间拓展,把“服务”解释为公平性。以上看法的共同点是都看到了延伸服务之于原本的文化服务的不同,即不能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以往的公共文化服务了,需要就新的服务内容、形式、原则等进行规划,也就意味着公共图书馆对所持有的文化职能要进行优化、改进。
结合所查阅的资料以及其他学者的观点,再融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状况,我们可以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延伸赋予新的理解。首先,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不能脱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大的范围界定,仍然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来执行服务策略;其次,延伸服务是在背靠公共图书馆本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信息体系的条件下开展的,其服务的内容与质量与图书馆实力相当;另外,延伸服务的时空限制都在传统意义上被打破,并进行大范围拓展,突出服务功能,指向体系目标。无论如何,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都会围绕亟待满足文化需求的人民来展开,其一切策略执行、服务表现都依靠图书馆主体能动性来带动。
要深刻理解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就需先区分开什么是其基础服务,什么是其延伸服务。
所谓基础服务,要把“基础”二字界定清晰,即日常性的、普化性的内容,一般不会因为图书馆的改革、优化而更改的内容。因此,基础服务是受到普遍认可的稳定内容。所谓延伸服务,则重点解释“延伸”,即偶然性的、外延性的内容,可能因服务对象、区域、要求等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的内容。因此,延伸服务是存在变化的,没有绝对统一的、稳定的标准。
相对于基础服务而言,延伸服务是后产生的,也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形,根据人民群众的生活改进现状而出现的,具有时代性特点。因为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客观向前的,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是需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的。那么,在当下作为延伸服务的内容与策略,到了未来某一时刻,就可能随着时间的积累与实践的成熟而演变为基础服务,被统一执行。因此,基础服务与延伸服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发展的,都以公共图书馆这个主体的服务功能发挥为落脚点。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因子,公共图书馆彰显了体系的文化层面服务作用。图书馆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仓库”,其中存储着历代传承、积淀的文化财富,包括书籍、文件资料等。同时,图书馆又是开放交流形态的,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它们对大众开放,以大众主动阅览信息和图书馆举办活动向大众传播文化等方式来实现文化输出、交流,从而推动文化服务职能的实现。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服务的一个窗口,而且这个窗口又是契合大众需求、适合大众获取信息资源习惯的公共性质的窗口。公共图书馆要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主动走到一线[2]。公共图书馆贴近群众生活,其服务更经得起实践考验。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像是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而前者负责在具体的实践中凸显后者的价值。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可具体到向大众提供书籍阅览的时间、场地,举办读书会、讲座等文化活动等。其服务可涵盖人们的学习、交际、文娱等多个范畴。
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中实现了信息存储,而这对于我国文化体系的良性发展而言是有建设性意义的。从单一层面的存储角度,公共图书馆做到了对文化的保存、保护和积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文化底蕴深厚,且站在世界历史角度而言,历代的文化精粹也是数不胜数的。这些文化精髓都以各种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包括图书馆内的各类中外典籍、名家名著、历史科学文献等。鉴于人们从古至今对真理的探寻,这些储存于图书馆的文化宝藏都极具总结性价值,代表着社会的发展,也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导师。所以,公共图书馆具有建设性意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公共图书馆在履行文化职能时,就是在对文化宝藏进行推广,对于当代群众的需求满足、素质提升有着直接影响。而人民群众越来越乐于通过与公共图书馆建立服务联结而满足个体需求,代表着其思想认识在不断进步,其作为社会一员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将被提升。为此,公共图书馆再次起到了文化建设性作用。
公共图书馆名称中的“公共”决定了其性质的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践行公益的具体表现。公共图书馆并不负责盈利,且归属于大众,是共有性质的。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都需要获得政府的财政投入以及百姓的认可和参与。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广大人民的辛苦工作、为社会添砖加瓦之中,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表现,自然要不以经济利益为转移,要服务于大众、开放于大众。当代人民的文化权益就要以公共图书馆这个免费载体来凸显,从而更自由、更便捷地实现学习,让学习变成没有门槛的事情。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国家的昌盛,人民群众的基本衣食生活已经得到保障,逐渐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而国家作为人民群众的支柱,对社会的建设完善越来越细化,其中就包括对社会文化体制的优化。鉴于群众文化需求的产生,国家设立了公共图书馆;同样鉴于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国家开始推动公共图书馆探索延伸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在于理念创新、范围扩大,如进社区、进乡村、下部队等,这些都与我国文化体制的发展紧密相关。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就是人民群众,所以其服务发展就需要把群众诉求作为靶向,不能脱离于群众。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当代已经有了改变,不仅要求高质量文化服务,还越来越相多元化发展。特别是伴随信息科技而改变的人的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看到、听到的文化内容更丰富了,那么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势必提高。为了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就要在延伸服务上加大考量力度。
1)建立流动图书站。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一些乡村、部队、城镇社区等处都缺少公共图书馆的覆盖。但是,这些地区局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有的地方财政难以支持建立大型功能齐全的公共图书馆。为此,这些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可以考虑流动的文化服务方式,即设置小型流动图书站,以实现灵活的文化传播。小型图书站体量小、成本低,能够在不增加太多财政压力的前提下被安插在各个偏僻的“角落”,如边防基地、贫困村落、城郊小区等。延伸服务是辅助文化建设的实现的,对于特殊区域难以兼顾所有服务功能,那么从部分功能的落实来实现延伸,则是化整为零、曲线救国。
2)开展文化下基层。延伸服务是实现基层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3]。如今,我国的社会各项服务都有了质的飞跃,可以为文化延伸服务提供条件,如交通的发达、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加上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也催化了许多文化服务走进基层。因此,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尝试将延伸服务以基层活动派遣的方式走到群众中去。如,公共图书馆可借助于信息资源平台为基层群众送知识、送娱乐,包括以平台视频、文字等资料为手段,派人专门为群众教授农业技术、主持广场舞大赛等。文化下基层是公共图书馆与群众建立直接联系的方式,便于倾听民意,从而更好地筹划延伸服务对策。
公共图书馆原来的服务已经难以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4]。因此,除了灵活性的服务,公共图书馆还可进行社会性更广泛的服务,使服务的对象更多元,服务的社会影响更巨大。这些服务可包括开办培训、讲座、展览等。培训方面,公共图书馆主要适应一些特定人群的需求而举办一定时限规定的特定内容教学。图书馆需要为这些培训进行专业的师资配备,在实力上各书馆主体存在差异。因此,当师资短缺时,图书馆可联合当地高校、社会组织等协同完成培训。讲座方面,图书馆同样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热点、社会群体等选择恰当的主题以及主讲人。图书馆可以邀约高校教授、社会名人等作为主讲人,汲取多方意见来丰富讲座主题和形式。如,讲座上穿插辩论互动环节既可以带动现场气氛,又提升了群众参与度。成功的讲座可以带动群众文化风气,能起到蝴蝶效应。展览方面,图书馆可选择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依据所在地地区文化的特色,图书馆可举办家乡类主题的摄影展、绘画展,也可以进行每年一度的农业成果展等。不同内容的展览会吸引不同的人群参加,能够以展览为载体向参与者传达科学的社会态度、健康的生活理念等。
在信息化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很多服务实现可以依托非人力来解决。对内,图书馆的馆藏图书、人员等管理可以借助系统化的平台完成。如,当代图书馆引进电子图书馆系统、网络图书馆小程序等,让其服务职能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完成。这样,群众的图书借还、图书检索都更加便捷。对外,图书馆的大量线上服务功能实现和不断优化,都需要与终端客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甚至银行(某些付费阅览、下载服务)等建立密切关联。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懂得统筹资源对于服务延伸和开辟的好处,并乐于践行。内外资源的组合在于将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技术、客户等资源结合,优势互补,突出群众体验。
在现代化社会中,太多的逐利因素影响,让人们更倾向于信任有保障的事物。因此,品牌对于老百姓而言十分重要。尽管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公益性的,为了扩大其延伸服务的号召力、影响力,依然需要品牌效应的加成。当代群众看重品牌,因为品牌代表着可信任度较高。就如同群众购物喜欢选择有品牌反响的商品一样,读者也会喜欢选择有品牌、口碑的图书馆。因此公共图书馆要把品牌理念树立起来,把服务做到新颖、质优,久而久之就会收获群众更多的信任、认可。图书馆可以在以上所提各项策略中渗透品牌形象,如,为流动图书站进行品牌命名;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以高品质理念为要求,寻找的合作讲师、教授、画家等要具备权威性;开发线上图书平台要立足于高品质,做到功能优化、用户反馈及时等。当然,由于阅读对人类的进步意义重大[5],贯穿于所有行动策略始终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不可假公济私而影响到自身在群众眼中的形象。
无论是采用流动服务方式、开展社会服务、组合内外资源,还是树立品牌意识,都是以群众为转移的策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真切感受到社会文化进步的飞速,所以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没有学习门槛的时代。那么,作为服务性主体的公共图书馆,其延伸服务的研究自然不可因一点眼前的成果而止步,在未来,其延伸服务内容会不断优化、不断变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